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分析

中共鹤岗市委党校于艳芳

2025-07-28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马克思主义作为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一直是我国和我党建设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实践和发展,有利于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也能增强大众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认同,更有利于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民族复兴。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自然成了广受关注的问题。
  一、夯实大众化的理论基础
  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与发展,需要以夯实大众化的理论基础为根本前提,确保大众能真正理解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应用要点,避免群众对相关内容缺乏了解而影响大众化发展效果。全面深化理论研究与创新,系统阐释经典理论内核,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框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深入挖掘其内在逻辑,譬如从哲学维度解析“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从政治经济学角度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确保群众能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源与本质规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结构加以梳理,形成“理论基石—核心理论—价值追求”的基本脉络,构建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立足时代需求发展马克思主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实践特点出发,积极推动新的理论成果的实践应用。针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要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实践中提炼理论经验,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符合中国文化语境与大众认知习惯的话语表达,赋予理论时代活力。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等的优势,鼓励学者撰写通俗理论著作、绘本、漫画等面向普通群众的通俗理论读物,以更容易被群众接受和理解的语言深化学术研究和大众传播的有机衔接。
  二、拓宽大众化的覆盖范围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以拓宽大众化的覆盖范围为关键。积极创新传播载体和渠道,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渠道与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范围传播,能有效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实践之中。深度挖掘传统媒体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播价值,深化传统媒体和基层阵地的联动,通过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开设马克思主义专栏以及举办访谈节目等形式,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对抽象的理论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另外还可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文化站、农村文化礼堂等,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理论宣讲活动,确保理论能真正走进基层群众日常生活。大力拓展传播渠道,尤其要对新媒体进行充分利用,构建“互联网+马克思主义”传播矩阵,依托短视频媒体、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制作优质生动形象的宣传内容,开发互动性强的线上学习平台,充分满足群众碎片化、可视化、互动化的理论学习需求。
  三、增强大众化的现实共鸣
  马克思主义作为支撑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基础理论,其核心在于能切实指导实践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和意义。新时代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然也要以增强大众的现实共鸣为关键,聚焦于大众需求和实践,充分满足群众实际需求。以紧扣群众关切的现实问题为关键,围绕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本质,为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对策,让群众能充分感受到该理论思想的实践价值。以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根基,充分利用基层党组织的优势,组织开展适合大众的多样化实践活动,包括社区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调研、企业创新实践等,让群众在具体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以关注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为突破,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围绕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等要素将群众划分成多个群体,面向不同群体制定分层传播策略,譬如面向学生群体的红色研学旅行,面向农民群体的田间地头座谈会等。
  四、筑牢大众化的长效机制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实践和发展是一条长期的道路,需筑牢大众化的长效机制。强化教育体系与人才支撑,持续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永葆马克思主义生机活力的基础与关键。完善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融入中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历史等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加强高素质理论宣讲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选拔高校教师、党政干部、基层理论骨干等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宣讲能力培训,发挥基层群众中理论积极分子的示范作用,同时建立大众化评价与反馈机制,持续强化人才支撑并不断完善教育传播体系。
  五、结束语
  综上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实践与发展是新时代的重要任务,需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探寻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这一过程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政策引导、资源支持以及机制保障,也需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共同实践,让马克思主义继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引导、有力支持以及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