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囿于机械识记困境,亟须突破低效模式。应从识形、知音、明义、致用四维度构建识字教学体系,实现汉字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四维教学体系
识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贯穿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全程。在基础教育阶段,汉字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载体,更是中华文明基因的具象化呈现。当前小学识字教学普遍存在机械记忆倾向,导致学生陷入“见字不识形、读字不知音、用字不明义”的困境,亟须从识形、知音、明义、致用四个维度构建识字教学体系。
一、识形:构建汉字形态的认知图式
识字教学首先是识形教学,对属于表意体系的汉字而言,需建立“形—义—用”关联认知框架。针对象形字,可运用“甲骨文溯源法”,如通过展示“日”“月”“水”等字的甲骨文图片,引导学生建立字形与事物的直观联系。再如教授“山”字时,展示甲骨文中三峰并峙的象形符号,配合多媒体动画演示其演变过程,使学生理解汉字“依类象形”的造字原理。
对合体字教学,需构建“部件—结构—整字”的认知层级。采用“部件拆分法”时,可结合汉字树状结构图,如将“明”字拆解为“日+月”的会意组合,通过动画演示太阳与月亮叠加产生光明的意象。在“树”字教学中,可运用“部件重组法”,将“木”“又”“寸”三个部件组合成不同汉字,建立对部件组字的认知。此外,可以设计“汉字魔方”等教具进行游戏化教学,通过旋转部件重组汉字,在动态实践中强化学生对字形结构的认知。
二、知音:构建汉字音韵的感知系统
准确认读汉字,是识字教学的关键目标。汉字音韵教学需基于“声韵调分析法”,在示范朗读时可运用语音分析软件呈现声波图谱,让学生直观感知声母、韵母的发音特征。针对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等易混点,可采用“声学对比法”,展示“an-ang”“z-zh”的发音差异,配合发声器官示意图,建立生理发音与听觉感知的关联。
教师还可以借助儿歌、童谣等形式,构建“韵律记忆网络”,将汉字编入《声母歌》《韵母操》等韵文,利用节奏韵律强化语音记忆。在“ang”韵母教学中,可创作儿歌:“小羊小羊ang ang ang,草原上面晒太阳”,通过动作表演加深语音记忆。还可运用“语音游戏”,如“声母接龙”“韵母拼图”,实现以赛固音、以赛促学、以赛识记。
三、明义:构建汉字表意的意义网络
理解汉字的意义,是识字教学的核心。汉字意义教学需建立“本义—引申义—文化义”的三层阐释体系。在直观演示中,可植根具身认知理论,通过动作演示“看”“听”“说”等字的本义。如在“看”字教学中,教师可模拟“手搭凉棚远望”的动作,配合甲骨文“目”上加“手”的会意结构,建立对字的多模态意义认知。
对一些较为抽象的汉字,可采用“情境联想法”,进行“生活情境+汉字意义”的场景式教学。如教授“信”字时,展示古代书信传递场景,解释“人言为信”的文化内涵。文化义教学方面,可开发包含汉字演变动画、书法艺术欣赏、成语故事剧场等模块的汉字文化系列课程,通过“汉字寻根”项目式学习,探究以“仁”“义”“礼”等字为代表字的文化寓意。
四、致用:构建汉字运用的实践场域
学以致用,是识字教学的最终指向。汉字运用教学需构建“输入—内化—输出”的转化机制。在写作训练中,可设计“汉字积木”创作活动,提供汉字部件卡片,让学生自由组合创造新字并编写故事。如在“口”字部件教学中,可创作《口字变形记》,鼓励学生用“叫”“吃”“喝”等字构建生活场景。
口语表达同样重要。教师可开发“汉字剧场”项目,由学生选择汉字自编自演情景剧。如在“友”字教学中,可编排《交友记》,通过“握手言欢”“患难与共”等情节演绎“友”字的深层含义。生活中可开展“汉字寻宝”活动,让学生在社区、超市等场所寻找指定汉字,记录其字形、读音、用法,形成“汉字生活地图”。
小学语文识字四维教学体系需遵循“三阶递进”原则:低段年级侧重“识形—知音”的基础认知,中段年级强化“明义—致用”的迁移运用,高段年级注重“文化—思维”的深度拓展。教学评价也应从字形辨识度、语音准确度、意义理解度、运用灵活度四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构建多模态感知、多情境体验、多维度运用的小学语文识字四维教学体系,能使学生汉字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建构,从机械记忆升华为文化理解,推动识字教学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让汉字教育成为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的脚手架。
参考文献:
张志刚,王璐,姚静雅.“汉之星”识字教学软件在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24(S2):56-57.
余江英,秦嘉旭,杨雨蒙.基于“表达驱动”教学理论的场景式汉语语法教学:三大转向与四步路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02):1-11.
施春宏.语言就是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
李先银,张文贤.新时期汉语口语学的构建[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5(01):23-29.
秦嘉旭.文化传播视角下新手国际中文教师“讲好中国故事”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16):153-157.
