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道明竹编文化叙事的传播断层与青年破圈实验

——基于浙江“竹键盘”出圈事件的对比研究于倩茹迪丽孜巴·阿布都哈力克韦沛谢合日扎提·阿卜来提

2025-06-16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一、断裂与认同:青年视域下道明竹编的文化价值认知失衡
  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道明竹编,以慈竹精工闻名,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形成的平面竹编、立体竹编、瓷胎竹编三大体系有“东方艺术之花”美誉。其“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但传承人匮乏、品牌IP缺失、知名度不高等问题约束其发展。借鉴东阳竹编“竹键盘”成功破圈案例,为其跨界融合与现代赋能提供新思路。
  二、田野画像:青年传承者的生存图像与创新突围
  新一代非遗传承人创作出兼具传统韵味和现代审美的竹编工艺品,不少青年人从事道明竹编相关产业,如劳模杨隆梅、海归白梓忆,他们将千年竹编技艺巧妙转化为文创产品,让这门古老工艺走进生活。但从长远看,需要让竹艺村的主导产品由工艺品转型为工业品。
  三、经济逻辑与传播困局:青年田野的产业观察
  从经济角度看,尽管原材料可再生,但手工复杂、周期长、人工成本高昂;家庭作坊式运作难以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效益低下;同时,市场定位模糊使其面对塑料制品等低价替代品的冲击时竞争力不足。尽管政府尝试推动研学旅游等宣传模式,但缺乏系统性经济驱动,难以形成有效转化。此外,产品缺乏标准化和功能性设计,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者对其价值认知不足,高质量产品难以进入主流市场,市场份额持续萎缩。
  四、符号困境:语言叙事与青年文化表达的错位
  崇州道明竹编在语言叙事与青年文化表达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错位困境。当代青年群体追求个性、时尚与创新,注重自我表达和情感共鸣,而道明竹编语言叙事风格庄重、冗长,宣传渠道也与青年主要信息获取渠道存在隔阂,导致其难以进入青年视野。深入挖掘道明竹编与青年文化的结合点,开发出能让青年在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竹编产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破圈实验:青年实践的路径探索与跨界融合
  道明竹编的破圈实验重点创新化表达,而非复刻传统。文化传播上,可制作AI动画,展现竹编技艺的文化基因与时代传承,推动非遗“破圈”;产品创新上,建立独特品牌ID,融入现代设计和时尚元素,赋予产品多元价值。同时,通过跨界联名提升影响力,比如:将竹编工艺与服装、家具的生产融合,满足消费者品质与个性化需求;拓展竹编功能,开发环保型产品,助力循环经济,展现道明竹编在多领域的潜力与价值
  六、重构与共生
  道明竹编通过IP联名、数字化赋能等新路径实现非遗与现代的融合,非遗研学课程、网络直播也增强年轻群体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结合“非遗+旅游”“非遗+科技”模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将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作者于倩茹、迪丽孜巴·阿布都哈力克工作单位系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韦沛工作单位系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谢合日扎提·阿卜来提工作单位系西南民族大学药学与食品学院。本文系202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创新密码—以崇州道明竹编为例”(项目编号:D202411041732169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