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经济类课程的主要特点入手,探讨如何通过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实现经济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与运用。
关键词:经济类课程;政治经济学元素;课程思政
一、经济类课程教学现状与思政教育困境
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将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引入中国大学课堂。但是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产生背景、隐含假设和蕴含的意识形态与我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理性经济人假设贯穿经济大类中各种课程的内容教学,如果不融入课程思政的正确价值引领,很容易在学生思想中滋生出精致利己主义倾向,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经济学课程理论可以学习,也必须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其中正确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但是不能完全按这种理论来发展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自利经济假设中蕴含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导向问题,在经济类课程中并非个例,而是贯穿于绝大多数经济类课程内容之中。避免这类问题对学生思想政治意识产生误导,需对教案、配套教材等预先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现存大部分教材介绍经济学理论时,缺乏甚至完全没有相关思政引导与阐释。这也造成教师在选择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时,存在重要课程思政节点遗漏,引导方式形式化、浅表化或完全缺失,欠缺系统性设计等问题。
二、经济类课程的筛选与分类
由于涉及经济类专业课程众多,难以统合所有课程的性质特点,给出更为具体统一实施方案。因此,我们侧重从存在共性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三个维度,阐释如何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经济类课程思政设计提供系统性框架。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还需针对单一课程特点,进行深入挖掘。在这里将经济类课程分为西方经济学基础课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类课程、经济社会发展类课程三大类。在思政元素挖掘过程中,重点关注其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存在矛盾和分歧的知识点。
三、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融入不同类型经济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
第一类,西方经济学基础课程。主要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这两门课程,构成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中传授专业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中包含部分西方社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明显的矛盾和背离。正是由于高校经济类课程的这一理论结构特点,极大制约着课程思政元素在经济专业课程中“落地生根”。这类课程中片面强调资本利益和诉求、代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部分假设和研究结论,譬如“理性经济人假设”,贯穿经济大类中各种课程的内容教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通过将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相对比,可以把政治经济学理论融入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以实现正确价值引领,避免在学生思想中滋生出精致利己主义倾向,避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使大学生得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宏观层面的经济类课程中则涉及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部分的内容,与政治经济学中“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调整”有较高的可融合度,可结合“欧债危机”等现实案例,使学生更为全面地认识到在西方式民主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必然并存,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类,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类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政治经济学。这些课程的主体内容来自西方经济学体系,对于国际经济关系的解读必然采用西方经济学分析框架,问题在于这样的分析框架过度强化西方主导的叙事逻辑,对既有国际产业格局的形成原因与发展方向等命题缺乏客观的认识,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和历史观。在国际金融部分,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资本流动与政治经济学中“货币职能之世界货币”这一知识点密切相关,可以利用“世界货币——美元霸权”作为课程思政切入点,使学生了解美国通过美元霸权剥削世界其他国家的现实,理解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在国际贸易理论部分,产品生产周期理论、微笑曲线理论与政治经济学中“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外资本输出”密切相关,可以将二者结合讲解,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入方式,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不仅像国际贸易理论中描述那样得到技术扩散的好处,同时也会在接受发达国家资本对外扩张而输出的低端产业过程中,付出压低国民福利和工资待遇等负面后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国家经济发展政策转型的重要意义。
第三类,经济社会发展类课程。政治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都具有研究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两方面的功能属性。这些课程与国家治理、发展规划、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也是我国政府进行社会经济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宏观调控的核心理论依据。例如:在分析财政金融政策中国有企业作用、产业结构发展规划等方面,不应局限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恰当引入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作为课程思政元素,对学生深刻理解和认同国家经济政策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观层面的经济类课程,包括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内容,与政治经济学中“国有企业的效率不一定低”“社会主义国家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从集中农业剩余到新农村建设”等内容相关度较高。将政治经济学中这些内容,与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结合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公有制经济和国家计划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之重要作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自觉支持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在自我发展和未来择业时,顺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韩超.新形势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创新分析[J].经济师,2025(05):211-212.
惠孟.“大思政课”视域下应用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2025,42(02):96-101.
张一璠.高校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挖掘梳理论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6):38-42.
