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对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技能、提高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筑牢高校安全工作防线、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根本措施,同时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在实践中暴露出顶层设计不足、与现实需求脱节、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安全教育效果的提升,迫切需要从实践育人的角度寻求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创新路径,优化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有效提升大学生安全素养。将“知行合一”育人理念贯穿大学生安全教育始终,遵循“认知—体验—内化—践行”育人规律,系统谋划、严密组织实践教学、体验演练、自我教育、社会实践等实践育人环节,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育人体系,实现课堂教学与体验训练、技能培养与价值观塑造、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多维度融合,最终实现安全素养的螺旋式提升。
一、突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构建系统全面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将公共安全风险防护、网络安全与反欺诈、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等新型安全内容全面纳入其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并加大所占比重,或专门开设安全教育社会实践类课程,作为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课堂理论教学的限制和束缚,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和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练就安全技能,有效解决传统安全教育“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结构性不足。
二、组织体验演练,强化情景实操
针对大学生可能会遇到的事故灾害或突发事件等,定期组织开展避险应急、自救互救培训演练,精心设计演练实操内容和实施流程,通过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和任务,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应对方法,培养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演练过程中,设置一些随机问题或突发情况,促进学生在应对过程中提高临场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演练的过程监督与指导,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确保演练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构建“真实性设计—能力分层训练—效果评估驱动—素养融合培育”的完整闭环,使安全演练成为实践育人的关键载体。运用虚拟仿真等先进技术,模拟重现各种复杂的现实安全场景,借助相应硬件设备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模拟刺激,搭建逼真度高、沉浸感强的感知环境,通过多媒体演示、情景模拟、游戏交互等体验式活动,可以反复进行操作实践交互演练,提供实践性学习体验,增强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经验、构建知识和掌握技能。
三、践行自我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选拨优秀学生组建校园安全工作学生队伍,作为学校安全管理部门的重要助手和“平安校园”建设的有生力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和协助完成校园安全秩序维护、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安全工作调研改进等校园安全工作,具体包括承担新生入学安全教育任务,以学生最易理解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讲授安全知识技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学校安全管理规定要求准确传达给学生,及时发现报告学生中风险隐患苗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学安全、讲安全、守安全”等方面做表率,有效提高学校安全工作的实效和活力,学生通过参与安全教育管理的亲身实践,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不断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提升个人的安全素养。
四、投身社会实践,提升安全素养
聚焦社会民生领域中的安全问题,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广泛开展国情考察、社会观察、学习体验、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等,积极参与有关安全的社会实践。加强与公安、教育、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开展安全宣传教育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等志愿服务活动,以“大家手拉手,安全共相守”为理念,以安全宣讲、义务宣传、情景剧展演等形式为依托,以法治教育、防灾减灾、生命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多个内容为专题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锻炼提升学生的安全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五、结语
通过探索安全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创新安全教育方法和形式,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教育引导大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教学、体验演练、自我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检验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帮助他们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技能、提高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将安全观念、知识、技能内化为自身素养,外化为自觉行动,有效减少大学生安全事故发生,提高学校安全治理能力,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本文系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1-ZXXA-13)的研究成果。】
一、突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构建系统全面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将公共安全风险防护、网络安全与反欺诈、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等新型安全内容全面纳入其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并加大所占比重,或专门开设安全教育社会实践类课程,作为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课堂理论教学的限制和束缚,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和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练就安全技能,有效解决传统安全教育“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结构性不足。
二、组织体验演练,强化情景实操
针对大学生可能会遇到的事故灾害或突发事件等,定期组织开展避险应急、自救互救培训演练,精心设计演练实操内容和实施流程,通过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和任务,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应对方法,培养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演练过程中,设置一些随机问题或突发情况,促进学生在应对过程中提高临场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演练的过程监督与指导,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确保演练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构建“真实性设计—能力分层训练—效果评估驱动—素养融合培育”的完整闭环,使安全演练成为实践育人的关键载体。运用虚拟仿真等先进技术,模拟重现各种复杂的现实安全场景,借助相应硬件设备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模拟刺激,搭建逼真度高、沉浸感强的感知环境,通过多媒体演示、情景模拟、游戏交互等体验式活动,可以反复进行操作实践交互演练,提供实践性学习体验,增强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经验、构建知识和掌握技能。
三、践行自我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选拨优秀学生组建校园安全工作学生队伍,作为学校安全管理部门的重要助手和“平安校园”建设的有生力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和协助完成校园安全秩序维护、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安全工作调研改进等校园安全工作,具体包括承担新生入学安全教育任务,以学生最易理解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讲授安全知识技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学校安全管理规定要求准确传达给学生,及时发现报告学生中风险隐患苗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学安全、讲安全、守安全”等方面做表率,有效提高学校安全工作的实效和活力,学生通过参与安全教育管理的亲身实践,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不断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提升个人的安全素养。
四、投身社会实践,提升安全素养
聚焦社会民生领域中的安全问题,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广泛开展国情考察、社会观察、学习体验、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等,积极参与有关安全的社会实践。加强与公安、教育、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开展安全宣传教育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等志愿服务活动,以“大家手拉手,安全共相守”为理念,以安全宣讲、义务宣传、情景剧展演等形式为依托,以法治教育、防灾减灾、生命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多个内容为专题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锻炼提升学生的安全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五、结语
通过探索安全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创新安全教育方法和形式,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教育引导大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教学、体验演练、自我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检验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帮助他们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技能、提高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将安全观念、知识、技能内化为自身素养,外化为自觉行动,有效减少大学生安全事故发生,提高学校安全治理能力,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本文系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1-ZXXA-1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