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文旅深度融合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以芜湖铁画为例芜湖市委党校蒋君玉徐紫林

2025-05-09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其保护与创新不仅关乎文化多样性的存续发展,更是维护民族文化基因、构建集体记忆共同体、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文化和旅游部于2023年2月出台《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着重强调“非遗+旅游”的融合模式对实现非遗活态传承、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多维价值。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芜湖铁画“以铁为墨、以锤作笔”的独特工艺,开创性地将中国书画艺术与金属锻造技艺相融合,锻造出兼具刚劲风骨与水墨意蕴的艺术珍品。这项传承三百余年的技艺瑰宝,既是安徽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千锤百炼的制作过程所蕴含的工匠精神,与当代文旅产业追求的深度体验、文化感知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本文立足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语境,以芜湖铁画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传统工艺类非遗的创新发展路径,重点剖析文旅产业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与转型挑战,并基于此提出创新策略,旨在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现代转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与文旅产业要素的深度融合与价值重构。
  一、文旅深度融合视域下芜湖铁画的圈层突破机制解析
  一是打破传统技艺传播的圈层壁垒。在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旅游场域已超越物理空间的物质属性,演变为文化意义的生产与传播具象化载体。芜湖铁画突破传统师徒传承的封闭体系,通过嵌入赭山公园实景工坊、雕塑公园艺术长廊、博物馆专题展览等差异化空间,构建起生产性保护与体验式传播的复合场域。受众在参与铁画制作、数字交互等沉浸式体验时,其文化消费行为自然转化为传播实践,形成以游客为节点的“蒲公英式”传播网络。这种以空间再生产驱动的传播范式,不仅拓宽了传统技艺的受众边界,更通过社交媒体的话题发酵与数字符号的裂变传播,推动非遗技艺从地域性文化符号升维为具有广泛认知度的文化IP,为后续的文旅消费转化奠定了价值基础。
  二是实现文化变现驱动旅游增值。从经济学视角审视,旅游场域中游客的具象化消费行为构成文化资本转化的基础环节,即通过购买铁画衍生品、参与工艺体验等消费实践,实现非遗技艺从文化价值到经济价值的初级转化。同时旅游业态创新催生出“铁画+”价值链延伸。这种价值创造机制产生的经济效益具有双重赋能效应:既通过改善非遗匠人收入结构,增强技艺传承的内生动力,又为数字化保护、创新设计等环节提供资金支持,形成“市场收益反哺技艺传承—技艺创新激发市场活力”的良性循环机制,有效提升铁画产业可持续发展动能。
  三是搭建跨文化对话的实践平台。异质文化主体通过旅游场域加深了对芜湖铁画的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芜湖铁画艺术创新。芜湖铁画的非遗匠人在新的传播生态里汲取创作灵感,将现代艺术语言、流行符号等新元素融入传统技艺体系,实现题材拓展、技法革新与视觉重构。这种“传统基因+当代表达”的范式成为跨文化对话的一种体现,既助力延续铁画艺术的传统韵味,又契合当代审美趋势。
  二、文旅深度融合视域下芜湖铁画面临传承生态的结构性挑战
  一是产品创新乏力,文旅融合深度不足。当前芜湖铁画在文旅融合过程中仍停留在“物理叠加”的初级阶段,产品开发陷入同质化窠臼。芜湖铁画锻制较长的手工制作周期,与旅游市场需求的即时性、个性化特征形成根本冲突,导致铁画产品设计与游客定制化需求处于错位状态,创新力不足,难以适配当代旅游消费市场的多元需求结构。
  二是传承主体代际断层,人才梯队萎缩严重。经笔者统计,专职从事铁画创作的核心工匠群体规模已缩减至百人以下,主要由原国营工艺美术厂下岗职工构成,其年龄结构呈现显著的老龄化特征,五十岁以上从业者占比超九成。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生态持续衰退性成为其职业吸引力降低的重要因素,低附加值的计件薪酬体系等现实问题,又促使大量年轻从业者向其他行业流动,部分全职工匠群体被迫转型为“副业化”生存状态。其二,技艺传承模式严重依赖家族与师徒两种途径,限制了人才培养的规模与效率,更因部分传承人的保守观念,阻碍了青年群体的有效学习,进一步加剧了芜湖铁画技艺传承体系脆弱性。
