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策论 专刊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历史逻辑与中国实践

中共济宁市委党校王兆响

2025-09-19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近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概念源于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系统分析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元素,如,分工、交换、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土地、地租、货币等范畴,建立起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当然,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有着历史的理论渊源和当时的经济实践根源。亚当·斯密倡导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把市场称为“看不见的手”,主张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当好“守夜人”的角色,职责限于国防、司法、公共设施等领域。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影响是世界性、跨时代的,此后一百多年时间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理论和实践上沿着自由市场经济的道路曲折发展,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经济危机到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之间,经济计划、政府调控没有纳入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29年开始的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促使人们反省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病,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和实践肇始,但这并不是计划经济的源薮。
  真正意义上的计划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源于马克思,始于列宁,形成于斯大林。列宁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尝试,以国家命令的办法管理经济,但问题很快就凸显出来,列宁及时调整,实施了酝酿已久的新经济政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融合市场经济的方法。但是,自1927年斯大林以制定经济计划的方式创新了计划经济,进而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大危机之际,苏联的计划经济发展势头正好,世界范围内经济实践的对比催生经济理论的创新,有些西方国家,如英、美等把计划手段纳入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但是,由于二战及此后冷战的影响,经济理论和实践上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二者被赋予鲜明的政治制度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19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国家,针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尝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如,1964年南斯拉夫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68年匈牙利提出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捷克斯洛伐克提出恢复社会主义市场的积极作用,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超出了苏联的预期和政治红线。在苏联的干预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终止,理论和实践上没有能够把计划和市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苏联、东欧最终都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成功地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路。但是,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探索对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新中国对计划和市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性质和关系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建设上如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一样,仍然是借用苏联模式,1956年提出走一条不同于苏联的发展道路,1958年曾提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利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来发展经济。但自1956年到1976年的经济建设没有超出苏联模式,理论和实践上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然,理论界对计划和市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性质和关系的问题有过深入的讨论和反思,核心问题仍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性质和关系。1979年,邓小平提出,认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新论断为经济改革开辟了新的理论和实践通道,经过长期的、不断的探索,1992年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由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发展完善。进入新时代,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战略部署之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2015年,党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举措。党的二十大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启了向着日益完善、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进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