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产业是中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群众的中医药健康素养逐年提高,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以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为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已经成长为新业态。山东省是中医药文化大省,发掘资源优势,壮大中医药文化产业,是中医药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针对这一重要任务,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培育地区中医药文化产业品牌,使其成为辐射性强、能推广的新动能产业。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一定地区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中医理论形成不同地区的中华医派,中药资源分布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道地药材产区。山东省是中医药资源大省,不同地区都有代表性中医特色理论,根脉一直延续传承,代代相传,针对特有疾病的独特疗法、体现特殊技艺的冷门绝学是宝贵财富,已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了地区文化品牌内涵。如清代医家黄元御生于潍坊昌邑,留下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连续举办多届中医药文化节,使“元御故里”的品牌知名度逐年提升。明朝御医李广瑜的故里在济宁,由其创办的广育堂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中药炮制技艺在全国具有唯一性。淄博恒台县起凤整骨医院、“英顺号”等中华医药老字号至今吸引省内外的病患前来就医体验,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我省中药材品种丰富,“鲁十味”已成为中药材的公共品牌,依托种植产业链,延展制造链,目前已经衍生出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文旅、康养等新业态。政府要充分利用地方中医药资源优势,做强地域品牌。依托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建立中医药文化数字宣传平台,打造适宜基层农村传播的地方特色鲜明的数字化文化精品。同时,加强统筹协调,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培育地区中医药文化产业品牌,使其成为辐射性强、可以推广的新动能产业,为盘活中医药文化资源、促进地区实现多重效益提供支持。政府要对地方中医药文化创作提供激励,对宣传效果进行评估,对创作者的权利与责任、激励与规则、义务与保障等做出制度设计和发展规划。政府和行业组织协同,对基层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指导帮助,总结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的经验,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加强内涵建设,突出地方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实施“优才”计划,重视地方中医药文化产业“领路人”的选拔培育。做强中医药文化产业离不开“领路人”。政府要高度重视地方中医药文化产业“领路人”的选拔和培育,实施“优才”培育计划,吸引具有中医药背景的人才为中医药文化产业振兴出力。要充分发掘基层优秀的民间中医,培育一批基层地区特色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民间中医队伍,推动他们为家乡中医药文化产业代言。还要充分利用离退休人员的知识技术优势,实施银龄人才计划,聚合中医药技术人才到达乡村地区,为银龄人员返乡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激励,为他们发挥中医药产业振兴和文化宣传的独特优势创造条件。
把基层涌现出的与中医药养生保健相关的新产业活起来、燃起来,为盘活中医药文化资源、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多重效益提供支持。基层涌现出中医诊所、中医养生馆、针灸理疗中心等诸多中医药养生保健新产业。中医馆已经成为基层民众体验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推出中医药历史文化展览,医药历史、名人故事在这里都可以听到,尤其是一些老龄听众,每天打卡听书,还可以免费喝养生茶。文化的推介能带火艾灸、拔罐、推拿等适宜技术,使人们增长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度。另外,有些民间中医承袭了祖传秘方,通过一些特殊推拿等医技手法,为基层民众提供有效的中医药特色服务,深得基层民众认可。通过政策创新,保护、扶持民间中医宣传中医药文化的积极性,通过政府订单的方式,鼓励中医保健养生馆、针灸理疗中心等保健养生产业从事中医药文化宣传的公益活动,对质量高、效果好的中医药文化公益服务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并列为科研项目进行资助。要积极选树典型,多措并举,鼓励他们成为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服务的先锋队。
