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路径研究

淄博市博山区委党校蒋玉娣

2025-05-23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摘要: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党建引领是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的关键力量。本文系统分析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的协同不足、创新滞后、人才短缺等现实困境,并提出了强化党组织核心地位、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治理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具体路径,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创新路径
  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环节,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力量,通过发挥政治引领和组织优势,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凝聚治理合力,为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提供重要保障。
  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和利益诉求多元化,传统的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1]。在此背景下,党建引领成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确保党的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例如,通过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党组织赢得群众信任,进一步夯实执政根基。
  (二)提升治理效能
  党组织具备强大的组织动员和统筹协调能力,能打破部门壁垒,整合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资源,形成治理合力。例如,在社区治理中,党组织可以协调物业、业委会、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提高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和效率。
  (三)满足群众需求
  基层治理的核心目标是服务群众。党建引领能推动治理重心下移,通过搭建民意收集平台、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的主要困境
  尽管党建引领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实中仍存在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多元主体协同不足
  基层治理涉及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居民等多个主体,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往往出现各自为政、资源分散的情况[2]。例如,在社区环境整治中,物业、居委会、居民之间沟通不畅,导致治理效率低下。
  (二)治理方式创新滞后
  部分地区的基层治理仍依赖传统行政手段,未能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例如,一些社区仍采用人工登记、纸质台账等落后方式,导致信息滞后、决策科学性不足。
  (三)专业人才短缺
  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待遇有限,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同时,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缺乏系统性培训,制约了治理现代化的推进。
  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路径
  针对上述困境,需从强化党组织领导、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治理模式、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一)强化党组织核心地位
  明确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完善“党建+治理”工作机制。例如,推行“红色物业”模式,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统筹物业、业委会、居民代表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形成共治格局。
  (二)整合多方资源
  党组织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下沉基层。例如,通过“党建共建”机制,引导企业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三)创新治理方式
  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如建设智慧社区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精准服务。同时,探索协商民主、第三方评估等新模式,提高治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3]。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基层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通过政策倾斜吸引优秀人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并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结语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强化党组织核心地位、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治理方式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创新路径,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的困境,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持续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力度,为实现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提供坚实保障。我们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开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蕊.党建引领“两新”组织融入基层治理的新思路[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6):236-238.
  [2]唐琼,林新田.湖南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对策研究[J].中国质量,2023,(08):119-124.
  [3]罗家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中国叙事与优化路径[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2,44(02):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