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5-07-16 作者: 汤正友 来源: 经济导报
  汤正友

  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了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而社区治理作为当前社会治理工作中最基础的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从制度层面决定了社区教育与社会治理工作必须走融合创新发展之路,积极推动新时代社区教育与社会治理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居民综合素养与参与能力,更能激活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构建更有温度、有韧性的社会结构。因此,要在理念引领、机制保障和实践探索多维并进的基础上,推动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相辅相成、良性互动,助力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一、构建一体化教育与治理平台
  要实现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高效联动,首先需要建设一个统筹有力、资源共享、服务贯通的基础平台,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壁垒,搭建教育与治理互联互通的枢纽。平台应推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学校、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场所等资源有机整合,优化空间布局与服务功能,使教育活动与治理服务并轨运行、互为补充。同步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打通居民信息、教育资源、治理事项等数据壁垒,形成“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运行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精准供给、治理事务智能响应。此外,要完善平台运行机制,依托街道、社区党组织设立社区教育与治理联动协调机构,吸纳居民代表、社会组织、专业教师、网格员等多方力量参与协商议事,建立信息公开、议题共议、执行反馈等制度闭环,确保社区教育活动契合治理实际,治理决策充分体现居民意愿,增强平台的整体运行效能与公信力。
  二、强化社区教育的治理支撑功能
  在基层治理中,社区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传递治理理念、规则意识和公民责任的工具,承载着价值引导与行为规范的功能。要让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治理,就要有意识地将治理内容有机融入教育体系,推动居民从“被治理者”逐步向“共建共治者”角色转变。基于此,在社区教育内容设计上,应注重多元主题与本地实际的结合。社区可围绕法治宣传、应急避险、邻里互助、环境保护、文明养宠等现实问题,设计系列化教育项目,结合主题讲座、案例研讨、模拟演练、情景剧表演等方式,增强教育的情境感和参与性,让居民在“身临其境”中领会治理规则、强化共识认同。同时,社区治理中频发的“难点问题”,也可转化为教育议题,培育居民的协商思维与公共精神。
  此外,社区要注重强化“治理+教育”双重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吸纳有治理实践经验的街道干部、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担任社区教育导师,建立常态化教学评估与培训激励机制,激发教师队伍的专业热情与教学积极性。
  三、创新居民参与治理的教育机制
  社区治理的活力源于居民的广泛参与,而社区教育正是培育公共意识和行动能力的重要渠道。为有效激发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需要不断创新社区教育机制,构建更具包容性、互动性和激励性的学习模式。社区可开展“微议事”工作坊、“邻里对话”沙龙、“公共议题讨论日”等活动,打破传统“讲授式”的单向教育灌输模式,构建人人有话语权、人人可参与的公共讨论空间。尤其要鼓励年轻人、退休人员、新居民等群体,凭借自身特长和兴趣融入公共事务,如借助文艺教学组织公益演出,以技术专长参与社区数字治理等,实现教育内容与居民生活的深度勾连。此外,社区要构建“教育—参与—反馈—激励”的闭环机制,将居民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纳入社区积分体系或激励机制,通过积分兑换、荣誉表彰、参与优先等方式提升学习参与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或探索“居民治理能力认证”制度,通过一定的学习周期与实践评估,赋予居民相应的社区治理职责,如担任网格员助理、楼道自治员、居民议事代表等角色,推动形成“学用结合”的参与路径,从而激发更多居民持续参与的热情,促进社区教育成果转化为稳定的治理行为模式。
  四、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
  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同参与。政府、社区组织、学校、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多元主体的资源整合与共建共享,是推动融合发展的关键。各个社区应积极培育社区教育治理的合作生态,构建职责清晰、互动紧密、资源互补的协同机制。相关职能部门可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将社区教育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和基层治理布局,在资金支持、师资配备、空间保障等方面给予制度性支持;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专业课程资源与师资支持,参与社区课程研发与评价体系建设,提升社区教育的专业性与理论深度;社会公益机构依据自身优势,在青少年教育、老年服务、家庭关系、心理健康等领域开展定制化服务;社区本身也应加强“内生动力”的培育与释放,积极推动居民自组织成长为教育治理的骨干力量,或通过组建“邻里讲师团”“家庭教育互助组”“青年志愿队”等,让更多居民从被服务对象转变为服务提供者,提升居民在社区事务中的角色意识和组织能力。
  (作者系扬州职业技术大学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