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绿色发展背景下河北地方本科院校绿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李泰堃韩伟孙玮豪黄鹏宇

2025-10-13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摘要:在全面推进绿色转型发展背景下,河北省持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努力推动全省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文将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个视角,基于必修、选修、专修三个层面,以绿色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主线,建立绿色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提出绿色创新创业课程保障机制,从四个方面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顺应国家“双碳”目标,努力提升河北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绿色发展;地方本科;绿色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绿色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低碳化转变,引领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河北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出台《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河北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河北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努力提高河北省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推动全省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将以“双碳”目标、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的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学校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推行大学生绿色创新创业教育及其课程体系构建,是当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绿色创新创业教育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根本目标,以践行“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为宗旨,以培育具有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及创新创业素养的新时代大学生为目的,是一种新兴教育理念与模式。
  在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绿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方面,研究聚焦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模块化设计,但并未将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创业课程深度融合,且并未对绿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在河北践行全方位高质量绿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绿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践行“双碳”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河北绿色转型发展,推动地方本科院校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绿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一)两个视角
  1.绿色理论教学体系
  在理论课程体系中,针对全体学生设立必修模块,将绿色发展理念与思创、专创、科创、产创融合,在不同阶段培养学生绿色创新创业能力;针对部分学生设立选修模块,将绿色教育类课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公民等)融入通识、专业选修课程之中;针对少数学生,建立辅修式课程群、零点式课程群、绿色式教育课程群。
  2.绿色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课程体系中,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必修模块中的社会绿色发展调查、绿色创新训练、绿色创新竞赛并参与绿色创新创业成果研究;要求部分学生在选修模块中进行绿色产品调查、绿色创业训练、绿色创业竞赛,同时要求教师参与其中;要求少数学生在专修模块中,参与绿色行业调查、绿色创业实践、绿色创业竞赛,同时要求能够进行绿色项目设计。
  (二)三个层面
  1.绿色必修
  绿色必修模块由四门课程构成,即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绿色课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课程、科研培训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课程以及产业需求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课程。这四门课程共同构建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每门课程也能够独立作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课程设计时,需要精心挑选和整合创新创业的关键知识点,确保教学内容的独创性,避免重复。此外,课程之间应该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难度层次,逐步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学习到掌握绿色高级技能,再到提升绿色综合素质。
  2.绿色选修
  绿色选修模块包含通识选修与专业选修两部分。通识选修课以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关键目标,其核心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使其深入了解创业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其创业相关素养与实际应用能力。专业选修课从各学科优质资源入手,打造专创融合优质课程,传授绿色创新创业知识。课程设计以实践为导向,依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设置涵盖创意启发、产品研发、项目实施以及成果推广四个关键阶段的课程,紧密跟踪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专创融合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3.绿色专修
  绿色专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在理论层面,针对少数有创业需求的学生,建立辅修式课程群、零点式课程群、绿色创新技能类课程群,传授绿色创业知识。在实践层面,要求少数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参与本地区绿色发展调研、绿色项目创业实践、绿色项目创业竞赛,同时能够开展适应本地区的绿色技术研发和创新等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提高其应用能力。
  三、绿色创新创业课程保障机制
  (一)厘清职责范围,鼓励各方参与
  厘清创新创业学院与各二级学院的职责范围,由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全校绿色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协调相关企业与课程对接,由各二级学院负责具体课程开发与教学。通过开展定期课程评估,逐步优化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与实用性。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创新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写工作,制定激励措施提升其参与热情。提倡各学院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重构专业课程结构,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创新技能融入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建立课程质量监管制度,通过不定时听课等方法,保障课堂教学效果。组织线下师生座谈,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动态优化、标准制定及实践活动。
  (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打造多元化教师培养机制,形成创新创业导师、行业导师、专业教师“三位一体”的知识传承模式。通过培养学生的绿色创新技能、把控绿色行业方向、传授专业课程知识,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该模式打通“学生—教师—学校—行业”四方壁垒,让学生能够拓宽视野,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掌握最新的创新技能,更新专业课程知识,时刻保持创新思维,紧跟社会发展和行业进步。该模式也能够保障各类型教师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格局,为学生绿色创新提供最大助力。
  (三)充分利用数智时代信息资源
  深入学习DeepSeek、KIMI、豆包等人工智能工具,将其与绿色创新创业课程深度融合,以知识图谱、能力图谱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习AI工具,提升学生AI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充分利用投智圈、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开展信息收集和线上学习,整合线下课程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推动学生自主创新,为课程实施提供重要的载体和实现途径。
  (四)整合优质资源提供实践平台
  构建“绿色创新+政产学研就科”(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就业、科普基地)六位一体的实践平台。政创融合,指导绿色人才培养,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产创融合,推进绿色人才培养,发挥产业的培育作用;学创融合,承载绿色人才培养,发挥高校的指导作用;研创融合,助推绿色人才培养,发挥研究机构的资源辅助作用;就创融合,检验绿色人才培养成效,发挥就业的风向标作用;科创融合,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科普基地和绿色创新孵化基地的作用,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科学育人的功能,以实践平台为依托更好地服务地方绿色转型发展。
  四、结语
  创新创业课程是整个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在河北省努力践行“双碳”目标,积极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构建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绿色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对推进河北省高质量绿色转型发展,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提升省内绿色创新人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2023年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绿色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cxcy273);河北民族师范学院2024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可持续能源经济);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新能源配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编号:244C4301D);2023-2024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探索(项目编号:2023GJJG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