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全
深化教育国际化进程,被学界公认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实施路径。开展学科专业国际认证,是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ACBSP专业认证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论(OBE),构筑包含学生中心化设计、目标导向评估、质量螺旋改进的教学保障体系,有效驱动学习者核心能力建构与教育品质提升。现有“经济数学”课程群涵盖《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课程,其教学评估长期处于经验主导模式,存在评价机制的结构性缺失。基于ACBSP认证标准的体系重构,通过建立“能力指标—评价工具—改进循环”三位一体的评估范式,可有效破解教师主观评价带来的质量监控失效困境。
一、基于ACBSP专业认证的“经济数学”课程评价问题分析
一是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量化课程,“经济数学”课程中虽然明确了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又具有经济理论基础的“数理经济复合型人才”,但是根据ACBSP专业认证进一步要求,专业课程需构建与人才培养能力图谱的映射模型,通过课程目标矩阵实现与毕业要求指标的定量化关联适配。在教学目标设定方法上,当前“经济数学”课程基于课程内容进行设定,因此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毕业能力要求等衔接不到位。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脱节问题,不符合ACBSP专业认证课程评价标准,也难以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是教学设计不足以支撑能力目标。基于ACBSP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建立“经济数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目标能力支撑矩阵,从而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各项毕业能力要求的高效落实。基于此,“经济数学”课程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实际效果。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内容与实际职业能力需求相分离,偏重数学公式的演算而轻视其在经济学情境中的应用。考核评估体系亦与能力培养目标不相符合,闭卷考试仍以计算题为主,缺少基于经济建模、商业模拟等的过程性考核,不利于批判性思维及决策能力的提升。课程目标设定不明确,未与ACBSP认证要求建立精确的对应关系,导致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标准之间缺乏可衡量的支撑依据。
三是课程评价难以检验能力达成度。基于ACBSP专业认证准则,要求为“经济数学”课程构建专门的评价量表,从而为课程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毕业要求达成度提供定量评估方法和依据。此外,ACBSP专业认证要求将多元化主体纳入评估体系,基于多维度视角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然而,当前“经济数学”课程评估采取的主要模式为:40%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学生平时成绩主要涵盖考勤、课堂表现及作业,评价方法主要基于任课教师的主观评判,仍缺乏具体且可量化的评估手段;期末考试试题类型,主要为课堂例题的变形,考核缺乏创新性。在教学评价参与主体上,主要为任课教师单向评估,因此无法满足ACBSP专业认证的多元化需求。
二、基于ACBSP专业认证的“经济数学”课程评价体系优化方法
一是建立课程目标支撑矩阵。ACBSP专业认证明确了五大培养目标:企业管理、团队协作、创新创业、实践应用及终身学习能力;同时,设定了九项毕业能力要求:商科知识体系、问题解决、创新思维、工具应用、团队协作、沟通表达、持续学习、国际视野、综合素养与价值观。在ACBSP专业认证框架下,人才培养效能基于系统性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课程评价体系优化的核心在于,开发“经济数学”课程目标与上述能力目标之间的支撑矩阵,通过质量功能展开(QFD)技术实现OBE导向的指标关联架构。
二是课程教学设计迭代升级。ACBSP专业认证要求构建“教学目标达成度→毕业要求支撑度→培养目标实现度”的闭环保障机制,因此需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升级。在具体做法方面,各章节教学目标应围绕五大培养目标中的1-2项进行设计,并结合章节内容特点着重培养2-3项毕业能力要求。将“经济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梯度分解,教学目标逆向拆解至章节单元,形成“知识颗粒度→能力达成度→目标实现效能”的闭环反馈。
三是构建多维能力评价量表。为对学生课程表现进行量化评估,根据ACBSP专业认证理念,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构建专门的能力评价量表。ACBSP专业认证倡导多元化评价主体,为提升课程评价的客观性,在量表设计与评分环节,除教师外,班级同学亦需依据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进行量化评分。以学生参与评价为例,可设定每位学生的作业由三位同学批改,即每位同学需批改三份作业并完成评价量表。在评价等级设定上,可设置A优秀、B良好、C及格、D不及格四个等级,以此判定每位学生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副教授。本文系西安外国语大学“专业认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项“ACBSP专业认证背景下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4BKZYRZ06);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经济数学课程改革与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2407181829)】
