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反馈循环”及其协同治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24年12月版)是马恩涛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我国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反馈循环’及其协同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1BJY003)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其对政府债务研究进行系统集成的又一部力作。该书不仅对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之间的“单向传导”“双向传导”“反馈循环”等进行了机理分析和全新阐释,而且通过对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定量分析以及二者的脉冲响应证实了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间的“螺旋”变化和“同频同振”结构。
在理论体系方面,该书与作者的前三部力作《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政府或有债务研究》(2010)、《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研究》(2017)、《我国银行业政府或有债务研究》(2021)一脉相承、推陈出新,凝结着作者对我国财政金融风险问题的长期思考和不懈探索,对财政理论界和实际部门更好理解我国财政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概括而言,该书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研究视角新。理论上,无论是对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甚至是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关系的研究都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前期学者们的研究要么侧重于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或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单向传导”,要么侧重于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且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双向传导”,本质上都是一种反向关系即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联动关系。然而,该书认为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之间的彼此联动可能进入一个同向的“反馈循环”中,在此视角下,财政和金融二者任何一方出现问题,就可能被二者的联动关系以及负面影响所放大,而不是“单向传导”和“双向传导”中通过风险转嫁或转移而有所降低,如果控制不好可能滑向财政与金融的全面危机。正是基于对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反馈循环”特征的关注以及对我国相似问题的担忧,马恩涛教授以此为题成功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该著作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完善而成。
其次,实证结论新。该书对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反馈循环”进行了实证检验和结果模拟。在对我国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整体刻画的基础上,通过对财政风险指标和金融风险指标的测度刻画了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时间趋势图,通过分析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脉冲响应发现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确实存在“螺旋”变化和“同频同振”结构。而从银行信贷利差和政府债券利差协同变化的三维视图中也可发现,无论是在总冲击还是劳动供给冲击或者政府支出冲击下,利差都呈现一种螺旋状的同增同减态势。为了进一步确认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之间是“反馈循环”结构而不是“单向”或“双向”传导结构,该书通过切断政府债务风险向银行风险转化路径进行了新的模拟,排除了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单向”或“双向”传导结构,验证了“反馈循环”结构的完整性。
最后,对策建议新。应用类研究的关键是要落地,要能够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国家特别是欧盟进行了一系列应对财政金融风险与危机“反馈循环”的制度设计,已打破主权与银行业之间的“恶性循环”。通过总结欧盟、瑞典、美国、哥伦比亚和智利等国家对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反馈循环”控制的经验,该书在监管框架设计、监管体系完善以及财政金融管理制度优化方面给出了经验启示。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实现对财政金融危机的科学预测、完善金融危机时期财政救助的制度安排等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建议对我国下一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立足新时代,中国要打好化解重大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攻坚战,必须统筹考虑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之间的交互关系,厘清二者之间的“反馈循环”机理和路径;必须打破中央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政策壁垒,实现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及财政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协同发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马恩涛教授出版的《我国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反馈循环”及其协同治理研究》,既是对财政金融协调搭配防范风险冲击的理论思考,也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径设计,值得学界和业界学习和参考。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在理论体系方面,该书与作者的前三部力作《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政府或有债务研究》(2010)、《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研究》(2017)、《我国银行业政府或有债务研究》(2021)一脉相承、推陈出新,凝结着作者对我国财政金融风险问题的长期思考和不懈探索,对财政理论界和实际部门更好理解我国财政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概括而言,该书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研究视角新。理论上,无论是对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甚至是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关系的研究都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前期学者们的研究要么侧重于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或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单向传导”,要么侧重于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且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双向传导”,本质上都是一种反向关系即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联动关系。然而,该书认为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之间的彼此联动可能进入一个同向的“反馈循环”中,在此视角下,财政和金融二者任何一方出现问题,就可能被二者的联动关系以及负面影响所放大,而不是“单向传导”和“双向传导”中通过风险转嫁或转移而有所降低,如果控制不好可能滑向财政与金融的全面危机。正是基于对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反馈循环”特征的关注以及对我国相似问题的担忧,马恩涛教授以此为题成功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该著作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完善而成。
其次,实证结论新。该书对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反馈循环”进行了实证检验和结果模拟。在对我国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整体刻画的基础上,通过对财政风险指标和金融风险指标的测度刻画了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时间趋势图,通过分析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脉冲响应发现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确实存在“螺旋”变化和“同频同振”结构。而从银行信贷利差和政府债券利差协同变化的三维视图中也可发现,无论是在总冲击还是劳动供给冲击或者政府支出冲击下,利差都呈现一种螺旋状的同增同减态势。为了进一步确认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之间是“反馈循环”结构而不是“单向”或“双向”传导结构,该书通过切断政府债务风险向银行风险转化路径进行了新的模拟,排除了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单向”或“双向”传导结构,验证了“反馈循环”结构的完整性。
最后,对策建议新。应用类研究的关键是要落地,要能够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国家特别是欧盟进行了一系列应对财政金融风险与危机“反馈循环”的制度设计,已打破主权与银行业之间的“恶性循环”。通过总结欧盟、瑞典、美国、哥伦比亚和智利等国家对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反馈循环”控制的经验,该书在监管框架设计、监管体系完善以及财政金融管理制度优化方面给出了经验启示。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实现对财政金融危机的科学预测、完善金融危机时期财政救助的制度安排等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建议对我国下一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立足新时代,中国要打好化解重大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攻坚战,必须统筹考虑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之间的交互关系,厘清二者之间的“反馈循环”机理和路径;必须打破中央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政策壁垒,实现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及财政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协同发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马恩涛教授出版的《我国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反馈循环”及其协同治理研究》,既是对财政金融协调搭配防范风险冲击的理论思考,也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径设计,值得学界和业界学习和参考。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泰山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