  三是品牌建设滞后,市场影响力有限。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虽然具有悠久历史,但其品牌建构仍未形成成熟体系。其一,缺乏统一的品牌形象和有效的品牌推广策略,导致消费者认知模糊。其二,品牌传播效能不足,未构建差异化的品牌传播矩阵,难以从众多文化产品中脱颖而出。这种品牌建构的滞后性,使得芜湖铁画面临着市场辐射范围窄,产业竞争力不足的发展瓶颈。
  三、文旅深度融合赋能芜湖铁画传承发展新路径
  一是创新文旅融合产品,打造芜湖铁画沉浸式体验场景。聚焦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以游客群体的体验价值为导向,将铁画从静态展示转变为动态文化体验。其一,创新产品种类,突破传统工艺品的单一形态,开发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文创产品矩阵,例如,将铁画纹样解构重组为书签、数码配件、家居饰品等衍生品类,通过功能嫁接与场景适配实现芜湖铁画的日常化渗透。其二,构建文旅深度融合空间载体,通过植入城市公共空间,形成“城市即展厅”的传播网络,将铁画元素融入机场、高铁站、公园等公共场所,例如在城市书房、长江大桥等文化地标设置铁画装置,在市博物馆设立铁画专题展厅,系统展示工艺演变与经典作品;通过打造铁画主题街区,形成“技艺展示+非遗体验+文创消费”三位一体模式,以建立标准化体验工坊为技艺展示的载体,整合非遗传承人技艺资源与现代教学设计,构建游客深度参与的非遗体验闭环,将技艺传承转化为可消费的体验产品,实现文化传播与旅游消费的价值共振。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构建政校企协同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始终是人,对传统技艺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既要“输血”更要“造血”,要通过政校企协同的方式加大对非遗艺人的保护与学院派传承的培育。其一,加大对现有铁画匠人的保护,提高其社会认同感,进一步构建可持续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政策扶持、行业认证、荣誉体系等制度设计提升铁画匠人社会资本,以经济激励与价值认同双重驱动,吸引青年群体参与铁画创作。其二,分类建设人才培育体系,在职业教育层面,通过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改革,将铁画锻制技艺纳入工艺美术、非遗传承等相关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实践教学与工匠精神培育,夯实传承基础,同时针对现有铁画传承人,开展能力提升计划,依托文旅深度融合平台,开设文化创意策划、旅游市场运营、品牌管理等模块化课程,构建“技艺传承—产业运营—创新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体系。
  三是强化品牌建设,提升芜湖铁画市场竞争力。在文化品牌竞争范式转型的背景下,芜湖采取诸多措施重构铁画非遗品牌生态。其一,文化符号的资本转化。依托“以铁为墨、以锤作笔”的技艺基因,提炼出千锤百炼铸匠心的品牌核心价值主张,形成兼具历史深度与现代审美的文化符号体系,并结合市场需求制定差异化品牌发展战略,开展多维度品牌宣传。其二,完善品牌生态治理机制,建立行业质量标准体系,运用区块链溯源技术与信用惩戒机制,强化市场监管效能,维护品牌资产的完整性与美誉度。
  四、结语
  文旅深度融合为芜湖铁画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创新文旅融合产品、加强人才培养和强化品牌建设等现实路径,实现文旅深度融合赋能芜湖铁画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保护与传承芜湖铁画这一传统艺术瑰宝,也为芜湖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不断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让芜湖铁画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本文系2024年度安徽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昂普理论视域下芜湖铁画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研究”(QS202410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