【作者系重庆科技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讲师。本文系重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经济类课程中融入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2021GX032)】
关键词:经济类课程;政治经济学元素;课程思政
一、经济类课程教学现状与思政教育困境
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将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引入中国大学课堂。但是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产生背景、隐含假设和蕴含的意识形态与我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理性经济人假设贯穿经济大类中各种课程的内容教学,如果不融入课程思政的正确价值引领,很容易在学生思想中滋生出精致利己主义倾向,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经济学课程理论可以学习,也必须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其中正确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但是不能完全按这种理论来发展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自利经济假设中蕴含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导向问题,在经济类课程中并非个例,而是贯穿于绝大多数经济类课程内容之中。避免这类问题对学生思想政治意识产生误导,需对教案、配套教材等预先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现存大部分教材介绍经济学理论时,缺乏甚至完全没有相关思政引导与阐释。这也造成教师在选择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时,存在重要课程思政节点遗漏,引导方式形式化、浅表化或完全缺失,欠缺系统性设计等问题。
二、经济类课程的筛选与分类
由于涉及经济类专业课程众多,难以统合所有课程的性质特点,给出更为具体统一实施方案。因此,我们侧重从存在共性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三个维度,阐释如何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经济类课程思政设计提供系统性框架。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还需针对单一课程特点,进行深入挖掘。在这里将经济类课程分为西方经济学基础课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类课程、经济社会发展类课程三大类。在思政元素挖掘过程中,重点关注其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存在矛盾和分歧的知识点。
三、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融入不同类型经济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
第一类,西方经济学基础课程。主要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这两门课程,构成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中传授专业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中包含部分西方社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明显的矛盾和背离。正是由于高校经济类课程的这一理论结构特点,极大制约着课程思政元素在经济专业课程中“落地生根”。这类课程中片面强调资本利益和诉求、代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部分假设和研究结论,譬如“理性经济人假设”,贯穿经济大类中各种课程的内容教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通过将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相对比,可以把政治经济学理论融入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以实现正确价值引领,避免在学生思想中滋生出精致利己主义倾向,避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使大学生得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宏观层面的经济类课程中则涉及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部分的内容,与政治经济学中“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调整”有较高的可融合度,可结合“欧债危机”等现实案例,使学生更为全面地认识到在西方式民主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必然并存,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类,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类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政治经济学。这些课程的主体内容来自西方经济学体系,对于国际经济关系的解读必然采用西方经济学分析框架,问题在于这样的分析框架过度强化西方主导的叙事逻辑,对既有国际产业格局的形成原因与发展方向等命题缺乏客观的认识,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和历史观。在国际金融部分,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资本流动与政治经济学中“货币职能之世界货币”这一知识点密切相关,可以利用“世界货币——美元霸权”作为课程思政切入点,使学生了解美国通过美元霸权剥削世界其他国家的现实,理解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在国际贸易理论部分,产品生产周期理论、微笑曲线理论与政治经济学中“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外资本输出”密切相关,可以将二者结合讲解,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入方式,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不仅像国际贸易理论中描述那样得到技术扩散的好处,同时也会在接受发达国家资本对外扩张而输出的低端产业过程中,付出压低国民福利和工资待遇等负面后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国家经济发展政策转型的重要意义。
第三类,经济社会发展类课程。政治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都具有研究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两方面的功能属性。这些课程与国家治理、发展规划、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也是我国政府进行社会经济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宏观调控的核心理论依据。例如:在分析财政金融政策中国有企业作用、产业结构发展规划等方面,不应局限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恰当引入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作为课程思政元素,对学生深刻理解和认同国家经济政策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观层面的经济类课程,包括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内容,与政治经济学中“国有企业的效率不一定低”“社会主义国家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从集中农业剩余到新农村建设”等内容相关度较高。将政治经济学中这些内容,与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结合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公有制经济和国家计划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之重要作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自觉支持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在自我发展和未来择业时,顺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韩超.新形势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创新分析[J].经济师,2025(05):211-212.
惠孟.“大思政课”视域下应用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2025,42(02):96-101.
张一璠.高校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挖掘梳理论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6):38-42.
【作者系重庆科技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讲师。本文系重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经济类课程中融入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2021GX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