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挖掘学生组织的协同育人效能。本研究以协同理论为框架,构建学生党支部与社团共建共育的运行机制,通过异质组织互嵌、活动项目化管理、成效动态化监测实现协同效应,为破解党建与专业教育“两张皮”困境提供实践方案,对基层组织治理现代化具有示范价值。
关键词:学生党支部;学生社团;协同育人;组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一、学生党支部和学生社团共建共育的理论逻辑
(一)功能互补与资源整合
学生党支部具有制度化思想引领优势但实践创新不足,学生社团具备活动灵活性但价值导向薄弱。二者协同可实现政治性与实践性统一,社团为党支部提供专业实践场景,将党性教育融入志愿服务等项目;党支部为社团注入政治资源,通过党员导师制将新思想转化为社团活动逻辑。这种互补机制重构了基层组织的协同生态。
(二)意识形态嵌入与载体创新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党团共建共育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意识形态教育的动态传导网络。从政策维度看,这一实践响应了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团党建”的指导方针,也符合教育强国建设要求,通过组织渗透强化政治引领的覆盖面;从方法论维度看,其创新性体现在教育载体的双向建构。一方面,党支部通过制度化设计将红色基因植入社团活动,另一方面,社团开发的沉浸式教育载体(如虚拟现实党史馆)反向赋能党支部,推动理论学习从单向灌输转向多维互动,通过价值传导,实现意识形态教育从“有形覆盖”到“有效内化”的质变。
(三)党建引领与生态重构
党团共建共育的本质是高校基层组织治理模式的创新探索。通过将党建工作延伸至社团场域,基层党组织得以突破原有治理边界,在组织架构上,建立“支委联系社团”的交叉任职制度,使党支部能够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在职能定位上,形成“思想引领—专业培育—服务供给”三位一体的治理框架。例如将传统文化融入科研项目,实现专业能力提升与价值观传导双重目标。这种治理创新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具体育人场景,形成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范本。
二、学生党支部和学生社团共建共育实践基础
(一)组织结构与资源配置协同
开展学生党支部和学生社团的共建共育工作,优先从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层面确定好协同共建范围。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学院设有3个专业导向型学生党支部和9个学科社团,实施“支委联系社团”制度,教师同时担任社团指导老师与支部负责人,形成天然的政治—专业双核驱动结构。
(二)价值嵌入与能力生成路径
支部学习与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协同合作,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重要途径。党员带领社团成员参与智慧社区建设项目,在实践中深化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认知,在科创竞赛中嵌入党史学习模块,通过专业竞赛等形式,将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实践,引导学生在技术开发中思考社会价值。近两年学生工作室孵化出多项国家级竞赛成果。
三、学生党支部和学生社团共建共育运行机制
(一)异质组织互嵌机制
实施“双向任职”,选拔20%的社团骨干担任党小组组长,30%的支委兼任社团指导。建立“1+1+X”帮扶制度,累计解决技术攻关问题56项。构建矩阵式架构,纵向形成“支委—党小组—党员”三级网络,横向建立社团项目组协作机制,实现组织生活与专业活动的双向渗透。
(二)活动项目化管理
打造“三维一体”活动体系,即思想引领类、专业实践类(AI助老项目等)、服务发展类(乡村数字帮扶)活动,既丰富了社团活动内容,又加强了党员和非党员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活力和党支部的思想引领及服务功能,提升党支部和学生社团活动的吸引力。
(三)成效动态化监测
建立“五维评价”指标体系(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创新意识、实践成果、社会影响),注重评估,形成闭环,及时收集参与者的反馈意见,运用大数据分析进行实时监测,评估活动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反馈结果,不断优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提高活动质量,增强活动吸引力。
四、共建共育的价值意蕴
(一)政治价值明确。组织互嵌强化党建引领效能,创新了党支部与学生社团组织生活形式。学生党支部与学生社团共建实现了异质组织之间的互嵌,拓展了党建辐射半径,通过交叉任职制度,将党支部的政治资源直接注入社团日常运作,创新了组织生活形式与内容,进一步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基层组织的治理效能。
(二)育人价值凸显。项目化活动重构能力生成路径,创新了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学生党支部与学生社团共建共育作为一种探索式地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模式,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和辐射力度,也探索出一种新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实现对支部党员、团员的细致教育和动态考察,化传统考察为点滴记录,优化了党员、团员教育的传统模式。
(三)文化价值显著:动态评价催生协同育人生态,创新实践了基层党组织评价机制。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不仅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开展党支部与学生社团共建共育工作,不仅仅要制定操作性强的落实方案,更要建设有力的评价机制,通过实施动态化监测机制,及时对组织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形成反馈调节回路,不断优化,促进文化基因重组,进而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本研究通过组织互嵌、项目运作和动态评价的创新实践,证实了党团共建在提升基层组织力、深化三全育人方面的显著成效,为新时代高校党建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复制范式。
【作者李学娇工作单位系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王少华工作单位系山东建筑大学发展规划处。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重大研究课题“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SAQ044);2022年度山东建筑大学“高校学生党支部与学生社团(工作室)联合共建实践研究”(DJ22024S)研究成果】
