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既是应对新时代教育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思政课程创新的重要路径。然而,当前仍面临科技基础薄弱、学科体系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现实挑战。为此,需要通过完善数字基建,夯实技术基础,同时构建新的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思政教育在数字化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数字基建,构筑“大思政课”建设的新底座
在新时代背景下,完善数字基建是构筑“大思政课”建设新底座的关键举措。通过推进教育专网建设,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为“大思政课”提供高速、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确保教学资源的高效传输与共享。在此基础上,整合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打破地域限制,推动优质教育内容的互联互通,让不同地区的学生都能共享优质课堂。与此同时,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打造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新型教学空间,构建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场景,使“大思政课”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通过情景化、体验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在技术应用层面,数字基建为“大思政课”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新路径。通过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思想动态,为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问答、智能批改等辅助工具,帮助教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提升课堂效率;依托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特性,构建客观、透明的教学评价体系,确保教学成果的公正评估与持续改进。这些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教学过程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也为“大思政课”注入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力。此外,数字基建的完善离不开教育队伍的能力支撑。通过系统化培训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帮助其掌握数字工具的应用能力,将技术手段与思政教育内容深度融合,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模式,推动教学方法的灵活创新。在此过程中,鼓励教师主动适应数字化趋势,将传统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核与数字技术的表达形式相结合,使“大思政课”既保持思想引领的高度,又契合新时代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认知特点。
二、建设管理新制度,塑造“大思政课”建设的新生态
当前部分高校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面临部门协作机制松散、教学资源整合低效、课程形式创新不足、实践育人流于表面、评价反馈机制僵化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本质上是由于制度供给不足导致的管理体系碎片化、运行机制形式化。因此,亟须重构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建立起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过程监管到效果评估的完整制度链条,推动“大思政课”实现从教育理念更新到教学模式转型的深层次变革。
针对部门协作不畅这一关键症结,应构建跨部门协同联动的组织架构。例如由高校党委统筹成立“大思政课”建设专项工作组,将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的职能进行深度整合,通过制定《“大思政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纲领性文件,明确各部门在课程开发、实践组织、师资调配、平台搭建等环节的具体职责。在运行机制上,可建立月度联席会议制度,设置专项工作台账,形成“党委统筹—部门联动—院系落实”的三级推进体系。特别是要打通宣传部门的新媒体资源、教务部门的课程资源、学工系统的实践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理论资源,打造覆盖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思政的“四位一体”资源矩阵,彻底改变以往各部门各自为战的分散状态。
在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方面,需要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除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红色研学等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必修学分体系外,还应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化建设指南》,对不同年级学生设置差异化的实践目标与考核标准。例如针对大一新生开展国情认知类实践,大二学生实施专业关联性实践,大三学生组织创新创业实践,大四学生推进职业素养实践,形成层层递进的实践育人链条。同时建立校企社政协同育人机制,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乡村振兴调研”、“大国工匠访谈”、“红色场馆讲解”等特色实践项目,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实践过程的轨迹化记录、成果的可视化呈现,确保实践教学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浸润”。
在师资队伍建设层面,应当着力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体系。通过出台《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明确每位专职教师每年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长要求,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指标。建立“理论导师+实践导师”双聘制度,聘请党政干部、劳动模范、优秀校友担任校外实践导师,与校内教师形成“1+1”结对指导模式。在教师发展通道设计上,将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效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设立“实践教学名师”专项评审通道。同时构建“理论学习—实践锻炼—教学反思”的螺旋式培养机制,组织教师参与精准扶贫成果考察、科技创新企业调研等深度实践活动,促使教师将社会热点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的精准对接。
在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方面,需构建多维度、动态化的评估体系。除传统的学生评教、同行互评外,重点引入社会评价维度,建立包含“理论认知提升度”、“价值认同深化度”、“实践能力成长度”、“社会责任感增强度”的四维评价模型。开发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数据采集系统,通过课堂表现分析、实践报告评估、成长轨迹追踪等方式,形成学生思政素养发展的动态画像。特别要重视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评估作用,每年委托教育研究机构对“大思政课”建设成效进行独立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建立“评估—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将实践中发现的课程内容脱节、实践基地利用率低、师资配比失衡等问题,及时转化为制度修订的着力点,确保制度建设始终与教学实践同频共振。
通过上述制度体系的协同创新,能有效破解传统思政课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体验”、“重课堂轻社会”等结构性矛盾,真正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当制度创新形成的规范力、驱动力与保障力形成合力时,必将激发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域协同的育人活力,最终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育人特质的“大思政课”新生态。这种生态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仅能回应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更能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完善数字基建,构筑“大思政课”建设的新底座
