当宽松冲锋衣代替板正的西装成为新的身份标识,当手中的登山杖与野外小径的碰撞声音在城市的朋友圈里刷屏,当运动徒步鞋代替了日常工作的小白鞋成为城市人逃离束缚的另一种文化符号,显然,户外徒步潮涌正在席卷城市的社会生活方式。当“户外徒步佬”在朋友圈晒出让他们引以为傲的九宫格山野图景,身处“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城市人选择“进山”,这种“遥望远方森林”到“融入山间风景”的户外徒步运动成为了新的社交方式。虽然这是生活方式变迁下的表层现象,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户外徒步运动从这个群体向着普通人群的一次转移。
户外徒步不仅是当下年轻人自我放松的方式之一,而且是当代传统休闲方式的一种转变,反应了我国休闲活动领域的社会变迁与个体身心放松实践的新尝试。从《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上的数据来看,户外徒步运动爱好者年均消费保持在较高水平[1],并且“户外徒步佬”一词的热度持续上升,这类群体深陷“钢筋水泥丛林”,却试图逃离这种束缚而骤然走向山野的“自然深林氧吧”。在社会学透镜下,我们可以发现户外徒步运动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现代性困境下个体寻求自我认同、重构社会连接的集体表现。
现代性的高度城市化带来一座座摩天大楼的同时,也开始异化人与自然最原始的链接关系,城市变成了“钢筋水泥的丛林”,人类栖息的绿地不断消失。正如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所说“孩子们花在电子屏幕前的时间远比他们在大自然里玩耍的时间长得多”,而这也正是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城市的环境氛围让人从内心焦虑急促起来,奔忙在城市的职业空间里,身心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之中,落入与陌生人组建起来的亲密关系里,个体深陷焦虑与孤独的泥沼。可见,业缘的不断变化,使得血缘、地缘的链接出现松弛,传统社群结构逐渐表现出瓦解的现象,个体层面缺乏归属感与生活意义。徒步的兴起,顺应了一种天然的返璞归真心理,是人类对于逃离当下精神匮乏、缺乏归属、意义迷茫的本我状态的一种对抗。徒步者走向山野,是身体在尝试重构一种“人地联结”的生活状态,在广袤与宁静的自然中,寻求一种被现代都市生活剥夺的“在地感”与身体实在体验。
当下,户外徒步运动的蓬勃发展,数字化平台发挥着“催化剂”与“放大镜”的作用。抖音、Instagram、小红书等国内外数字化平台上“人生不过三万天,自由一天是一天”“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山不见我,我自去见山”等网络热词,以及徒步者发布的坚韧身影与山川壮丽的图文与视频,平台通过算法推送给用户,这些图文与视频信息,包含振奋人心的“力量”,对平台用户充满了吸引力,而且囊括了数不胜数的徒步路线攻略,塑造了鲜活的户外徒步生活状态,引起城市青年群体的美好憧憬与群体认同。
数字化信息平台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为屏幕前的户外徒步爱好者建立了“零距离”的虚拟社区,他们在各种数字化平台上分享经验、约伴同行等,每一次户外轨迹记录分享,都将成为一种“数字化社交仪式”,例如每一次路线、爬升高度、公里数等户外数据的生成,都可以转化成可量化、可展示的成就徽章,形成独属徒步群体的线上话语体系与认同感。户外徒步的兴起潮涌,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资本,并且当徒步者通过社交媒介进行分享时,他们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社会认可与自我价值的确认,毋庸置疑,这是个体在不断建构理想化自我形象的实践选择之一。
在当下社会被技术高度个体化支配的大背景下,徒步运动为人们提供了进行身份建构与建立群体归属的新范式。由徒步所引发的生活方式变迁、价值立场变化以及行为准则变迁是现代人在外部活动空间下的新体现。选择“以身轻体轻”的轻量化装备出行的科技型徒步者与喜爱大自然的环保者们的装备、路线选择、行为规范有着明显的区分,不同的选择过程实质上是做出自我划分的过程,也正如布迪厄所说“是一种模糊的区分方式”[2]。徒步爱好者也会根据各自的喜好存在一些子文化团体,例如,“亲子徒步圈”、“越野跑圈”、“重装长线圈”等,这些都是拥有相同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以及拥有独特“暗号”的圈层,加入其中便可以获得强烈的群体归属感及身份认同。徒步时路上遇见的伙伴,以及和助人为乐的朋友之间的“碰撞”,都可以打破我们的生活壁垒,产生短暂但纯粹的“共睦态”,我们在这个相对应的时空点聚集在一起构建起的是朋友之间的信赖与团结。
