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数智技术已成为引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并作为推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强大引擎。鉴于智慧思政平台建设的局限性、课程目标的特殊性以及医学学科的固有特性,学生认知倾向的差异等,改革措施在实际执行中未能显著发挥其预期效果。基于医学院校的现实状况与教育规律,系统分析智慧思政在赋能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下称“原理”课)中的实施困境,研究尝试提出以下对策:加强智慧思政平台的建设与医学情境的融合、实现跨学科资源的整合、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并探讨技术应用的轻量化策略。
关键词:智慧思政;医学院校;技术赋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智慧思政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技术,通过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精准化资源供给和互动化学习模式,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医学实践的深度融合。然而,“原理”课理论内容的抽象性与医学教育的专业性存在天然对抗张力,导致智慧思政的技术优势难以转化为育人实效。本文聚焦医学院校这个特殊场域,剖析智慧思政赋能“原理”课过程中的专属困境,用数智技术驱动“原理”课精准化育人。
一、医学院校“原理”课的育人特质与智慧思政的赋能逻辑
(一)课程定位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原理”课需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成为“大国良医”。医学生习惯实证思维和精准数据、图文支撑,对学理性较强的文科课程接受度较低,兴趣度不高。智慧思政需通过“医学化转译”,将“原理”课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专业知识和背景,弥合理论抽象性与医学实践性的认知鸿沟等。
(二)技术赋能与课程目标耦合
智慧思政对“原理”课的赋能,本质上是技术逻辑和思政教育、医学教育规律的多向互动。搭建智慧思政平台通过数据驱动的学情分析、虚拟仿真的情景创设、智能算法的个性化推荐等,助力“原理”课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价值培养的升级。利用数智技术构建“思政+医学”知识资源库,借助VR技术还原医学史重大事件,或通过AI生成医学伦理案例,将“原理”课原理转化为医学生可感知的专业场景。智慧思政赋能旨在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强“原理”课的吸引力和时效性,构建“理论原理—医学情境—价值决策”的三维学习模型。
二、智慧思政赋能医学院校“原理”课的实施困境
(一)平台建设不完善,技术应用与医学实践的“情境割裂”困境
1.从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高校智能化教学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依然较为薄弱,不能完全满足智慧课堂的教学需求[2]。”在硬件上,多数医学院校由于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等问题,存在设备陈旧、性能不足,平台运行缓慢及时常出现卡顿、掉线等现象,教育主客体的教学体验大打折扣。在软件应用方面,平台存在功能模块设置不完善,智能化、交互性、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有待加强。
2.平台资源非专业化。现有智慧思政平台的案例库多为通用型,缺乏医学专属案例,难以激活医学生的专业共鸣。智慧思政的资源推送未充分考虑医学专业需求,多停留在现象描述,未挖掘其背后的哲学方法论价值。同时在实践层面,缺乏具身性沉浸的虚拟情境活动场所。
(二)跨学科整合的深度不足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滞后性
1.学科融合的表层化困境。医学院校“原理”课教师缺乏医学基础知识,难以精准捕捉学科交叉点,导致案例设计停留在“理论+医学标签”的简单拼接,而非跨学科深度融合。而现有智慧教学平台也未针对医学课程进行功能优化,“原理思维导图”缺乏专业术语关联,“文献检索”功能未整合医学期刊中的医学人文领域的哲学分析,阻碍医学生在专业语境中理解理论内涵。
2.教师数字素养的结构性短板。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教师数字素养”被定义为:“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3]。”有研究者指出:“当今时代,部分思政教师的学科实践能力与教学职业能力较强,可是对人工智能的接受度较低;部分思政课教师无法将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学融合在一起[4]。”经调查研究,部分教师对智慧教学平台的功能使用停留在基础层面,缺乏利用大数据分析学情、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的能力、开展数智教学活动。亦有部分教师技术伦理意识薄弱,对生成式AI存在抵触或过度依赖倾向,缺乏对技术伦理的深度思考。
(三)职业素养培育的“精准度缺失”困境
医学生职业精神(如“敬佑生命、救死扶伤”)需要结合医学实践中的价值冲突进行培育,但智慧思政的个性化推荐算法会存在“娱乐化”倾向;医学伦理问题也具有高度复杂性,需要辩证分析。但现有AI答疑系统对这类问题的回应多为政策条文或道德规范的简单罗列,缺乏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进行深度解构,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科学的伦理决策框架;智慧思政的虚拟实践与临床实习的真实场景存在差距,未涵盖现实医疗中的利益博弈、制度约束等复杂因素,进而造成职业素质培养的精准度缺失。