深化教育国际化进程,被学界公认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实施路径。开展学科专业国际认证,是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ACBSP专业认证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论(OBE),构筑包含学生中心化设计、目标导向评估、质量螺旋改进的教学保障体系,有效驱动学习者核心能力建构与教育品质提升。现有“经济数学”课程群涵盖《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课程,其教学评估长期处于经验主导模式,存在评价机制的结构性缺失。基于ACBSP认证标准的体系重构,通过建立“能力指标—评价工具—改进循环”三位一体的评估范式,可有效破解教师主观评价带来的质量监控失效困境。
一、基于ACBSP专业认证的“经济数学”课程评价问题分析
一是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量化课程,“经济数学”课程中虽然明确了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又具有经济理论基础的“数理经济复合型人才”,但是根据ACBSP专业认证进一步要求,专业课程需构建与人才培养能力图谱的映射模型,通过课程目标矩阵实现与毕业要求指标的定量化关联适配。在教学目标设定方法上,当前“经济数学”课程基于课程内容进行设定,因此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毕业能力要求等衔接不到位。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脱节问题,不符合ACBSP专业认证课程评价标准,也难以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是教学设计不足以支撑能力目标。基于ACBSP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建立“经济数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目标能力支撑矩阵,从而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各项毕业能力要求的高效落实。基于此,“经济数学”课程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实际效果。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内容与实际职业能力需求相分离,偏重数学公式的演算而轻视其在经济学情境中的应用。考核评估体系亦与能力培养目标不相符合,闭卷考试仍以计算题为主,缺少基于经济建模、商业模拟等的过程性考核,不利于批判性思维及决策能力的提升。课程目标设定不明确,未与ACBSP认证要求建立精确的对应关系,导致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标准之间缺乏可衡量的支撑依据。
三是课程评价难以检验能力达成度。基于ACBSP专业认证准则,要求为“经济数学”课程构建专门的评价量表,从而为课程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毕业要求达成度提供定量评估方法和依据。此外,ACBSP专业认证要求将多元化主体纳入评估体系,基于多维度视角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然而,当前“经济数学”课程评估采取的主要模式为:40%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学生平时成绩主要涵盖考勤、课堂表现及作业,评价方法主要基于任课教师的主观评判,仍缺乏具体且可量化的评估手段;期末考试试题类型,主要为课堂例题的变形,考核缺乏创新性。在教学评价参与主体上,主要为任课教师单向评估,因此无法满足ACBSP专业认证的多元化需求。
二、基于ACBSP专业认证的“经济数学”课程评价体系优化方法
一是建立课程目标支撑矩阵。ACBSP专业认证明确了五大培养目标:企业管理、团队协作、创新创业、实践应用及终身学习能力;同时,设定了九项毕业能力要求:商科知识体系、问题解决、创新思维、工具应用、团队协作、沟通表达、持续学习、国际视野、综合素养与价值观。在ACBSP专业认证框架下,人才培养效能基于系统性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课程评价体系优化的核心在于,开发“经济数学”课程目标与上述能力目标之间的支撑矩阵,通过质量功能展开(QFD)技术实现OBE导向的指标关联架构。
二是课程教学设计迭代升级。ACBSP专业认证要求构建“教学目标达成度→毕业要求支撑度→培养目标实现度”的闭环保障机制,因此需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升级。在具体做法方面,各章节教学目标应围绕五大培养目标中的1-2项进行设计,并结合章节内容特点着重培养2-3项毕业能力要求。将“经济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梯度分解,教学目标逆向拆解至章节单元,形成“知识颗粒度→能力达成度→目标实现效能”的闭环反馈。
三是构建多维能力评价量表。为对学生课程表现进行量化评估,根据ACBSP专业认证理念,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构建专门的能力评价量表。ACBSP专业认证倡导多元化评价主体,为提升课程评价的客观性,在量表设计与评分环节,除教师外,班级同学亦需依据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进行量化评分。以学生参与评价为例,可设定每位学生的作业由三位同学批改,即每位同学需批改三份作业并完成评价量表。在评价等级设定上,可设置A优秀、B良好、C及格、D不及格四个等级,以此判定每位学生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副教授。本文系西安外国语大学“专业认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项“ACBSP专业认证背景下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4BKZYRZ06);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经济数学课程改革与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240718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