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重构商业生态的当代,共享经济已从颠覆性创新演化为推动社会资源再配置的主流范式,这一模式对旅游住宿业的渗透呈现出独特的双向驱动效应:一方面,云端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使闲置房产转化为弹性供给单元,打破了传统酒店业态的垄断格局,催生出共享民宿、短租公寓等多样化业态,消费者得以在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体验间构建新的价值天平;另一方面,指数级扩张的住宿共享网络正冲击着行业监管框架与社会治理体系,产权归属模糊、服务品质波动、社区关系异化等深层矛盾逐渐显化。当非标化住宿产品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选项,如何构建动态平衡的规制体系,既释放共享经济的创新潜力又规避其负外部性溢出,已成为学界与业界亟待破解的实践命题。这种双重性特征深刻揭示了数字经济时代产业转型进程中机遇与风险共生的本质规律,为本研究提供了多维度观察视角。
一、共享经济背景下旅游住宿业的变革
共享经济浪潮重构了旅游住宿产业的底层逻辑,推动行业生态呈现出多维度的范式转型。供给主体的去中心化重构是显著特征,传统酒店业高度集中化、标准化的供给格局被彻底打破,大量私人住宅、闲置空间通过Airbnb等平台转化为流动性住宿资产,形成了由职业房东、短租经营者与普通居民共同构成的分布式供给网络。这种变革催生了消费价值取向的深层转向,旅行者从被动接受程式化服务转向主动寻求具身化体验,民宿场景中主客共处的生活化空间、在地化互动及非标服务设计,使住宿行为升维为文化沉浸式的生活方式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共享经济特有的资源活化机制实现了帕累托改进,平台算法驱动的动态定价与智能匹配系统,不仅将碎片化住房资产纳入流通体系,还通过供需数据的实时耦合建立起弹性资源配置模型,在提升闲置资源周转效率的同时,重构了住宿市场的时空经济价值。
二、共享经济背景下旅游住宿业的挑战
共享经济为旅游住宿业带来变革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监管层面,共享住宿行业监管体系还未完善,因共享住宿主体具有多元化、分散化的特点,政府监管难度较大,目前针对民宿、短租公寓等新型住宿形式,在消防、卫生、安全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存在安全隐患;共享经济平台监管存在漏洞,平台上住宿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消费者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市场竞争上,共享住宿与传统酒店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共享住宿依靠价格优势和个性化体验,吸引了众多年轻游客和预算有限的消费者,对传统酒店业的市场份额造成了一定冲击,但传统酒店业在服务质量、品牌信誉和标准化管理方面有优势,若共享住宿无法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就会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
三、共享经济背景下旅游住宿业的改进策略
在共享经济背景下改进旅游住宿业,需构建“监管—市场—社区”三维协同的治理体系,其通过制度创新、模式升级和价值重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监管层面,要构建分层分类的监管框架以破解合规性难题,政府需建立适应共享经济特点的监管体系,既要明确共享住宿的法律属性并设立差异化准入标准,如将民宿分为家庭共享型和商业运营型并实施分级许可制度,又要建立跨部门监管协作机制,利用平台大数据实现动态监管,同时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参考相关立法经验建立平台保证金制度和第三方争议解决机构。在市场层面,要推动价值竞争取代价格竞争以重构市场生态,共享住宿企业需回归体验经济本质,通过服务升级实现差异化发展,可建立质量认证体系引入第三方评级机构进行标准化评估以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深化本地化体验设计开发复合产品将住宿转化为文化消费场景,还可探索共生型竞争模式推动共享住宿与传统酒店形成业态互补。在社区层面,要建立社区共建机制促进商业价值与居住生态的平衡,关键是构建多方参与的治理共同体,地方政府应制定空间规划政策并将税收反哺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企业需建立社区沟通机制及时回应居民诉求,房东群体应纳入社区治理体系提升社区融入意识,同时可开展创新性实践,如实施利益共享计划实现商业收益向社区福祉的转化。
四、结语
共享经济既促进了旅游住宿业商业模式的迭代重构,推动闲置资源活化、供需匹配效率提升与消费场景创新,也在监管框架、服务标准化、社区融合等领域催生出复杂的多元矛盾。行业发展既不能因循传统住宿业的路径依赖,也无法完全复制共享经济平台的粗放扩张模式,需从多维度切入构建适应性发展体系:企业当以用户体验为核心重塑服务流程,在个性化需求与品质管控间寻求动态平衡;政府需加快制度供给,建立涵盖市场准入、数据安全、利益分配的精细化治理框架;社区则应主动参与价值共创,在文化传承与空间利用中找到共生支点。各方唯有突破单一主体的治理局限,在协同演进中持续校准发展航向,才能让共享经济真正成为旅游住宿业突破增长瓶颈的重要动能,进而在满足多元化住宿需求的同时,实现产业生态的韧性构建与价值沉淀。
【作者系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