(四)学习负荷与技术应用的矛盾
医学院校课程密度大,学生用于“原理”课的时间有限。智慧思政平台的复杂功能可能增加学习负担,导致学生倾向于使用碎片化、娱乐化功能(如短视频案例),忽视理论深度学习,影响学习效果。
三、突破困境的对策:基于医学教育规律的赋能路径
(一)搭建智慧思政平台和构建“医学情境化”智慧教学体系
1.深化高校思政课场景的数智技术创新。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是一种基于硬件、软件、网络等基础设施的组织形式[5]。数智思政建设不仅涉及理念、载体、方法、过程等各要素的创新,也包括制度、机制、管理、设备等多方面建设[6]。医学院应重视智慧思政的平台建设,逐步加强平台硬件、软件设施建设,开发智能推荐系统、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反馈机制,优化服务器配置,确保虚拟仿真、在线直播等功能流畅运行。及时掌握医学生动态,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完善平台监管制度和网络安全防范机制,成立监管相关机构,制定严格的监管规则,对平台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
2.建设思政+医学专属资源库和虚拟教学空间。医学院校集中力量共建“马克思主义医学案例库”,确保案例兼具理论深度与医学专业性。同时优化智慧平台的搜索算法,支持“医学术语—理论概念”双向检索。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智慧医院”虚拟教学空间。设置“急诊室决策”“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等场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运用“原理”课原理分析现实问题并开发“医学史中的马克思主义”VR课程,将医学成就与理论原理深度绑定。
(二)强化跨学科融合的教师教学需求和数字素养能力建设
1.跨学科共同体构建。教育主体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逐渐形成用数据解决教学问题的思考方式,“依托人工技术在信息获取、数据分析、知识建构、认知辅助、协作交流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助力教师角色转换[7]。同时组建跨学科教学共同体,由“原理”授课教师与医学系教师协同备课,开展“医学哲学”专题培训,组织思政教师参与医学基础课程学习掌握医学思维特点,提升跨学科案例开发能力。
2.教师数字素养的进阶培养。针对新教师,开展智慧教学平台操作、数据基础分析等技能培训,引入“教师数字素养认证”制度,将智慧教学能力纳入青年教师考核体系;针对骨干教师,组织“理论+技术”融合创新工作坊,提升技术应用与理论教学的整合能力。另外开设“智慧思政伦理”专题培训,引导教师辩证看待技术工具,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建立“教师—数字人—学生”的混合互动机制,在线上线下鼓励学生分享技术工具在“原理”课学习中的应用经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三)精准培育医学职业素养
1.价值观培育的精准化干预。通过情感计算技术分析医学生在虚拟诊疗场景中的价值选择,结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推送针对性学习资源。构建“职业价值观发展图谱”,追踪学生从入学到临床实习阶段的认知变化,精准推送“医德修养”“大国良医”等专题内容,避免推送娱乐化。
2.伦理决策问题的立体化训练。构建“医学伦理问题库”,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学生提问,自动生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析+医学伦理规范+临床实践指南”的三维回应模型。设计“伦理决策模拟”智能工具,学生在虚拟医疗场景中作出选择后,系统从“唯物史观”“辩证思维”“医学伦理”三个维度进行多视角反馈,培养科学的价值判断能力。
(四)技术应用轻量化
针对医学生课程负荷,开发轻量化小程序、“微理论+微案例”碎片化学习单元,配套“医学实践速查表”,标注理论在临床场景中的应用场景。亦可建立“学习负荷智能调节系统”,根据学生专业课程进度动态调整智慧思政任务量,确保技术应用贴合医学学习节奏。
四、结语
医学院校应持续探索智慧思政与“原理”课的深度融合,不断建设和优化平台功能,丰富医学专属案例资源,强化跨学科教师团队建设,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同时,应关注医学生的学习体验,确保技术应用既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又能有效发挥思政育人功能。通过数智技术不断赋能,医学院校“原理”课的智慧化转型将为实现“德医双馨”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05-12(1).
[2]李晓华.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应对[J].人民论坛,2020(28):94-97.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2022-12-2) [2023-08-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
[4]陶辉.人工智能语境下思政教师的角色重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5):95-96.
[5]焦豪,王林栋.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治理:理论逻辑、行动框架与模式划分[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14.