在新时代背景下,完善数字基建是构筑“大思政课”建设新底座的关键举措。通过推进教育专网建设,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为“大思政课”提供高速、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确保教学资源的高效传输与共享。在此基础上,整合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打破地域限制,推动优质教育内容的互联互通,让不同地区的学生都能共享优质课堂。与此同时,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打造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新型教学空间,构建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场景,使“大思政课”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通过情景化、体验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在技术应用层面,数字基建为“大思政课”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新路径。通过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思想动态,为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问答、智能批改等辅助工具,帮助教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提升课堂效率;依托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特性,构建客观、透明的教学评价体系,确保教学成果的公正评估与持续改进。这些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教学过程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也为“大思政课”注入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力。此外,数字基建的完善离不开教育队伍的能力支撑。通过系统化培训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帮助其掌握数字工具的应用能力,将技术手段与思政教育内容深度融合,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模式,推动教学方法的灵活创新。在此过程中,鼓励教师主动适应数字化趋势,将传统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核与数字技术的表达形式相结合,使“大思政课”既保持思想引领的高度,又契合新时代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认知特点。
二、建设管理新制度,塑造“大思政课”建设的新生态
当前部分高校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面临部门协作机制松散、教学资源整合低效、课程形式创新不足、实践育人流于表面、评价反馈机制僵化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本质上是由于制度供给不足导致的管理体系碎片化、运行机制形式化。因此,亟须重构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建立起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过程监管到效果评估的完整制度链条,推动“大思政课”实现从教育理念更新到教学模式转型的深层次变革。
针对部门协作不畅这一关键症结,应构建跨部门协同联动的组织架构。例如由高校党委统筹成立“大思政课”建设专项工作组,将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的职能进行深度整合,通过制定《“大思政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纲领性文件,明确各部门在课程开发、实践组织、师资调配、平台搭建等环节的具体职责。在运行机制上,可建立月度联席会议制度,设置专项工作台账,形成“党委统筹—部门联动—院系落实”的三级推进体系。特别是要打通宣传部门的新媒体资源、教务部门的课程资源、学工系统的实践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理论资源,打造覆盖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思政的“四位一体”资源矩阵,彻底改变以往各部门各自为战的分散状态。
在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方面,需要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除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红色研学等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必修学分体系外,还应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化建设指南》,对不同年级学生设置差异化的实践目标与考核标准。例如针对大一新生开展国情认知类实践,大二学生实施专业关联性实践,大三学生组织创新创业实践,大四学生推进职业素养实践,形成层层递进的实践育人链条。同时建立校企社政协同育人机制,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乡村振兴调研”、“大国工匠访谈”、“红色场馆讲解”等特色实践项目,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实践过程的轨迹化记录、成果的可视化呈现,确保实践教学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浸润”。
在师资队伍建设层面,应当着力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体系。通过出台《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明确每位专职教师每年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长要求,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指标。建立“理论导师+实践导师”双聘制度,聘请党政干部、劳动模范、优秀校友担任校外实践导师,与校内教师形成“1+1”结对指导模式。在教师发展通道设计上,将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效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设立“实践教学名师”专项评审通道。同时构建“理论学习—实践锻炼—教学反思”的螺旋式培养机制,组织教师参与精准扶贫成果考察、科技创新企业调研等深度实践活动,促使教师将社会热点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的精准对接。
在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方面,需构建多维度、动态化的评估体系。除传统的学生评教、同行互评外,重点引入社会评价维度,建立包含“理论认知提升度”、“价值认同深化度”、“实践能力成长度”、“社会责任感增强度”的四维评价模型。开发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数据采集系统,通过课堂表现分析、实践报告评估、成长轨迹追踪等方式,形成学生思政素养发展的动态画像。特别要重视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评估作用,每年委托教育研究机构对“大思政课”建设成效进行独立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建立“评估—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将实践中发现的课程内容脱节、实践基地利用率低、师资配比失衡等问题,及时转化为制度修订的着力点,确保制度建设始终与教学实践同频共振。
通过上述制度体系的协同创新,能有效破解传统思政课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体验”、“重课堂轻社会”等结构性矛盾,真正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当制度创新形成的规范力、驱动力与保障力形成合力时,必将激发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域协同的育人活力,最终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育人特质的“大思政课”新生态。这种生态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仅能回应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更能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