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光影艺术在夜间景观中的表达手法

孙烨

2025-07-07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在夜间景观营造中,光影艺术正成为重塑空间美学的重要媒介,其突破了传统照明功能,以创意化表达激活夜间环境。本文聚焦光与自然元素融合、虚实光影对比、光影文化隐喻三种核心表达手法,从光学原理、视觉心理与文化传播等维度,解析光影艺术如何赋予夜间景观生态意境、视觉张力与文脉内涵。
  一、光与自然元素融合:缔造生态与光影的共生意境
  光和自然元素的相互融合能够营造出生态与光影共生的意境,这种意境本质是自然介质对光物理响应特性与人类对生态环境感知需求的有机统一。从光学原理角度来说,水、雾、植物这类自然介质具备独特的透光、反射和散射属性,为光影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物质基础与动态变化的可能性。
  水作为常见的自然介质,对光的折射和反射特性是塑造共生意境的关键。当激光束穿透喷泉里的高速水流时,光线因为水的高折射率而发生色散形成彩虹光柱,这不只是光学原理的具象呈现,还呼应了自然界中的彩虹奇观,唤起了人们对生态之美的记忆与向往。同时,水流的动态变化与灯光的明暗调节相互配合,模拟了自然界水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真实状态,使人工光影和生态水体形成互动共生关系。
  雾森系统里的悬浮光影效果源自光散射原理和人类对朦胧意境的审美偏好。雾粒对光线产生米氏散射作用让不可见光束变为可见光带,营造出如梦般虚幻氛围,这种光影效果和自然界晨雾暮霭有着相似的视觉特征,触发了人们内心对自然诗意情感共鸣。雾层对光线可起到柔化作用,避免强光造成视觉冲击,创造出舒适和谐光环境,契合生态空间对自然氛围追求。
  植物和光影的相互融合体现出生态与光影的动态共生关系。光线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斑驳投影模拟日光穿过树冠自然光影现象,强化了空间在生态方面的真实感。对自然介质的光学特性进行挖掘和利用,促使光和自然元素相互融合,不只有助于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还构建起模拟自然、呼应自然、延续自然的生态光影空间,实现了人工艺术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二、虚实光影对比:塑造空间层次的视觉张力美学
  虚实光影对比深度契合人类视觉感知机制。从视觉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类视觉系统对明暗差异极为敏感,强光和阴影进行对比可快速吸引注意力,从而形成视觉焦点与相应的视觉动线,这种由差异制造出来的视觉冲突会在大脑当中转化成空间深度相关信息,强化人们对空间层次方面的感知。
  从光学原理层面分析,背光投射所形成的剪影效果,利用了光线直射与遮挡的特性,高亮度投光灯在物体后方投射光线,物体因遮挡而形成暗部轮廓,和明亮背景形成了强烈反差。这种高对比度的明暗关系,使物体轮廓在视觉当中被清晰界定,轮廓的“实”和背景的“虚”形成空间前后分离,以此增强整个画面的立体感,背景墙面采用低反射率的材质制作,进一步弱化了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干扰,使物体轮廓变得更加突出,强化了虚实对比效果。
  在廊架结构这类建筑空间当中,透光与遮光的几何图案设计凭借光影有序分布,重构空间认知。线性LED灯带于镂空构件处产生的透光区域算作“实”,非透光区域所形成的阴影视为“虚”,两者交替排列能形成规律性的视觉节奏。与此同时,通过控制亮部与暗部的亮度比例制造明暗梯度过渡,可模拟现实里光线在空间中的衰减效果。这种模拟真实光影变化的设计,符合人类对空间深度的认知习惯,引导视线在虚实区域之间进行移动,拓展空间层次。
  雾效和光影进行结合,借助光的散射原理进一步强化虚实美学。定向光束在雾层当中产生米氏散射,形成朦胧光带,构建“虚”的空间意象;雾层外面的重点照明区域突出实体景物,形成“实”的视觉落点。虚实区域的动态比例发生变化,打破了空间的静态平衡制造视觉张力,既符合东方美学里“计白当黑”哲学理念,又通过现代光学技术实现空间层次多维塑造,最终达成视觉张力与美学价值的统一。
  三、光影文化隐喻:诠释地域文脉的符号化转译
  光影文化隐喻作为地域文脉传承和创新的载体,本质上是将抽象文化符号借助灯光语言进行视觉化解构与重构,以此达成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译,而这种转译的可行性来自符号学原理、文化传播需求以及人类视觉认知机制的三重契合。
  从符号学角度看,地域文化符号如传统纹样、历史典故、方言诗词等,本身具有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而光影技术能够为这些符号提供动态化以及场景化的表达媒介。将江南园林的冰裂纹窗棂纹样利用投影技术投射到现代建筑立面上,冰裂纹作为代表“碎而不断、连绵不绝”的文化符号,在光影的明暗变化中被赋予全新生命,既保留其原始的象征意义,又借助现代科技拓展了符号的表现维度。这种符号的“能指”也就是视觉形象与“所指”即文化内涵在光影媒介里形成新的对应关系,进而实现了文化意义的精准传递。
  在文化传播层面上,光影文化隐喻能满足当代社会对地域文化的活化需求。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地域文化面临同质化冲击,而光影艺术凭借其直观性与沉浸性的特点,可突破语言和文字限制,快速建立与受众之间的文化共鸣。在徽州古村落的夜间景观打造当中,利用灯光阵列排列成徽派建筑马头墙轮廓,或通过动态投影重现徽商的精彩故事,让游客不用具备专业知识就能感知徽文化精髓。以形表意且以景传情的独特传播方式,将地域文化转化成可感知可体验的视觉语言,增强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与强大感染力。
  人类的视觉认知机制为光影文化隐喻提供了生理基础,大脑处理视觉信息的速度远超文字与声音,光影艺术借助色彩动态空间等多维视觉元素,能快速激活与之相关的文化记忆内容。在闽南地区的夜间景观中用红色灯光勾勒传统宫庙飞檐翘角,红色作为闽南文化象征吉祥的色彩符号,配合光影再现建筑形态,可瞬间唤醒当地人对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集体记忆。同时,光影具备的可塑性使文化符号能适应不同场景与受众需求,比如通过灯光编程将诗词文字转化为动态光影秀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符号大多依附于特定载体,如古建筑和器物,但光影技术打破了物理限制,使文化符号可在现代空间和不同时段里得以展现。通过灯光强弱色彩节奏的变化文化符号演绎,能在同一空间中呈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实现地域文脉在时空上的串联,这种符号化转译延续了文化根脉的深远影响,赋予地域文化新的生命力促进其不断发展,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
  四、结语
  光影艺术在夜间景观中的表达是技术与艺术以及自然与人文的深度融合。通过挖掘自然介质的光学特性、运用视觉感知机制和转译文化符号,不仅可创造出多元的夜间景观美学,还构建起人与环境之间的情感连接。未来,随着技术创新和文化自觉不断提升,光影艺术将为夜间景观带来更具想象力的表达可能。
  (作者系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