关键词:学生党支部;学生社团;协同育人;组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一、学生党支部和学生社团共建共育的理论逻辑
(一)功能互补与资源整合
学生党支部具有制度化思想引领优势但实践创新不足,学生社团具备活动灵活性但价值导向薄弱。二者协同可实现政治性与实践性统一,社团为党支部提供专业实践场景,将党性教育融入志愿服务等项目;党支部为社团注入政治资源,通过党员导师制将新思想转化为社团活动逻辑。这种互补机制重构了基层组织的协同生态。
(二)意识形态嵌入与载体创新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党团共建共育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意识形态教育的动态传导网络。从政策维度看,这一实践响应了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团党建”的指导方针,也符合教育强国建设要求,通过组织渗透强化政治引领的覆盖面;从方法论维度看,其创新性体现在教育载体的双向建构。一方面,党支部通过制度化设计将红色基因植入社团活动,另一方面,社团开发的沉浸式教育载体(如虚拟现实党史馆)反向赋能党支部,推动理论学习从单向灌输转向多维互动,通过价值传导,实现意识形态教育从“有形覆盖”到“有效内化”的质变。
(三)党建引领与生态重构
党团共建共育的本质是高校基层组织治理模式的创新探索。通过将党建工作延伸至社团场域,基层党组织得以突破原有治理边界,在组织架构上,建立“支委联系社团”的交叉任职制度,使党支部能够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在职能定位上,形成“思想引领—专业培育—服务供给”三位一体的治理框架。例如将传统文化融入科研项目,实现专业能力提升与价值观传导双重目标。这种治理创新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具体育人场景,形成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范本。
二、学生党支部和学生社团共建共育实践基础
(一)组织结构与资源配置协同
开展学生党支部和学生社团的共建共育工作,优先从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层面确定好协同共建范围。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学院设有3个专业导向型学生党支部和9个学科社团,实施“支委联系社团”制度,教师同时担任社团指导老师与支部负责人,形成天然的政治—专业双核驱动结构。
(二)价值嵌入与能力生成路径
支部学习与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协同合作,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重要途径。党员带领社团成员参与智慧社区建设项目,在实践中深化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认知,在科创竞赛中嵌入党史学习模块,通过专业竞赛等形式,将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实践,引导学生在技术开发中思考社会价值。近两年学生工作室孵化出多项国家级竞赛成果。
三、学生党支部和学生社团共建共育运行机制
(一)异质组织互嵌机制
实施“双向任职”,选拔20%的社团骨干担任党小组组长,30%的支委兼任社团指导。建立“1+1+X”帮扶制度,累计解决技术攻关问题56项。构建矩阵式架构,纵向形成“支委—党小组—党员”三级网络,横向建立社团项目组协作机制,实现组织生活与专业活动的双向渗透。
(二)活动项目化管理
打造“三维一体”活动体系,即思想引领类、专业实践类(AI助老项目等)、服务发展类(乡村数字帮扶)活动,既丰富了社团活动内容,又加强了党员和非党员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活力和党支部的思想引领及服务功能,提升党支部和学生社团活动的吸引力。
(三)成效动态化监测
建立“五维评价”指标体系(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创新意识、实践成果、社会影响),注重评估,形成闭环,及时收集参与者的反馈意见,运用大数据分析进行实时监测,评估活动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反馈结果,不断优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提高活动质量,增强活动吸引力。
四、共建共育的价值意蕴
(一)政治价值明确。组织互嵌强化党建引领效能,创新了党支部与学生社团组织生活形式。学生党支部与学生社团共建实现了异质组织之间的互嵌,拓展了党建辐射半径,通过交叉任职制度,将党支部的政治资源直接注入社团日常运作,创新了组织生活形式与内容,进一步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基层组织的治理效能。
(二)育人价值凸显。项目化活动重构能力生成路径,创新了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学生党支部与学生社团共建共育作为一种探索式地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模式,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和辐射力度,也探索出一种新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实现对支部党员、团员的细致教育和动态考察,化传统考察为点滴记录,优化了党员、团员教育的传统模式。
(三)文化价值显著:动态评价催生协同育人生态,创新实践了基层党组织评价机制。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不仅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开展党支部与学生社团共建共育工作,不仅仅要制定操作性强的落实方案,更要建设有力的评价机制,通过实施动态化监测机制,及时对组织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形成反馈调节回路,不断优化,促进文化基因重组,进而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本研究通过组织互嵌、项目运作和动态评价的创新实践,证实了党团共建在提升基层组织力、深化三全育人方面的显著成效,为新时代高校党建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复制范式。
【作者李学娇工作单位系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王少华工作单位系山东建筑大学发展规划处。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重大研究课题“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SAQ044);2022年度山东建筑大学“高校学生党支部与学生社团(工作室)联合共建实践研究”(DJ22024S)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