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结构复杂、区域差异显著。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8.7%,65岁以上人口占比13.5%,相比第六次普查,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这一变化不仅标志着我国人口结构的重大转折,也预示着未来养老需求的增长和养老服务模式的转变。在传统养老观念的深远影响下,“9073”“9064”的养老格局已然形成,约90%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家庭结构正朝着小型化方向加速演进,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家庭养老的核心功能地位日渐式微,与当前中国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相矛盾。所以,在少子老龄化及高龄化的背景下,空巢老年人口数量增加、空巢期延长、家庭养老服务功能逐渐弱化、长者照料服务缺失等问题层出不穷,社会养老服务压力将持续增加。因此,解决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化解养老供需结构性矛盾,将成为国家社会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
面对这一关乎民生福祉的重大问题,国家给予高度重视,多项重要政策及会议为养老服务发展指明了方向。2022年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从宏观规划的高度,为养老服务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发展银发经济”列为2024年的重点经济工作,同年,全国两会进一步强调养老服务的重要性,明确将培育养老产业、发展银发经济作为未来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新目标,这意味着养老服务将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养老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将打造智慧养老新业态作为重要目标,借助科技力量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与效率,预示着未来养老服务将朝着智能化、信息化方向迈进。养老服务的升级创新,将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精准、优质的养老服务体验,这不仅直接关系到亿万老年人的晚年幸福,也影响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发现并解决当下养老服务领域中存在的供需矛盾。
供给侧方面,存在不充分、不平衡和不协调三大症结:一是养老机构规模小、服务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化服务,居家社区养老支撑不足,养老床位数量短缺且布局失衡,服务供给质量亟待提升;二是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区域、社区以及不同老年人口群体间养老资源分配差异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主要诱因;三是供需匹配不协调,老龄化进程与养老服务发展步调不一致,制度建设滞后于实际需求,养老资源供给与需求错配,机构运营长期处于盈亏失衡状态。需求侧则呈现“一升一降”特点:老龄化加速催生养老服务需求激增,医疗服务需求尤为突出,但有效需求不足;老年人收入来源不足、消费能力偏低,面临不敢消费、不愿消费和不能消费的多重困境。
若以高质量发展理念引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养老服务供需结构性矛盾,更能在改善民生福祉、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当前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正处于历史性的战略机遇期。其一,市场需求持续释放,养老服务转型升级迈入重要窗口期;其二,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制度红利作用开始显现;最后,科技创新赋能,智慧养老前景可期。三大机遇相互交织、协同发力,能够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勾勒出崭新的图景,为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撑。
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供需双轮协同发力,构建一个系统化、立体化的推进路径,实现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高效匹配与良性互动。
在供给侧,着力构建“五位一体”的支撑体系:一是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创新多元化筹资机制,为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二是强化要素保障与生态体系建设,加强养老专业人才培训力度,培育专业化服务队伍,同时弘扬志愿者服务精神;三是推进数字化转型,建立统一的养老数据资源平台,开发适老化智慧居家养老解决方案,切实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四是加快“养老型智慧城市”建设,整合医疗、生活、文化等资源,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实现服务供给全方位覆盖;五是建设智能医疗健康管理平台,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养老领域的深度应用,持续提升服务能级。
在需求侧,需要多维度激发市场活力:首先,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精准对接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提升服务供给的适配性与精准度;其次,完善老年人收入保障机制,释放消费潜力,深化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推进平价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确保老年人能够享受到优质可及的医疗保障;再次,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培育新型养老消费市场,通过需求引导供给创新,形成供需良性互动的市场格局。
通过供需双向发力,将有效提升养老服务的可及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迈向新的台阶。这不仅是对老龄化社会的积极回应,也是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的有力保障。
【本文得到以下项目支持: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JKH20230170SK)】
面对这一关乎民生福祉的重大问题,国家给予高度重视,多项重要政策及会议为养老服务发展指明了方向。2022年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从宏观规划的高度,为养老服务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发展银发经济”列为2024年的重点经济工作,同年,全国两会进一步强调养老服务的重要性,明确将培育养老产业、发展银发经济作为未来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新目标,这意味着养老服务将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养老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将打造智慧养老新业态作为重要目标,借助科技力量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与效率,预示着未来养老服务将朝着智能化、信息化方向迈进。养老服务的升级创新,将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精准、优质的养老服务体验,这不仅直接关系到亿万老年人的晚年幸福,也影响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发现并解决当下养老服务领域中存在的供需矛盾。
供给侧方面,存在不充分、不平衡和不协调三大症结:一是养老机构规模小、服务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化服务,居家社区养老支撑不足,养老床位数量短缺且布局失衡,服务供给质量亟待提升;二是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区域、社区以及不同老年人口群体间养老资源分配差异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主要诱因;三是供需匹配不协调,老龄化进程与养老服务发展步调不一致,制度建设滞后于实际需求,养老资源供给与需求错配,机构运营长期处于盈亏失衡状态。需求侧则呈现“一升一降”特点:老龄化加速催生养老服务需求激增,医疗服务需求尤为突出,但有效需求不足;老年人收入来源不足、消费能力偏低,面临不敢消费、不愿消费和不能消费的多重困境。
若以高质量发展理念引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养老服务供需结构性矛盾,更能在改善民生福祉、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当前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正处于历史性的战略机遇期。其一,市场需求持续释放,养老服务转型升级迈入重要窗口期;其二,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制度红利作用开始显现;最后,科技创新赋能,智慧养老前景可期。三大机遇相互交织、协同发力,能够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勾勒出崭新的图景,为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撑。
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供需双轮协同发力,构建一个系统化、立体化的推进路径,实现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高效匹配与良性互动。
在供给侧,着力构建“五位一体”的支撑体系:一是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创新多元化筹资机制,为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二是强化要素保障与生态体系建设,加强养老专业人才培训力度,培育专业化服务队伍,同时弘扬志愿者服务精神;三是推进数字化转型,建立统一的养老数据资源平台,开发适老化智慧居家养老解决方案,切实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四是加快“养老型智慧城市”建设,整合医疗、生活、文化等资源,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实现服务供给全方位覆盖;五是建设智能医疗健康管理平台,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养老领域的深度应用,持续提升服务能级。
在需求侧,需要多维度激发市场活力:首先,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精准对接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提升服务供给的适配性与精准度;其次,完善老年人收入保障机制,释放消费潜力,深化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推进平价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确保老年人能够享受到优质可及的医疗保障;再次,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培育新型养老消费市场,通过需求引导供给创新,形成供需良性互动的市场格局。
通过供需双向发力,将有效提升养老服务的可及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迈向新的台阶。这不仅是对老龄化社会的积极回应,也是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的有力保障。
【本文得到以下项目支持: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JKH20230170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