(作者秦嘉旭工作单位系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金舒工作单位系昆明市盘龙区明通小学;李泽惠工作单位系山东省桓台县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四维教学体系
识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贯穿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全程。在基础教育阶段,汉字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载体,更是中华文明基因的具象化呈现。当前小学识字教学普遍存在机械记忆倾向,导致学生陷入“见字不识形、读字不知音、用字不明义”的困境,亟须从识形、知音、明义、致用四个维度构建识字教学体系。
一、识形:构建汉字形态的认知图式
识字教学首先是识形教学,对属于表意体系的汉字而言,需建立“形—义—用”关联认知框架。针对象形字,可运用“甲骨文溯源法”,如通过展示“日”“月”“水”等字的甲骨文图片,引导学生建立字形与事物的直观联系。再如教授“山”字时,展示甲骨文中三峰并峙的象形符号,配合多媒体动画演示其演变过程,使学生理解汉字“依类象形”的造字原理。
对合体字教学,需构建“部件—结构—整字”的认知层级。采用“部件拆分法”时,可结合汉字树状结构图,如将“明”字拆解为“日+月”的会意组合,通过动画演示太阳与月亮叠加产生光明的意象。在“树”字教学中,可运用“部件重组法”,将“木”“又”“寸”三个部件组合成不同汉字,建立对部件组字的认知。此外,可以设计“汉字魔方”等教具进行游戏化教学,通过旋转部件重组汉字,在动态实践中强化学生对字形结构的认知。
二、知音:构建汉字音韵的感知系统
准确认读汉字,是识字教学的关键目标。汉字音韵教学需基于“声韵调分析法”,在示范朗读时可运用语音分析软件呈现声波图谱,让学生直观感知声母、韵母的发音特征。针对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等易混点,可采用“声学对比法”,展示“an-ang”“z-zh”的发音差异,配合发声器官示意图,建立生理发音与听觉感知的关联。
教师还可以借助儿歌、童谣等形式,构建“韵律记忆网络”,将汉字编入《声母歌》《韵母操》等韵文,利用节奏韵律强化语音记忆。在“ang”韵母教学中,可创作儿歌:“小羊小羊ang ang ang,草原上面晒太阳”,通过动作表演加深语音记忆。还可运用“语音游戏”,如“声母接龙”“韵母拼图”,实现以赛固音、以赛促学、以赛识记。
三、明义:构建汉字表意的意义网络
理解汉字的意义,是识字教学的核心。汉字意义教学需建立“本义—引申义—文化义”的三层阐释体系。在直观演示中,可植根具身认知理论,通过动作演示“看”“听”“说”等字的本义。如在“看”字教学中,教师可模拟“手搭凉棚远望”的动作,配合甲骨文“目”上加“手”的会意结构,建立对字的多模态意义认知。
对一些较为抽象的汉字,可采用“情境联想法”,进行“生活情境+汉字意义”的场景式教学。如教授“信”字时,展示古代书信传递场景,解释“人言为信”的文化内涵。文化义教学方面,可开发包含汉字演变动画、书法艺术欣赏、成语故事剧场等模块的汉字文化系列课程,通过“汉字寻根”项目式学习,探究以“仁”“义”“礼”等字为代表字的文化寓意。
四、致用:构建汉字运用的实践场域
学以致用,是识字教学的最终指向。汉字运用教学需构建“输入—内化—输出”的转化机制。在写作训练中,可设计“汉字积木”创作活动,提供汉字部件卡片,让学生自由组合创造新字并编写故事。如在“口”字部件教学中,可创作《口字变形记》,鼓励学生用“叫”“吃”“喝”等字构建生活场景。
口语表达同样重要。教师可开发“汉字剧场”项目,由学生选择汉字自编自演情景剧。如在“友”字教学中,可编排《交友记》,通过“握手言欢”“患难与共”等情节演绎“友”字的深层含义。生活中可开展“汉字寻宝”活动,让学生在社区、超市等场所寻找指定汉字,记录其字形、读音、用法,形成“汉字生活地图”。
小学语文识字四维教学体系需遵循“三阶递进”原则:低段年级侧重“识形—知音”的基础认知,中段年级强化“明义—致用”的迁移运用,高段年级注重“文化—思维”的深度拓展。教学评价也应从字形辨识度、语音准确度、意义理解度、运用灵活度四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构建多模态感知、多情境体验、多维度运用的小学语文识字四维教学体系,能使学生汉字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建构,从机械记忆升华为文化理解,推动识字教学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让汉字教育成为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的脚手架。
参考文献:
张志刚,王璐,姚静雅.“汉之星”识字教学软件在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24(S2):56-57.
余江英,秦嘉旭,杨雨蒙.基于“表达驱动”教学理论的场景式汉语语法教学:三大转向与四步路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02):1-11.
施春宏.语言就是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
李先银,张文贤.新时期汉语口语学的构建[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5(01):23-29.
秦嘉旭.文化传播视角下新手国际中文教师“讲好中国故事”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16):153-157.
(作者秦嘉旭工作单位系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金舒工作单位系昆明市盘龙区明通小学;李泽惠工作单位系山东省桓台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