政府加强中医药下沉基层的技术、科研、资金、人才支持,扶持中医药文化产业,助推提高硬实力。中医药文化产业要强起来,必须提高自身的硬实力。政府要结合我省正在实施的“千家卫生院、万家卫生室”大提升行动、乡村医生综合能力全覆盖三年行动、“万名医护进乡村活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行动”,规划中医药医疗、技术、文化、产业、人才等全资源下沉的政策路径,为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刚性支持。要发挥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智库作用,为中医药文化产业提供实际支持。发挥中医药科学家在健康促进、文化宣传和产业发展中的综合引领和示范作用,把高校中医药资源下沉到基层,通过资源共享、下沉的政策设计,对高校和科研机构下沉基层进行激励,在经济上扶持,形成振兴基层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合力。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本文系2025年度山东人文社科项目“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山东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培育地区中医药文化产业品牌,使其成为辐射性强、能推广的新动能产业。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一定地区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中医理论形成不同地区的中华医派,中药资源分布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道地药材产区。山东省是中医药资源大省,不同地区都有代表性中医特色理论,根脉一直延续传承,代代相传,针对特有疾病的独特疗法、体现特殊技艺的冷门绝学是宝贵财富,已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了地区文化品牌内涵。如清代医家黄元御生于潍坊昌邑,留下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连续举办多届中医药文化节,使“元御故里”的品牌知名度逐年提升。明朝御医李广瑜的故里在济宁,由其创办的广育堂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中药炮制技艺在全国具有唯一性。淄博恒台县起凤整骨医院、“英顺号”等中华医药老字号至今吸引省内外的病患前来就医体验,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我省中药材品种丰富,“鲁十味”已成为中药材的公共品牌,依托种植产业链,延展制造链,目前已经衍生出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文旅、康养等新业态。政府要充分利用地方中医药资源优势,做强地域品牌。依托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建立中医药文化数字宣传平台,打造适宜基层农村传播的地方特色鲜明的数字化文化精品。同时,加强统筹协调,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培育地区中医药文化产业品牌,使其成为辐射性强、可以推广的新动能产业,为盘活中医药文化资源、促进地区实现多重效益提供支持。政府要对地方中医药文化创作提供激励,对宣传效果进行评估,对创作者的权利与责任、激励与规则、义务与保障等做出制度设计和发展规划。政府和行业组织协同,对基层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指导帮助,总结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的经验,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加强内涵建设,突出地方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实施“优才”计划,重视地方中医药文化产业“领路人”的选拔培育。做强中医药文化产业离不开“领路人”。政府要高度重视地方中医药文化产业“领路人”的选拔和培育,实施“优才”培育计划,吸引具有中医药背景的人才为中医药文化产业振兴出力。要充分发掘基层优秀的民间中医,培育一批基层地区特色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民间中医队伍,推动他们为家乡中医药文化产业代言。还要充分利用离退休人员的知识技术优势,实施银龄人才计划,聚合中医药技术人才到达乡村地区,为银龄人员返乡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激励,为他们发挥中医药产业振兴和文化宣传的独特优势创造条件。
把基层涌现出的与中医药养生保健相关的新产业活起来、燃起来,为盘活中医药文化资源、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多重效益提供支持。基层涌现出中医诊所、中医养生馆、针灸理疗中心等诸多中医药养生保健新产业。中医馆已经成为基层民众体验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推出中医药历史文化展览,医药历史、名人故事在这里都可以听到,尤其是一些老龄听众,每天打卡听书,还可以免费喝养生茶。文化的推介能带火艾灸、拔罐、推拿等适宜技术,使人们增长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度。另外,有些民间中医承袭了祖传秘方,通过一些特殊推拿等医技手法,为基层民众提供有效的中医药特色服务,深得基层民众认可。通过政策创新,保护、扶持民间中医宣传中医药文化的积极性,通过政府订单的方式,鼓励中医保健养生馆、针灸理疗中心等保健养生产业从事中医药文化宣传的公益活动,对质量高、效果好的中医药文化公益服务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并列为科研项目进行资助。要积极选树典型,多措并举,鼓励他们成为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服务的先锋队。
政府加强中医药下沉基层的技术、科研、资金、人才支持,扶持中医药文化产业,助推提高硬实力。中医药文化产业要强起来,必须提高自身的硬实力。政府要结合我省正在实施的“千家卫生院、万家卫生室”大提升行动、乡村医生综合能力全覆盖三年行动、“万名医护进乡村活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行动”,规划中医药医疗、技术、文化、产业、人才等全资源下沉的政策路径,为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刚性支持。要发挥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智库作用,为中医药文化产业提供实际支持。发挥中医药科学家在健康促进、文化宣传和产业发展中的综合引领和示范作用,把高校中医药资源下沉到基层,通过资源共享、下沉的政策设计,对高校和科研机构下沉基层进行激励,在经济上扶持,形成振兴基层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合力。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本文系2025年度山东人文社科项目“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山东实践”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