户外徒步消费深深地镶嵌在社会逻辑里,专业的户外装备市场大行其道,专业背包、冲锋衣、登山鞋等装备都从最简单的功能用品,变成了现代潮流符号,不同装备的选择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品味、金钱乃至户外资历。目前,许多品牌方已经意识到户外运动群体的价值所在,并且瞄准这类群体做起了生意,商业嗅觉敏锐的商家也嗅到了户外徒步运动的巨大商机,大批户外徒步成熟路线不断开发出来,他们将这些带有潜在市场的路线做成“流水线”,并且餐饮、领队(向导)咨询、住宿等方面的配套也在不断完善,甚至孕育出了“徒步旅游”这样一个细分业态。户外徒步从原本不太受人瞩目的运动,逐渐变成了标准化的精品户外旅游团,旅行社也开始“批量带团”,徒步者的体验变得可批量复制,徒步线路也逐步走向标准化,徒步点目标数据化的指标指引流水化,例如打卡某座著名山峰,或者完成了几公里。同时,政府部门也逐渐意识到开展徒步运动这项全民健身项目的必要性,因此特地对其进行了一定扶持,例如建设徒步健身路径等基础设施,以及举办徒步赛事活动等等。一方面使得这项运动得到了大众的喜爱和重视;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其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实现推动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
户外徒步不只是年轻人主流休闲方式的一时风气,也不是纯粹追求身休健康的行为[3]。而是更有深厚浓郁的现代性内蕴——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人对于野外的向往,对于以自身为中心的社会化呈现出的个体对于认同感的寻求,在徒步社群中得到了满足。并且,个人消费能力与国家力量影响着徒步的整体样貌走向。徒步者站在大地上,实地行走和遥望身后的山川云影,并获得了与自然相处的方式,进一步离开当代生活愈演愈烈的“失根”状态,实现对自己的观照,寻觅并验证着更本真、更具有自然联系性的生活状态。
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徒步”并不是一剂解决所有现代性困境的万能灵药。不管是在徒步当下以自我为解放对象,还是被裹挟到消费主义之中,徒步似乎都摆脱不掉裹挟的命运。因此,还有待学界深入研究不同社会等级的群体参与徒步这一活动的行为方式和态度特点上的区别,以及实际效果与理论预期在何时能够得以相互关照。最后,我相信,当新的温暖山风吹过徒步者的脸庞时,那不仅是个体向往对自然的亲近,更是面对自然之余个体对整个时代努力抗争的唤醒。
参考文献:
[1]张晓航.《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发布[N].中国质量报,2024-10-29(008).
[2]封莹.文化视域中的社会分层——布迪厄的文化分层理论述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3).
[3]景银倩.行走的需要:徒步者休闲体验过程研究[D].华侨大学,2021.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
户外徒步不仅是当下年轻人自我放松的方式之一,而且是当代传统休闲方式的一种转变,反应了我国休闲活动领域的社会变迁与个体身心放松实践的新尝试。从《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上的数据来看,户外徒步运动爱好者年均消费保持在较高水平[1],并且“户外徒步佬”一词的热度持续上升,这类群体深陷“钢筋水泥丛林”,却试图逃离这种束缚而骤然走向山野的“自然深林氧吧”。在社会学透镜下,我们可以发现户外徒步运动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现代性困境下个体寻求自我认同、重构社会连接的集体表现。
现代性的高度城市化带来一座座摩天大楼的同时,也开始异化人与自然最原始的链接关系,城市变成了“钢筋水泥的丛林”,人类栖息的绿地不断消失。正如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所说“孩子们花在电子屏幕前的时间远比他们在大自然里玩耍的时间长得多”,而这也正是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城市的环境氛围让人从内心焦虑急促起来,奔忙在城市的职业空间里,身心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之中,落入与陌生人组建起来的亲密关系里,个体深陷焦虑与孤独的泥沼。可见,业缘的不断变化,使得血缘、地缘的链接出现松弛,传统社群结构逐渐表现出瓦解的现象,个体层面缺乏归属感与生活意义。徒步的兴起,顺应了一种天然的返璞归真心理,是人类对于逃离当下精神匮乏、缺乏归属、意义迷茫的本我状态的一种对抗。徒步者走向山野,是身体在尝试重构一种“人地联结”的生活状态,在广袤与宁静的自然中,寻求一种被现代都市生活剥夺的“在地感”与身体实在体验。
当下,户外徒步运动的蓬勃发展,数字化平台发挥着“催化剂”与“放大镜”的作用。抖音、Instagram、小红书等国内外数字化平台上“人生不过三万天,自由一天是一天”“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山不见我,我自去见山”等网络热词,以及徒步者发布的坚韧身影与山川壮丽的图文与视频,平台通过算法推送给用户,这些图文与视频信息,包含振奋人心的“力量”,对平台用户充满了吸引力,而且囊括了数不胜数的徒步路线攻略,塑造了鲜活的户外徒步生活状态,引起城市青年群体的美好憧憬与群体认同。
