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服务型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价值实现机制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张华鹏

2025-07-02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企业内部审计是保障企业稳定运行的关键机制,其目标是确保业务合规、控制风险并提高管理效率。但传统内部审计常被视作检查者,侧重于事后问题发现与纠错,这种模式在应对现代企业快速变化的战略需求时逐渐显露出不足。因此,审计功能应从被动监督转向主动服务,强调其在风险管理、流程优化和管理赋能中的综合作用。此转型的核心在于将审计活动嵌入企业日常运营,通过提供可落地的改进建议,帮助管理层更科学地制定决策、优化资源配置并提升执行力。
  一、服务型内部审计的概念
  (一)服务型内部审计的定义
  服务型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检查与帮助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主动帮助公司改进管理,让企业运行更高效、更安全。传统内部审计通常只负责发现问题,如财务是否合规、流程是否违规,更像是“挑毛病”的角色;而服务型内部审计不光要发现问题,还要主动参与解决这些问题,帮助管理层更好地做决策。例如,一家工厂需要优化原材料采购,传统审计只检查采购合同是否符合规定,而服务型审计会分析:当前的供应商是否可靠,有没有其他更便宜或质量更好的选择,采购流程是否可以简化?这些问题直接帮助工厂省成本、提效率。这种模式的核心是转变审计部门的角色,从单纯监督变成既有监督又有服务。
  (二)服务型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
  服务型内部审计的核心功能可以分为三点:帮助领导做决策、优化流程、平衡风险与效率。企业的管理决策往往需要多种信息,但不同部门可能只掌握部分信息,服务型审计能通过检查各部门的工作,整合这些分散的信息,给管理者更全面的参考。企业运作中经常存在重复劳动、环节繁琐等问题,服务型审计会从全局观察流程,发现哪里卡壳、哪里浪费资源,并给出具体优化建议。传统审计通常会为了安全而牺牲效率,如要求层层审批导致行动迟缓,服务型审计更注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业务发展。如一家银行想尝试线上贷款,但担心风险太高,审计部门可以参与制定规则:哪些客户能快速审批,何时需要人工复核?这样既支持创新,又守住底线。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价值实现机制
  (一)提升管理决策的支持
  服务型内部审计最直接的用处,是帮助公司管理层更好地做决策,服务型审计会在决策之前就提前参与,通过分析实际情况和潜在风险,帮助管理者避免踩坑。比如公司想要开一家新店,服务型审计会在管理层讨论开店计划时直接参与:这个位置真的适合开店吗,周围有没有竞争对手,进货渠道能不能跟上需求?这种分析相当于在决策最开始把会出现的问题提前摆出来,使管理者更全面地考虑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审计团队需要和各个部门合作,把零散的信息拼凑完整。如销售部发现客户退单变多,生产部觉得是质量问题,但审计部门通过检查整个流程,发现责任不全在生产部,销售部为了冲业绩,接了太多急单,导致生产时间不够,质量问题自然出现。这种分析能让管理者看到问题根源,而不是单纯责备某个部门。
  (二)改善企业运营效率
  服务型内部审计对提升运营效率的作用,就是帮企业砍掉无用功,把钱和人力花在刀刃上。传统审计只看员工是不是按规则做事,如采购有没有走审批流程;服务型审计则更进一步:如果规则本身有问题,就建议改规则。如工厂经常加班但生产进度还是拖延,问题未必出在员工偷懒。审计部门深入调查后可能会发现:生产计划没有和客户需求匹配,经常紧急插单导致混乱;或者设备维修流程太慢,机器一旦出问题就得停工一整天。这些问题不是靠“员工加班”就能解决的。服务型审计可以通过调整排产计划、优化设备维保制度,从根本上减少加班需求,反而提高效率。而改善效率的关键是优化流程中浪费时间的环节,并避免重复犯错。
  三、服务型内部审计的实施
  (一)服务型内部审计的实施路径
  服务型内部审计的实施需要改变传统审计的工作模式,将重心从“检查错误”转移到“帮助公司更好地运转”。审计部门需要先清楚公司的核心需求,而不是按照固定流程执行任务,如公司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审计的重点是评估新业务的风险,而不是单纯检查过去的财务问题。这要求审计团队与高层管理者反复沟通,确保双方对“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达成一致。传统审计常被其他部门视为“找麻烦的人”,服务型审计必须打破这种隔阂。具体做法是主动与各部门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如每月与采购部、生产部等召开联合会议,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通过这种方式,审计团队能更准确地发现问题的根源。避免在问题发生后才介入,而是嵌入业务的关键环节中。如在签订合同前审核合作方的资质,而不是在付款后才检查合同漏洞;或在制定年度预算时分析资源分配的合理性,而非年末追究执行偏差。审计建议不能停留在报告里,必须落实到行动中。这种闭环管理确保审计真正推动公司进步,而非仅仅指出问题。
  (二)组织文化与审计功能的融合
  服务型内部审计要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公司的日常文化,让员工从“躲避审计”转向“主动寻求审计帮助”。服务型审计能否成功,取决于高层管理者的态度。如果领导只在口头上支持,实际决策时却忽视审计建议,各部门自然不愿配合。例如,一家零售企业的CEO在年度会议上明确要求,所有新店拓展方案必须经过审计部门的风险评估,并将审计提出的“竞争对手分析”列为必要环节。高层用实际行动支持审计,其他部门才会重视。业务部门通常对审计抱有戒心,认为审计只关心挑毛病。改变这种印象需要透明、平等的沟通,如互联网公司每季度举办“审计交流会”,由审计人员向员工解释:“上周发现的系统漏洞如果未被修复,可能导致客户数据泄露。”通过具体案例让员工理解审计的目标是保护公司,而非追究责任。
  四、结论
  本文明确了服务型内部审计的核心是改变工作方式,从“找问题”转向“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并揭示了成功的关键在于让审计融入日常管理,而不是孤立存在。企业需要先明确当前最需解决的业务难题,再通过主动沟通、提前参与业务决策、持续跟踪改进效果,才能真正让审计发挥价值。例如,审计人员应直接参与合同签订前的风险评估,而不是事后翻旧账。因此,企业应当采取两方面的行动: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审计重点,如将“风险预防”纳入业务流程,而不是等出现损失后再追究责任;通过具体行动建立信任,如要求管理层带头执行审计建议,定期向员工反馈审计带来的实际改善。只要企业坚持让审计贴近实际业务,就能逐步实现从“应付检查”到“主动借助审计提升效率”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