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中国税收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成因与思想根源。从先秦至宋元,税收体制历经发展变迁,呈现阶段性特点。分析发现,孔子“仁政”、法家“富国强兵”、道家“无为而治”等理念相互融合,对我国税收政策产生了影响。探究两者联系,可揭示税收文化形成及指导历史发展的思想内部逻辑。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税收文化的演变,还能为中国近代财政体制构建和文化继承提供借鉴,推动财政体制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关键词:中国财税文化;历史渊源;思想基础
一、财税文化的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了中国财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华传统的税收文化,蕴涵了大量的治理国家的思想。从汉代到隋唐,是税收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秦统一之后,确立了一套完整的税收制度,并在土地征收、口赋、力役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以强化中央权力。宋、元、明、清代,财税文化逐渐成熟并面临转型。宋代实行方田均税、征募法令,力图解决土地兼并与赋役不均等问题,但由于遇到强烈的阻碍,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元代采取“南—北”相结合的政策,考虑了各区域的经济特征。在明清两代,“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使税收结构简单化,降低了农民的负担,但在西方列强的影响下,传统的税收体系发生了变化。
二、中国财税文化的思想基础
(一)儒家财税思想
儒家提倡“仁政”,提倡“轻徭薄赋”,使人民得到最大的实惠。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主张君主要适当地节制开支,减少民众的税赋与徭役,让人民能够及时地投入到农耕之中。孟子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他提出了“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的观点,提出了“降低税率,使百姓富裕”的观点。同时,孔子的“义利观”还对财政收入的分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求税收要合乎伦理、要公正、要兼顾整个社会的利益,不能过分地追逐财产,不能以牺牲人民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法家财税思想
在强调“富国强兵”的同时,法家也十分注重税收制度的变革。商鞅提倡“民本,法也……壹赏,壹刑,壹教”,以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为手段,提高了国家的税收水平。法家主张“法治”,主张实行财政税收,用法制来保证税收的正常运行。法家认为,税收是一个国家进行统治、巩固政权的一种主要手段,通过恰当的税收,可以对整个社会的经济进行调控,从而提高国力,为扩大军队规模和维持政权的安定提供保障,从而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三)道家财税思想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提倡“轻徭薄赋”。老子主张“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赞成国家对社会和经济的过分干涉,提倡减少税收和行政开支,让百姓自由发展。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财税收支平衡,认为过度征税会破坏社会经济的自然秩序,其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复苏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中国财税文化历史渊源与思想基础的相互影响
(一)历史渊源对思想基础的塑造
中国的财税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根源,这为各种思潮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现实环境。从先秦的“贡赋”,到汉代统一的税收体制,到唐、宋两代的赋税改革,每个阶段的税收改革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这样的现实经历,促使儒、法、道三家学派对财税性质、目的与功能进行了反思。比如,连年的战争与沉重的税收负担,使得人们对“轻徭薄赋”与“以民为本”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并由此产生了“仁政”的税收政策;同时,随着国家的统一与对外扩张,对税收的紧迫需要,也迫使其重视“富国强兵”,提倡以严厉的税收政策来提高国家的财力。
(二)思想基础对历史渊源的引导
不同流派的税收和税收观念,对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孔子的“义利观”“仁政”等对各朝代的税收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使那些比较有远见的君主能够适度地减免民众的税负,实行以惠民为本的税收制度。“法治”的思想与改革的精神,激励着君主敢于为顺应社会发展而进行财税体制改革。道教“无为而治”的理念,使统治阶级在一定时间内对国家的干涉较少,实施“轻徭薄赋”,有利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四、结论
从中国财政的发展历程和思想根基出发,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它的深刻内涵和特殊的价值。历史根源决定了意识形态的根基,意识形态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两者互为促进,互为补充。中国的财税文化,既是一种经济方面的智力成果,又是政府管理上的一笔珍贵资产,它对于建立现代化的财税体制,传承和创新文化,提高我国的治理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兴罗.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财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J].财政监督,2022(20):67-71.
[2]范建鏋.新一轮财税改革的双重困境:学术史视角下的反思与启示[J].地方财政研究,2022 (12):93-99.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韩新媒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