数字化信息平台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为屏幕前的户外徒步爱好者建立了“零距离”的虚拟社区,他们在各种数字化平台上分享经验、约伴同行等,每一次户外轨迹记录分享,都将成为一种“数字化社交仪式”,例如每一次路线、爬升高度、公里数等户外数据的生成,都可以转化成可量化、可展示的成就徽章,形成独属徒步群体的线上话语体系与认同感。户外徒步的兴起潮涌,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资本,并且当徒步者通过社交媒介进行分享时,他们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社会认可与自我价值的确认,毋庸置疑,这是个体在不断建构理想化自我形象的实践选择之一。
在当下社会被技术高度个体化支配的大背景下,徒步运动为人们提供了进行身份建构与建立群体归属的新范式。由徒步所引发的生活方式变迁、价值立场变化以及行为准则变迁是现代人在外部活动空间下的新体现。选择“以身轻体轻”的轻量化装备出行的科技型徒步者与喜爱大自然的环保者们的装备、路线选择、行为规范有着明显的区分,不同的选择过程实质上是做出自我划分的过程,也正如布迪厄所说“是一种模糊的区分方式”[2]。徒步爱好者也会根据各自的喜好存在一些子文化团体,例如,“亲子徒步圈”、“越野跑圈”、“重装长线圈”等,这些都是拥有相同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以及拥有独特“暗号”的圈层,加入其中便可以获得强烈的群体归属感及身份认同。徒步时路上遇见的伙伴,以及和助人为乐的朋友之间的“碰撞”,都可以打破我们的生活壁垒,产生短暂但纯粹的“共睦态”,我们在这个相对应的时空点聚集在一起构建起的是朋友之间的信赖与团结。
户外徒步消费深深地镶嵌在社会逻辑里,专业的户外装备市场大行其道,专业背包、冲锋衣、登山鞋等装备都从最简单的功能用品,变成了现代潮流符号,不同装备的选择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品味、金钱乃至户外资历。目前,许多品牌方已经意识到户外运动群体的价值所在,并且瞄准这类群体做起了生意,商业嗅觉敏锐的商家也嗅到了户外徒步运动的巨大商机,大批户外徒步成熟路线不断开发出来,他们将这些带有潜在市场的路线做成“流水线”,并且餐饮、领队(向导)咨询、住宿等方面的配套也在不断完善,甚至孕育出了“徒步旅游”这样一个细分业态。户外徒步从原本不太受人瞩目的运动,逐渐变成了标准化的精品户外旅游团,旅行社也开始“批量带团”,徒步者的体验变得可批量复制,徒步线路也逐步走向标准化,徒步点目标数据化的指标指引流水化,例如打卡某座著名山峰,或者完成了几公里。同时,政府部门也逐渐意识到开展徒步运动这项全民健身项目的必要性,因此特地对其进行了一定扶持,例如建设徒步健身路径等基础设施,以及举办徒步赛事活动等等。一方面使得这项运动得到了大众的喜爱和重视;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其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实现推动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
户外徒步不只是年轻人主流休闲方式的一时风气,也不是纯粹追求身休健康的行为[3]。而是更有深厚浓郁的现代性内蕴——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人对于野外的向往,对于以自身为中心的社会化呈现出的个体对于认同感的寻求,在徒步社群中得到了满足。并且,个人消费能力与国家力量影响着徒步的整体样貌走向。徒步者站在大地上,实地行走和遥望身后的山川云影,并获得了与自然相处的方式,进一步离开当代生活愈演愈烈的“失根”状态,实现对自己的观照,寻觅并验证着更本真、更具有自然联系性的生活状态。
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徒步”并不是一剂解决所有现代性困境的万能灵药。不管是在徒步当下以自我为解放对象,还是被裹挟到消费主义之中,徒步似乎都摆脱不掉裹挟的命运。因此,还有待学界深入研究不同社会等级的群体参与徒步这一活动的行为方式和态度特点上的区别,以及实际效果与理论预期在何时能够得以相互关照。最后,我相信,当新的温暖山风吹过徒步者的脸庞时,那不仅是个体向往对自然的亲近,更是面对自然之余个体对整个时代努力抗争的唤醒。
参考文献:
[1]张晓航.《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发布[N].中国质量报,2024-10-29(008).
[2]封莹.文化视域中的社会分层——布迪厄的文化分层理论述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3).
[3]景银倩.行走的需要:徒步者休闲体验过程研究[D].华侨大学,2021.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