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困境及路径探究

梁雨涵郭一晴儿

2025-07-04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一、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特点
  (一)人民性。大学生志愿精神以人民性为核心特点,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在志愿服务实践中一视同仁地帮扶有困难的群众,将人民性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具体实践。这种人民性的特点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传承,更是以青春之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诠释。
  (二)使命性。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使命性既体现在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又体现在以青春担当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构建起以长效化服务和专业化输出为内核的行动模式,通过扮演教育赋能者、社会协调者等多元化角色,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应急救援等领域。在社会建设上,大学生群体自觉响应“强国有我”的号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蓝图,例如,在西部支教中传授知识与温暖、在海外援建中架设文明桥梁等。
  (三)公益性。公益性是指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导向,不计较自身得失,主动将知识、技能、时间等资源转化为社会福祉。这种公益性的特点既表现为不求物质回报地主动投入时间、技能与情感的非功利性,又表现为价值的导向性,即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这不仅源于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的深刻认知,更体现为将“小我”融入“大我”的行动自觉。
  二、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缺乏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大多数大学生对志愿精神持有积极态度,具有一定的志愿精神素养。但是,部分学生基于学时或证书的驱动下才投身于志愿服务,导致大学生在践行志愿精神时具有浓烈的个人色彩和功利主义倾向。这部分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识较为单一,把志愿服务理解为一种片面的义务劳动,更没有把志愿服务与个人成长联系起来。这种“伪志愿精神”的认识误区极大降低了志愿精神的价值导向作用,忽略了隐含在志愿精神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这不仅阻碍了大学生的自身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志愿精神。
  (二)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机制不完善。当前我国志愿服务正处在发展期,高校与社会在志愿精神的培育机制仍存在许多问题。在高校中,多数院校尚未构建覆盖志愿动员、技能培训、服务实施、成效评估的全链条培育体系,在管理方面缺乏科学性,在评价方面看重志愿服务的时长和数量而非成效和质量,在激励措施方面局限于证书、奖状和学分等功利性奖励,在权益保障方面缺乏对志愿者个人信息等自身权益的保障。在社会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社会发布的志愿活动与高校组织的志愿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高度重合,造成志愿资源的浪费;某些社会志愿组织的管理不规范,志愿者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与服务安全隐患并存。高校和社会等志愿组织的机制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持续性及参与动机,阻碍了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
  三、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路径
  (一)优化志愿精神培育动机,强化战斗精神培育正确导向。功利化与实用化思潮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及弘扬志愿精神的动机带来了不利影响。从动机自身来看,志愿动机自身并无绝对善恶之分,但单纯以“利己”为导向参与志愿活动是不可取的。因此,高校和社会等主体可以着力构建志愿精神互动分享平台,打造跨年级、跨学院、跨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社区,给不同志愿经历的大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交流平台,在此平台上,志愿者们可以沉浸式分享自己的志愿经历,包括志愿活动参与的方式、志愿服务中的难忘环节、对不同志愿活动组织的评价等。这种开放式交流平台突破传统院系壁垒,给志愿者提供分享的渠道,也会让他们得到同伴的正向反馈,例如夸奖和赞扬等,强化自我效能感并获得成就感。该平台的建立可以引导大学生从“工具性参与”向“价值性投入”的动机转变,最终达成“利他”精神的内在化建构。
  (二)完善志愿精神培育体系,加强志愿精神培育外部保障。优化志愿精神培育的管理体系对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志愿精神至关重要。高校团委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加强对本校志愿活动的集中管理,以此规范志愿组织的体系。大学生从参与志愿服务到志愿服务结束,整个过程的奉献与付出都应被详细、客观、完整地记录在案,以此作为对其志愿服务贡献的量化依据。社会应依托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志愿活动的各项规则,例如,制定登记报名、验资培训、实践执行、考核评价等环节。与此同时,高校及社会都应严格遵守隐私保护原则,保护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确保信息不被泄露或滥用。此外,为彻底消除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后顾之忧,高校及社会还需谨慎选择志愿活动的内容、形式及环境,做好安全性评估,通过科学筛选与合理安排,为大学生提供安全的志愿服务平台,使其充分投入志愿服务,展现志愿精神,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四、结语
  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给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立足时代要求,深入分析并正视当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面临的现实困境,通过优化志愿精神培育动机、完善志愿精神培育体系等路径,全面提升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成效。这不仅能够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更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培养出更多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梁雨涵工作单位系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者郭一晴儿工作单位系辽宁科技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