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莘县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研究

姬晓丽郝伟静

2025-07-11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乡村振兴战略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核心目标,就业工作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近年来,莘县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农业现代化、工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业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也面临着就业结构性矛盾等挑战。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莘县就业现状及问题,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为破解县域就业难题提供参考。
  一、莘县乡村振兴发展情况
  莘县作为山东省聊城市下辖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莘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目前全县瓜菜复种面积达100万亩,拥有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30万座、大中小拱棚20万亩,食用菌栽培面积650万平方米,瓜菜菌年产量突破500万吨,荣获“中国香瓜之乡”“中国双孢菇之乡”“中国蔬菜第一县”等称号。设施农业与智慧农业技术深度融合,农业全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持续增长。工业方面,莘县以化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为基础,积极推动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吸引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入驻。服务业依托交通枢纽和特色农业资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商贸服务等消费新业态蓬勃兴起,形成了多业态协同发展的格局。
  二、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就业容量扩大。莘县坚持“稳就业、促增收”政策导向,不断完善企业用工服务保障机制,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2024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6182人。就业领域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业领域传统生产模式仍占主导,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制约了就业吸纳能力。劳动力市场技能错配问题严重,劳动者技能结构与产业升级需求不匹配,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缺口持续扩大。创业扶持体系尚不完善,初创企业面临融资瓶颈,存活率有待提高。农村劳动力外流与本地企业用工短缺并存,技术工人供需失衡加剧了“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三、莘县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面对经济转型升级与就业结构性矛盾交织的挑战,莘县需从战略定位、实施路径、载体建设和目标导向四个层面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推动就业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一)确立高质量充分就业核心目标
  将高质量充分就业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推动就业工作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重点关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困难群体就业状况,建立动态跟踪机制,确保就业服务精准覆盖。
  (二)构建供需对接机制
  针对技能供需错位问题,运用大数据分析预判未来三年重点产业技能人才缺口,指导培训机构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结合莘县农业产业优势,开发种苗培育、种植养殖等产业链条培训专业。围绕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劳动者技能档案,促进求职者技能画像与岗位需求的智能匹配,提升人岗适配效率。
  (三)打造功能性服务平台
  一是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整合部门数据资源,常态化发布企业用工需求信息,举办“直播带岗”招聘会,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招聘活动,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公共招聘平台;二是创业对接平台。集成创业补贴、税收减免、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条款,为初创企业定制政策礼包,建立覆盖全县24镇(街)的贷款申报网络。选拔推荐优质创业者参加各级创业大赛,打造创业典型人物,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效应;三是职业技能培训平台。针对设施农业、电商运营等县域特色产业需求,打造“田间课堂”等新型培训载体。健全完善就业创业培训制度,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培训水平,推动技能培训工作向纵深推进。
  (四)推进四大领域系统提升
  一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立足农业大县基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延伸农业产业链,培育制造业新动能,建设返乡创业园区,扩大就业容量;二是提升劳动者素质。构建全生命周期技能培训体系,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三是提升创业成功率。开展导师结对帮扶,降低创业风险,释放就业倍增效应;四是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整合供需信息,完善基层服务网络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
  通过系统性推进四大工程,莘县将构建起覆盖全劳动周期的服务保障体系,重塑就业生态,为破解县域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方案。随着各项改革举措的深化落实,莘县就业质量提升的成效将逐步显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作者单位:1.莘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2.莘县社会保险事业中心。本文系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研究”年度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莘县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KT202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