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探索

冯浩正

2025-07-07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校思政教育有一定的契合性,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来说有一定的时代价值,不仅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但是高校在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困境,解决二者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当下急需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加强顶层设计,以劳动教育引领思政教育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对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传授,其根本在于引导和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的意识和劳动光荣的精神,这也是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是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切入点。
  在高校当前的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整体建设不够完善,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对此,坚持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需要加强整体建设和系统规划,强化劳动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引领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核心与主干,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并努力寻找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统一规划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专业层面上的融合,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劳动精神的引导中完成思政教育。
  在理论层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研究,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注重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协同育人,形成“大思政”的教育理念,以劳动教育为引领,促进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实践层面上,依托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开展思政教育实践课,积极探索将劳动元素融入思政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践行劳动精神的思想意识,在劳动实践中深化思政教育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专业层面上,学校要加强对思政教师、辅导员以及各专业教师的劳动教育,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专业能力,系统规划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保证劳动教育全时段、全过程地渗透在思政教育中,加强劳动教育的引领作用。
  除此之外,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需要党的工作的支持,构建以党建为桥梁,以培养专业技能精神为核心,以劳动教育伪时间途径的教育模式,发挥党支部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协同作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快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二、创新教学形式,深入挖掘多样的劳动资源
  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在高校教学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存在教学资源短缺、教学形式创新不足,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式、融合手段较为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效果参差不齐。
  为了能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思政教育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应该深入挖掘思政理论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并在教学形式上积极创新。而信息技术时代为教学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整合并利用线上教育资源平台,打造“劳动+”学术研究平台,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思想交流的机会。在思政课程的党史教育中,可以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挑选一些劳动模范,以不同行业、不同时期的优秀杰出人物为代表,组成劳动教育专题,并利用线上教育资源和人工智能技术,将他们的感人事迹合成视频,将静态文字动态化,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线上教育平台进行劳动教育相关的网络课程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和汇报学习成果和学习心得,教师在线上平台的后台记录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对学生学习进行个性化辅导。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建立劳模精神教学资源库,让学生在收集案例、建立资源库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深入了解劳动模范身上所体现的劳动精神和坚定意志、奉献精神。
  思政课程融入地方特色是构建特色思政课程的一个重要手段,将劳动教育也融入其中,可以从地方志以及地方传说、神话以及民间习俗中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并利用3D打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将这些带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资源融入课堂,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完善课程设置,构建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对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在课程开设、教材资源、理论与实践的平衡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高校在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应基于劳动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发挥融合课程的“领舞”作用,整体优化课程设置,建构“必修+拓展”的“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基础实践+学科实践+综合实践”多元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并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为核心,开发校本课程,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内涵、时代发展和现代运用、当代价值,以及劳动法、劳动价值观等,进而以此延伸,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丰富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
  思政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融合需要安排一定的实践课时,可以通过开展日常生活性、服务性、等劳动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学生生活之中。安排学生参加清洁、绿化、环保、以及与劳动纠纷有关的案件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关于校本课程的学习成果,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和劳动技能,让其亲身体验思政教育中有关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内容;充分发挥寝室环境的优势,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寝室大扫除和寝室文化节等活动,丰富劳动教育的实践形式,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奠定基础。创新校园文化活动,邀请劳模代表走进校园,组建劳动教育社团,通过安排劳动周、设立学期劳动任务单等形式,定期举办专题论坛、学术沙龙、技能竞赛等活动。利用劳动节等特殊节日,举办大型专题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在社区、乡村开展志愿服务,并在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例如在暑期实践中,组织学生到乡村开展“三下乡”等服务乡村的活动,助力乡村振兴,促使其在志愿服务中提升社会责任感。
  四、结语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完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趋势。面对当前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课程设置上的困境,高校需积极完善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理念和协调机制,创新劳动教育的教学手段,健全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相关课程,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系湛江科技学院研究实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