[6]李芳,刘剑.载体融合:数智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新趋势[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41(3)
[7]马文琦,杨秀莲.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的三重向度[J].中国电化教育,2025(4)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3年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一般项目“智慧思政赋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改的实践路径”(项目编号:2023jyxm0984)研究成果;2022年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一般项目“‘原理’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2sxzz040)】
关键词:智慧思政;医学院校;技术赋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智慧思政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技术,通过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精准化资源供给和互动化学习模式,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医学实践的深度融合。然而,“原理”课理论内容的抽象性与医学教育的专业性存在天然对抗张力,导致智慧思政的技术优势难以转化为育人实效。本文聚焦医学院校这个特殊场域,剖析智慧思政赋能“原理”课过程中的专属困境,用数智技术驱动“原理”课精准化育人。
一、医学院校“原理”课的育人特质与智慧思政的赋能逻辑
(一)课程定位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原理”课需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成为“大国良医”。医学生习惯实证思维和精准数据、图文支撑,对学理性较强的文科课程接受度较低,兴趣度不高。智慧思政需通过“医学化转译”,将“原理”课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专业知识和背景,弥合理论抽象性与医学实践性的认知鸿沟等。
(二)技术赋能与课程目标耦合
智慧思政对“原理”课的赋能,本质上是技术逻辑和思政教育、医学教育规律的多向互动。搭建智慧思政平台通过数据驱动的学情分析、虚拟仿真的情景创设、智能算法的个性化推荐等,助力“原理”课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价值培养的升级。利用数智技术构建“思政+医学”知识资源库,借助VR技术还原医学史重大事件,或通过AI生成医学伦理案例,将“原理”课原理转化为医学生可感知的专业场景。智慧思政赋能旨在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强“原理”课的吸引力和时效性,构建“理论原理—医学情境—价值决策”的三维学习模型。
二、智慧思政赋能医学院校“原理”课的实施困境
(一)平台建设不完善,技术应用与医学实践的“情境割裂”困境
1.从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高校智能化教学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依然较为薄弱,不能完全满足智慧课堂的教学需求[2]。”在硬件上,多数医学院校由于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等问题,存在设备陈旧、性能不足,平台运行缓慢及时常出现卡顿、掉线等现象,教育主客体的教学体验大打折扣。在软件应用方面,平台存在功能模块设置不完善,智能化、交互性、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有待加强。
2.平台资源非专业化。现有智慧思政平台的案例库多为通用型,缺乏医学专属案例,难以激活医学生的专业共鸣。智慧思政的资源推送未充分考虑医学专业需求,多停留在现象描述,未挖掘其背后的哲学方法论价值。同时在实践层面,缺乏具身性沉浸的虚拟情境活动场所。
(二)跨学科整合的深度不足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滞后性
1.学科融合的表层化困境。医学院校“原理”课教师缺乏医学基础知识,难以精准捕捉学科交叉点,导致案例设计停留在“理论+医学标签”的简单拼接,而非跨学科深度融合。而现有智慧教学平台也未针对医学课程进行功能优化,“原理思维导图”缺乏专业术语关联,“文献检索”功能未整合医学期刊中的医学人文领域的哲学分析,阻碍医学生在专业语境中理解理论内涵。
2.教师数字素养的结构性短板。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教师数字素养”被定义为:“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3]。”有研究者指出:“当今时代,部分思政教师的学科实践能力与教学职业能力较强,可是对人工智能的接受度较低;部分思政课教师无法将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学融合在一起[4]。”经调查研究,部分教师对智慧教学平台的功能使用停留在基础层面,缺乏利用大数据分析学情、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的能力、开展数智教学活动。亦有部分教师技术伦理意识薄弱,对生成式AI存在抵触或过度依赖倾向,缺乏对技术伦理的深度思考。
(三)职业素养培育的“精准度缺失”困境
医学生职业精神(如“敬佑生命、救死扶伤”)需要结合医学实践中的价值冲突进行培育,但智慧思政的个性化推荐算法会存在“娱乐化”倾向;医学伦理问题也具有高度复杂性,需要辩证分析。但现有AI答疑系统对这类问题的回应多为政策条文或道德规范的简单罗列,缺乏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进行深度解构,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科学的伦理决策框架;智慧思政的虚拟实践与临床实习的真实场景存在差距,未涵盖现实医疗中的利益博弈、制度约束等复杂因素,进而造成职业素质培养的精准度缺失。
(四)学习负荷与技术应用的矛盾
医学院校课程密度大,学生用于“原理”课的时间有限。智慧思政平台的复杂功能可能增加学习负担,导致学生倾向于使用碎片化、娱乐化功能(如短视频案例),忽视理论深度学习,影响学习效果。
三、突破困境的对策:基于医学教育规律的赋能路径
(一)搭建智慧思政平台和构建“医学情境化”智慧教学体系
