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物理教育面临新的变革需求,构建与之适配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非常重要,但实践中存在评价目标模糊、方式单一、内容片面等问题。为此,需明确以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为核心的评价目标,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来推动初中物理教学向素养培育深度转型。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学业;质量评价体系
2022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等作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维度,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合作、生活,为终身发展奠基。因此,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学业质量评价体系,不仅是落实新课标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物理教学质量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问题
第一,评价目标偏离核心素养内涵。当前不少评价过度聚焦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机械记忆与简单应用,未将物理观念的深度理解、科学思维的系统性培养、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内化作为重点衡量方向,导致评价与核心素养的契合度欠佳。第二,评价方式单一化。多数情况下仅依赖纸笔测试,一张试卷定乾坤,忽视了实验操作、项目探究、课堂表现等多元化评价途径。学生在实践动手、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素养难以通过这种单一方式精准呈现[1]。第三,评价内容片面。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考查,对于物理知识在生活实际、跨学科领域的运用涉及极少,无法考查学生知识迁移与综合运用能力,与核心素养要求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应用相悖。第四,评价主体局限。基本以教师评价为主,家长、学生自身以及同伴的参与度极低,使得评价视角狭窄,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不同场景下的学业表现,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成长意识与互评互学带来的促进作用。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策略
第一,精准锚定核心素养评价目标。深入研究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细化各维度下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例如将物理观念分解为对物质、运动、相互作用等基本概念的深度剖析,科学思维聚焦于逻辑推理、模型建构、批判性思维等能力培养。依此制定评价量表,确保评价精准指向核心素养培育成果,让评价与目标紧密相连。
第二,推行多元化评价方式。突破纸笔测试局限,增加实验考核专项,设计系列探究任务,观察学生动手操作、数据采集与分析、问题解决全程表现;融入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参与度、观点阐述等日常互动,综合多方面为学生精准“画像”,全面反映其素养水平[2]。
第三,拓展评价内容广度与深度。引入生活实例与跨学科素材创设考题,像以桥梁建筑中的力学原理考查知识运用,结合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检测跨学科能力。
第四,构建多元评价主体格局。赋予学生自评与互评权利,设计评价手册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优势不足;组织家长参与特定阶段评价,如家庭小实验完成情况;教师整合各方反馈,综合考量,形成360度全方位评价视角,确保评价全面客观。
三、结束语
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与教育理念的持续升华,初中物理学业评价体系仍需与时俱进,可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一步优化评价过程的精准性,实现对学生学习轨迹的智能化分析,以便持续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
参考文献:
[1]雷贤明.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性评价研究[J].华夏教师,2025(05):120-122.
[2]王思源.“互联网+”视域下初中物理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4,26(23):233-235.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学业;质量评价体系
2022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等作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维度,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合作、生活,为终身发展奠基。因此,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学业质量评价体系,不仅是落实新课标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物理教学质量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问题
第一,评价目标偏离核心素养内涵。当前不少评价过度聚焦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机械记忆与简单应用,未将物理观念的深度理解、科学思维的系统性培养、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内化作为重点衡量方向,导致评价与核心素养的契合度欠佳。第二,评价方式单一化。多数情况下仅依赖纸笔测试,一张试卷定乾坤,忽视了实验操作、项目探究、课堂表现等多元化评价途径。学生在实践动手、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素养难以通过这种单一方式精准呈现[1]。第三,评价内容片面。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考查,对于物理知识在生活实际、跨学科领域的运用涉及极少,无法考查学生知识迁移与综合运用能力,与核心素养要求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应用相悖。第四,评价主体局限。基本以教师评价为主,家长、学生自身以及同伴的参与度极低,使得评价视角狭窄,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不同场景下的学业表现,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成长意识与互评互学带来的促进作用。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策略
第一,精准锚定核心素养评价目标。深入研究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细化各维度下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例如将物理观念分解为对物质、运动、相互作用等基本概念的深度剖析,科学思维聚焦于逻辑推理、模型建构、批判性思维等能力培养。依此制定评价量表,确保评价精准指向核心素养培育成果,让评价与目标紧密相连。
第二,推行多元化评价方式。突破纸笔测试局限,增加实验考核专项,设计系列探究任务,观察学生动手操作、数据采集与分析、问题解决全程表现;融入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参与度、观点阐述等日常互动,综合多方面为学生精准“画像”,全面反映其素养水平[2]。
第三,拓展评价内容广度与深度。引入生活实例与跨学科素材创设考题,像以桥梁建筑中的力学原理考查知识运用,结合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检测跨学科能力。
第四,构建多元评价主体格局。赋予学生自评与互评权利,设计评价手册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优势不足;组织家长参与特定阶段评价,如家庭小实验完成情况;教师整合各方反馈,综合考量,形成360度全方位评价视角,确保评价全面客观。
三、结束语
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与教育理念的持续升华,初中物理学业评价体系仍需与时俱进,可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一步优化评价过程的精准性,实现对学生学习轨迹的智能化分析,以便持续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
参考文献:
[1]雷贤明.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性评价研究[J].华夏教师,2025(05):120-122.
[2]王思源.“互联网+”视域下初中物理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4,26(23):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