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当代青年大学生择业观研究

山东科技大学陈姝璇

2025-05-12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成为中国青年中的“主力军”,同时也是推动中国前进的最主要的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仅是指引青年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航标,同时也是祖国繁荣发展的驱动剂。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择业观,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并探寻矫治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代青年大学生择业观问题
  首先,追求“铁饭碗”,思维方式固化。大学生择业思维的固化是一个十分需要关注的现象。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稳定的职业,如事业单位、中央国企等。这些大学生可能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只有体制内工作才是理想的选择,追求稳定的职业,这种观念被称为“铁饭碗”思维;这些大学生对个人价值和薪资的期望较低,更倾向于追求稳定,这些根深蒂固的旧思想导致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变得狭隘。
  其次,择业偏好城市,物质追求突出。市场经济环境下,当代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越来越偏重物质回报,倾向于追求高薪资的职位,而将自己某些才能湮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追求功利化的现象。许多毕业生择业时将高工资、奖金和福利看作是优先考虑的方面。在工作地点选择上,很多人倾向于工资待遇好、收入可观的地区,多为一二线城市。
  再次,择业规划过晚,自我认知模糊。许多大学生关注就业信息不及时,开始职业规划的时间较晚。同时,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知较为模糊,难以准确把握自身优势和劣势,无法快速提升市场竞争力,难以从事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职业。
  二、当代青年大学生择业观问题成因
  首先,生活时代变迁,社会环境复杂多元。社会结构的持续变化促使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断演变。经济结构转型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存在不匹配问题,新兴行业对技术要求高,多数非相关专业大学生难以涉足。劳动力市场的单位分割,使得体制内工作因社会认可度高、福利体系完善等优势,吸引大学生形成“体制内偏好”。此外,本科扩招、就业赛道单一化等因素导致内卷现象加剧,进一步影响大学生择业观。
  其次,高校专业创设脱节,就业指导不足。高校专业设置可能未紧跟时代发展,使毕业生的能力无法紧跟市场需求,无法适应行业发展,形成毕业生实际能力与用人单位的期待不相匹配,影响市场化就业。部分高等院校也未能配备充足的职业发展资源,使学生在求职时缺少必要的辅助和引领。最重要的是各高校的实践教学可能未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实践经验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不匹配,降低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再次,家庭择业教育出现偏差。家庭对大学生择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等因素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例如,父母在体制内工作,子女可能更倾向于体制内职业;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弱势群体家庭的大学生更倾向选择风险较小的职业。
  最后,大学生自身素质欠缺。部分大学生实践经验匮乏,在校期间缺乏足够的实习和实践机会,在市场化就业中竞争力较弱。社会适应能力不足,从学生到工作者的身份转变较慢,难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和人际交往。心理素质也有待提高,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容易产生焦虑、迷茫情绪,影响职业选择。
  三、当代青年大学生择业观的矫治路径
  首先,强化思想教育。观念对行为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大学生应将个人理想融入为全人类幸福而奋斗的事业中,理性选择职业,充分认识自我,避免受功利性因素干扰。同时,把职业选择与时代主题、历史使命相结合,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增强历史使命感。
  其次,加强政策引导。国家应积极应对青年就业市场的挑战,实施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构建统一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减少制度性分割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不利影响,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大学毕业生的政策支持力度。政府机构应出台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岗位流动,加强政策宣传,帮助大学生理解和运用政策,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
  最后,优化择业行为。社会应持续扩大就业领域,提升岗位质量,发展新兴业态,如在线教育、共享经济等,提供更多样化的就业机会。高校需深化就业指导服务,开发务实教程,帮助学生定位、调整期望。支持创业意向,利用资源优势助力学生规划职业。家庭成员间应加强职业交流,分享经验,引导大学生理性择业。树立多元成功观念,给予情感支持,提供资源帮助,助力大学生职业发展。大学生自身要积极主动,制订择业计划,收集信息,了解市场,定位职业方向。勇于尝试创业,在创新中实现职业理想,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分析,我们得以窥见当代青年大学生在择业观上的多维面向。面对择业过程中的功利化倾向、思维固化以及对物质追求的偏重,本研究提出了从理念、制度和行动三个维度出发的矫治路径,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促进其个人成长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