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乡村发展面临文化遗产保护乏力与养老服务体系薄弱的双重挑战,二者在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层面存在显著协同潜力。现有研究多聚焦文化遗产的单向保护或养老设施的硬件建设,缺乏对文化资源活化与适老空间重构内在关联的系统分析。本研究以吉州窑为研究对象,通过解析陶瓷文化遗产的活态转化路径,揭示传统工艺振兴与养老社区营造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重点探讨文化遗产赋能养老空间文化认同建构的具体方式,以及适老化改造反哺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实践逻辑,最终形成可复制的双向赋能模型,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照。
一、吉州窑的文化遗产背景
(一)吉州窑的历史文化背景
吉州窑作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重要代表,其历史可追溯至晚唐时期,历经五代、北宋的蓬勃发展,至南宋达到鼎盛,元代末期逐渐衰落,持续烧造逾千年。窑址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依托赣江水运与周边丰富的瓷土资源,发展成为融合南北制瓷技艺的综合性窑场。该窑以黑釉瓷为核心特色,独创木叶贴花、剪纸贴花、玳瑁斑等工艺技法,其中木叶天目盏以天然树叶为胎模,通过高温窑变将植物肌理永久定格于釉面,成为世界陶瓷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二)吉州窑的文化保护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当前吉州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建立基础框架,24处窑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核心区实施建设管控与生态修复。地方政府通过成立专项管理机构、组建文物巡防队伍,初步遏制盗掘文物与非法建设行为,并对传统制瓷工艺开展系统性记录与传承人培养。然而保护实践仍面临多重挑战:窑址分布范围广、地下遗存密集的特点导致全面勘探与科学维护存在技术难度,部分露天窑包受风雨侵蚀出现结构性损毁。城镇化进程中,遗址区与新建居民区的空间竞争加剧,历史风貌完整性面临威胁。
二、文化遗产活化与乡村养老空间重构的双向赋能机制
(一)文化遗产活化对乡村养老空间重构的影响
文化遗产活化为乡村养老空间重构注入文化内核与情感价值,通过重塑空间文化属性提升养老环境质量。吉州窑陶瓷技艺的现代转化,将传统制瓷工艺流程转化为体验式文化空间,老年人在参与陶艺制作、参观遗址展览的过程中,既获得文化归属感,又通过手工活动维持身心机能。窑址遗迹的保护性改造与养老社区的适老化设计结合,例如将古窑包地形特征转化为无障碍坡道系统,既保留历史痕迹又满足老年人活动需求。文化遗产元素融入养老空间视觉体系,黑釉瓷纹样转化为建筑装饰符号,乳白釉色调应用于室内环境设计,形成具有地域识别度的养老空间美学。这种文化赋能策略不仅提升空间品质,更通过持续的文化活动激活社区活力,吸引跨代际群体互动,缓解乡村养老中常见的社会隔离问题。经济层面,文化遗产衍生的陶瓷文创产品销售、研学旅游等业态为养老社区运营提供可持续资金,形成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二)乡村养老空间重构对文化遗产活化的促进
养老空间重构为文化遗产活化提供实践场域与创新动力,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向现代服务体系转化。老年群体作为地方文化记忆的活态载体,其生活空间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节点,吉州窑周边养老社区定期组织的陶艺传习活动,既延续传统技艺又构建老年人社会价值实现平台。适老化改造需求倒逼文化遗产利用模式创新,窑址导览系统加入无障碍设施与语音讲解功能,陶瓷展陈设计强化触觉交互体验,使文化遗产的可及性显著提升。养老社区的代际交流功能促进文化传播,外来访客与本地长者的互动形成文化认知的双向渗透,传统制瓷技艺通过跨年龄层对话获得新的阐释维度。空间功能复合化还催生新型文化业态,养老社区嵌入的陶艺工坊既服务老年人创作需求,又作为微型文化生产基地对接文旅市场,形成“居住—生产—展示”一体化的活态保护模式。
(三)双向赋能的协同机制与持续发展路径
文化遗产活化与乡村养老空间重构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共生关系,实现文化价值与民生需求的双向转化。吉州窑中陶瓷技艺传承与养老社区建设相互支撑,传统制瓷流程转化为老年人文化体验项目,既保留非遗技艺又促进身心康养,窑址空间改造兼顾历史保护与适老化功能,无障碍导览系统扩大文化受众面。多方协作机制推动政策、技术、社区力量深度融合,政府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引导文创收益反哺养老设施,专业机构开发适老化工具体现人文关怀,居民参与构建代际传承纽带。动态优化机制确保系统持续发展,定期评估活动效果调整服务内容,数字技术应用拓展文化体验边界。
三、结论
文化遗产活化与乡村养老空间重构存在显著的双向赋能效应。文化遗产通过技艺传承、空间转化与美学植入,为养老社区注入文化认同与情感价值,有效提升空间品质并缓解老年群体的社会隔离;适老化改造需求则推动文化遗产利用模式创新,通过功能复合与代际互动促进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
【作者系井冈山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本文系2025年吉安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文化遗产活化与乡村养老空间重构的双向赋能研究-以吉州窑为例”(项目编号:25GHA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