1.深化高校思政课场景的数智技术创新。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是一种基于硬件、软件、网络等基础设施的组织形式[5]。数智思政建设不仅涉及理念、载体、方法、过程等各要素的创新,也包括制度、机制、管理、设备等多方面建设[6]。医学院应重视智慧思政的平台建设,逐步加强平台硬件、软件设施建设,开发智能推荐系统、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反馈机制,优化服务器配置,确保虚拟仿真、在线直播等功能流畅运行。及时掌握医学生动态,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完善平台监管制度和网络安全防范机制,成立监管相关机构,制定严格的监管规则,对平台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
2.建设思政+医学专属资源库和虚拟教学空间。医学院校集中力量共建“马克思主义医学案例库”,确保案例兼具理论深度与医学专业性。同时优化智慧平台的搜索算法,支持“医学术语—理论概念”双向检索。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智慧医院”虚拟教学空间。设置“急诊室决策”“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等场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运用“原理”课原理分析现实问题并开发“医学史中的马克思主义”VR课程,将医学成就与理论原理深度绑定。
(二)强化跨学科融合的教师教学需求和数字素养能力建设
1.跨学科共同体构建。教育主体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逐渐形成用数据解决教学问题的思考方式,“依托人工技术在信息获取、数据分析、知识建构、认知辅助、协作交流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助力教师角色转换[7]。同时组建跨学科教学共同体,由“原理”授课教师与医学系教师协同备课,开展“医学哲学”专题培训,组织思政教师参与医学基础课程学习掌握医学思维特点,提升跨学科案例开发能力。
2.教师数字素养的进阶培养。针对新教师,开展智慧教学平台操作、数据基础分析等技能培训,引入“教师数字素养认证”制度,将智慧教学能力纳入青年教师考核体系;针对骨干教师,组织“理论+技术”融合创新工作坊,提升技术应用与理论教学的整合能力。另外开设“智慧思政伦理”专题培训,引导教师辩证看待技术工具,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建立“教师—数字人—学生”的混合互动机制,在线上线下鼓励学生分享技术工具在“原理”课学习中的应用经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三)精准培育医学职业素养
1.价值观培育的精准化干预。通过情感计算技术分析医学生在虚拟诊疗场景中的价值选择,结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推送针对性学习资源。构建“职业价值观发展图谱”,追踪学生从入学到临床实习阶段的认知变化,精准推送“医德修养”“大国良医”等专题内容,避免推送娱乐化。
2.伦理决策问题的立体化训练。构建“医学伦理问题库”,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学生提问,自动生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析+医学伦理规范+临床实践指南”的三维回应模型。设计“伦理决策模拟”智能工具,学生在虚拟医疗场景中作出选择后,系统从“唯物史观”“辩证思维”“医学伦理”三个维度进行多视角反馈,培养科学的价值判断能力。
(四)技术应用轻量化
针对医学生课程负荷,开发轻量化小程序、“微理论+微案例”碎片化学习单元,配套“医学实践速查表”,标注理论在临床场景中的应用场景。亦可建立“学习负荷智能调节系统”,根据学生专业课程进度动态调整智慧思政任务量,确保技术应用贴合医学学习节奏。
四、结语
医学院校应持续探索智慧思政与“原理”课的深度融合,不断建设和优化平台功能,丰富医学专属案例资源,强化跨学科教师团队建设,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同时,应关注医学生的学习体验,确保技术应用既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又能有效发挥思政育人功能。通过数智技术不断赋能,医学院校“原理”课的智慧化转型将为实现“德医双馨”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05-12(1).
[2]李晓华.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应对[J].人民论坛,2020(28):94-97.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2022-12-2) [2023-08-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
[4]陶辉.人工智能语境下思政教师的角色重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5):95-96.
[5]焦豪,王林栋.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治理:理论逻辑、行动框架与模式划分[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14.
[6]李芳,刘剑.载体融合:数智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新趋势[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41(3)
[7]马文琦,杨秀莲.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的三重向度[J].中国电化教育,2025(4)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3年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一般项目“智慧思政赋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改的实践路径”(项目编号:2023jyxm0984)研究成果;2022年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一般项目“‘原理’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2sxzz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