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国际传播视域下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董妍璐孙萍萍王晶晶

2025-05-09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摘要: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的影响力日益凸显。中国有着悠久且灿烂的文化,在文化自信的视角下,如何更有效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成为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国际传播视域下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策略,旨在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关键词:国际传播视域;文化自信;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
  近年来,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越发频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拥有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独特的价值观念、多样的艺术形式等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体系。在新时代,秉持文化自信,积极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对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共生都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针对国际传播视域下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策略进行重点分析。
  一、国际传播视域下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的塑造意义
  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能够增强国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国际传播视域下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的塑造效果,讲好中华文化故事、中华民族故事,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更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进一步强化文化自信。
  二、国际传播视域下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的传播策略
  (一)创新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传播载体
  国际传播视域下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传播的过程中,应全面创新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传播载体,有效解决传统媒体进行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传播存在的问题,有效扩大传播范围,提高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传播的有效性,推动优秀文化创新发展。以往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普遍借助电视、报纸等传统方式,向人们展示优秀文化[2]。但是,单一的传播载体难以满足国际传播的需求,这就需要以全新的传播载体,依托先进技术,提高文化传播质效。可通过新媒体以音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动态化传播文化,扩大国际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传播范围。此外,在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传播载体创新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构建传播平台,解决文化传播载体单一的问题,在文化传播工作中灵活应用新媒体,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平台的优势,有效拉近文化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为群众获得文化信息提供多种途径。
  (二)优化传播内容,精选文化符号
  1.深入挖掘中国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和鲜明特色的元素,如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它可爱的形象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以熊猫为载体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像熊猫主题的动画片、文创产品等,传递中国文化中的友好、和谐等理念,易于被接受。
  2.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现代性转化,选取如《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中的精华语句,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等形式进行重新阐释,让外国受众能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领略其中智慧。
  3.加强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布局,如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平台上开设官方账号,定期发布高质量、趣味性强的中国文化相关内容,采用短视频、图片、互动式话题等多种形式吸引国外用户关注、点赞和分享,打造文化传播热点话题,扩大传播影响力。
  4.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民间文化团体、社会组织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给予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例如民间戏曲社团到国外进行公益演出,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三)构建全媒体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推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这对于我国主流媒体是新的机遇与挑战。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评价体系,是当前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的迫切需求。为适应信息化和全媒体时代发展大势,主流媒体要建立以内容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主流媒体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及宣传党的政策主张方面作用巨大,能够反映群众呼声及凝聚社会共识。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方面要从系统性入手,要坚定政治导向,提高创新,内容为王,要用流量和效果来衡量传播效果;要用互联网思维来进行资源分配,多角度推进组织架构及管理流程,优化运营模式,在话语体系及媒体形态上下功夫,对主流媒体技术进行革新,建立应用新技术的体制机制,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普遍运用到国际传播领域中,贯穿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受、反馈中,重构媒体融合发展新模式。要努力构建适应全媒体时代的组织领导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际传播视域下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通过不断优化传播内容、拓展传播渠道能够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理解与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智汛.全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性分析[J].东西南北,2023(13):0038-0040.
  [2]于克晓,卢春洁.全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向机遇,现实梗阻和优化路径[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4,26(1):39-42.
  【作者董妍璐工作单位系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孙萍萍工作单位系中共彰武县委党校;王晶晶工作单位系中共兴城市委党校。本文系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的校级课题“文化软实力视域下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编号:2023zxzb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