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互联网+”新形势下校企合作运行现状及问题分析

吴菊汇

2025-05-09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在“互联网+”深度融入各领域的当下,校企合作迎来全新契机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并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模式,其对经济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然而,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运行状况较为复杂,剖析“互联网+”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运行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对策,能够为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互联网+”新形势下校企合作运行现状
  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校企合作模式持续不断创新。共建产业学院,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共建了智能技术产业学院,整合了双方优势资源,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能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多用于新兴技术领域的专业建设工作。搭建线上实训平台,例如中软国际的在线IT实训平台,借助虚拟仿真等技术让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实践操作,此模式的优势在于高效便捷且资源复用率高,广泛适用于计算机、电子等实操性强的专业。开展远程教学合作,如一些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的跨地区课程,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师资短缺地区或跨区域合作项目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二、“互联网+”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校企合作存在诸多问题。从合作目标来看,学校主要侧重人才培养工作,追求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及高就业率,而企业则更加关注经济效益,期望能够快速获得满足岗位需求的相关人才,目标差异容易导致合作方向不一致;在利益分配方面,双方对于投入产出的期望并不相同,可能因知识产权归属、利润分成等问题产生的分歧;风险共担机制也存在不完善之处,在面对市场变化、技术革新时,责任界定比较模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同样会对合作产生影响。决策流程烦琐,导致在应对市场变化时效率低下,沟通渠道不畅通,使双方信息传递滞后、误解频繁发生。校企之间缺乏高效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企业需求无法及时传达给学校,学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实际需求出现脱节现象,双方资源难以整合,造成资源浪费,严重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三、解决“互联网+”新形势下校企合作问题的对策建议
  为有效解决“互联网+”新形势下校企合作面临的困境,需从多方面着手:
  明确合作目标是校企合作的关键点。校企双方需定期开展深度交流会议,学校要深入了解企业的战略规划与业务需求,企业则需充分认识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教育教学目标。基于此,校企双方需要共同制定既符合企业短期用人需求又契合学校长期人才培养规划的合作目标。
  要优化利益分配机制,就需要根据双方投入资源、承担责任以及预期收益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案。对于技术研发合作产生的成果要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使用权限;在经济收益方面可依据企业资金投入、学校科研成果转化贡献等因素协商利润分成比例,例如部分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约定在项目盈利后按一定比例分配利润。同时,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奖学金等资源作为额外回报。要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校企双方需共同制定风险预案,对于市场风险如产品需求变化、行业竞争加剧等,双方要共同评估风险影响并协商应对策略。对于技术风险,若研发项目失败要明确双方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承担比例,并通过签订详细风险共担协议增强合作稳定性。在管理机制上要加强校企双方在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协调,构建联合决策机构,成员涵盖学校领导、教师代表、企业高管和技术专家,重大合作事项由该机构共同决策提高决策效率。执行过程中设立专门项目管理团队,负责推进合作项目并定期汇报进展,同时建立监督机制对合作项目进度、质量、资金使用等进行全面监督,确保合作顺利进行。
  搭建统一高效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至关重要。平台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科研成果以及企业的技术需求、岗位信息等内容,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依据企业需求为学校精准推送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议。借助云计算实现教学资源和企业技术资源的存储与共享,通过智能匹配让学校快速找到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研发方向,企业也可以精准对接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校企资源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合作迈向新高度。
  四、结语
  “互联网+”既为校企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而通过明确合作目标、合理优化利益分配、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加强管理协调以及积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等一系列举措,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未来,期望校企双方携手前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创校企合作发展的全新局面。
  【作者系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讲师。本文系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四川省民办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科研课题“互联网+新形势下校企合作运行现状及问题分析——以四川城市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分院为例”(课题编号:MBXH18YB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