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领导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先进文化。当前,红色文化传播仍面临资源开发模式单一,缺乏吸引力,传统传播手段互动性不足,受众黏性低,以及文旅产业与红色文化协同机制不完善等困境。对此,地方必须积极创新红色文旅产品体系推动资源多元开发、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沉浸式互动传播场景,并建立跨领域协同机制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从而切实推进文旅融合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的高质量发展。
一、当前红色文化传播困境
(一)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当前红色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符号化展陈”与“口号化复制”困境,未能将文化内核与当代审美需求融合。红色场馆仍以静态的文物陈列、图片展览、文字解说为主,缺少革命历史场景的具象还原和情感化叙事设计,导致参观者难以跨越时空与历史事件产生深度共鸣;纪念馆线性叙事仍聚焦时间轴梳理,而忽视个体生命体验的微观视角,使得革命精神成为抽象概念而非鲜活记忆。同时,资源开发过度依赖“红色经典”反复再现,使红色文化标志性符号被同质化包装,稀释了区域特色文化,导致地方性革命故事的独特性在宏大叙事中湮没。这种千馆一面的开发逻辑,既削弱了红色文化辨识度,又因缺乏差异化体验,难以满足新时代对个性化、沉浸式文化消费的需求,使红色文化在文旅市场竞争中被逐渐边缘化。
(二)传统红色文化传播手段互动性不足,受众黏性低
传统红色文化传播固守“教育者—受众”的单向灌输框架,存在传播媒介与受众主体性的深层割裂。主流传播渠道如纪录片、宣讲会、教科书等,多以权威话语主导单向输出模式,过分侧重政治的正确性传达,而忽视情感共鸣机制的构建,致使受众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例如,许多红色主题影视作品,一味渲染英雄主义与牺牲精神,却忽略了对人物的人性化刻画,使年轻群体在接触时易产生疏离感。同时,线下教育活动,多以集体参观、宣誓仪式等形式开展,缺乏对个体参与空间的精心设计,导致参与者在程式化流程中,很难建立起个性化认知。更需注意的是,传统传播方式在适应新媒体生态方面存在明显滞后,如短视频、虚拟现实(VR)等技术被简单视为展示工具嫁接嵌入,而非用于构建双向对话场景。这种传播逻辑的僵化直接造成受众黏性低下的问题,如短期的集中宣传或许能掀起话题热度,但由于缺乏持续性的互动机制,无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最终导致红色文化在公共话语空间中沦为周期性出现却转瞬即逝的存在。
(三)文旅产业与红色文化协同机制还不完善
文旅产业与红色文化的协同困境源于市场化运作机制和意识形态属性间的结构性矛盾。文旅企业受红色文化资源公益属性及政治敏感性制约,开发时多选择“安全保守”路径,如将红色景区简单定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回避商业化创新可能带来的争议。地方政府推动文旅融合时,多以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规律,造成资源配置失衡。例如,部分地区盲目扩建红色场馆却忽略配套设施建设,出现资源空置;部分地区将红色文化生硬嵌入娱乐项目,导致精神内涵被庸俗化解构。更深层的是,文旅产业链各主体缺乏价值共识与利益协调机制。其中,文化部门侧重教育功能;旅游部门追求经济效益;社区民众则渴望文化认同和生计改善。多元诉求的冲突让红色文旅项目常陷入重形式轻内容、重政绩轻体验的怪圈。
二、文旅融合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
针对上述困境,地方必须创新红色文旅产品体系推动资源多元开发、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沉浸式互动传播场景,并建立跨领域协同机制促进文旅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
(一)创新红色文旅产品体系,推动资源多元开发
为在文旅融合视域下推进红色文化传播,需要在创新红色文旅产品体系推动资源多元开发方面,以“差异化叙事+参与式体验”为核心重构开发逻辑。地方构建“主题化产品矩阵”时,要依据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与地域特色开发分众化产品线。例如,针对青少年群体设计红色研学营,借助角色扮演、剧本杀等形式将革命历史转化为可参与的叙事任务;面向家庭游客推出“红色家风”沉浸式剧场,以革命家庭生活场景为蓝本,融入民俗体验与非遗手作;针对深度文化消费者打造“红色精神溯源”徒步线路,串联革命遗址、自然景观与乡村民宿,形成“行走的党史课”。在突破传统静态展陈模式方面,可运用“动态叙事”技术活化资源,在革命旧址原址复刻中嵌入全息投影与机械装置,重现关键历史事件的时空动态,同时开发“口述历史”交互装置,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让观众与虚拟革命人物对话,形成个性化叙事。
(二)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红色文化沉浸式互动传播场景
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沉浸式互动传播场景需从多维度发力以实现传播升级。在物理空间营造上,可借助元宇宙理念打造混合现实场景,如通过VR技术数字化复刻革命遗址,让用户以虚拟化身的形式进入历史场景,参与当地所发生战役的决策推演;在实体场馆部署增强现实(AR)导览系统,使游客通过扫描文物便能触发3D动态影像,直观展现物品背后的微观史实,如红军草鞋的制作工艺及行军过程中留下的磨损痕迹。内容交互层面则可开发红色文化算法引擎,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生成个性化传播内容。例如,搭建红色文化知识体验,结合用户画像自动生成互动问答、剧情分支选项,将学习过程转化为具有游戏化特征的通关体验;创建用户生产内容(UGC)平台,鼓励游客将拍摄的红色文旅素材利用人工智能(AI)剪辑模板制作成短视频,并嵌入地理位置标签,形成“红色文化数字地图”。此外,建设跨平台的红色文化数字中台,打通景区、社交媒体、在线教育等数据接口,构建“线下体验—线上沉淀—社群传播”的完整闭环。
(三)建立跨领域协同机制,促进红色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地方为建立跨领域协同机制促进文旅深度融合,需从“制度设计+利益共生”入手破除产业壁垒。政策层面,可出台《红色文旅融合发展实施导则》,明确文化、旅游、宣传、财政等部门权责清单,同时建立政府主导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红色文化资源确权、项目审批与绩效评估。市场主体层面,推行“红色文旅特许经营”模式。设立红色文化IP运营基金,支持文旅企业通过竞标获取特定红色IP开发权,在确保精神内核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开展文创衍生品、实景演艺等市场化开发;探索“社会效益对赌协议”,确保企业在完成红色文化传播指标后可获税收减免或用地优惠。社区参与层面,创建“红色文旅合作社”,将当地居民纳入产业链,培训革命后代担任“精神传译员”,在导游讲解中融入家族口述史,把闲置民宅改造成“红色文化体验工坊”,由村民主导运营挑粮小道还原、纺车操作等体验项目。同时,联合高校、研究机构与行业协会建立红色文旅智库,定期发布产业融合指数与创新案例,为协同机制持续优化提供智力支持。
三、结语
文旅融合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传播,实则是历史基因与当代语境的深层对话,有助于借力创造性转化实现革命精神的代际传递。本文构建的“产品创新—技术赋能—机制协同”三维路径,既突破了传统传播的线性框架,又以沉浸式体验重塑了受众与文化的情感纽带,借跨界协作消解了产业与文化的价值壁垒。面对数字技术加速迭代、文旅消费需求持续升级的新态势,红色文化传播需进一步强化“科技+文化”双轮驱动效应,推进政府、企业、社区多方共建机制,同时将国际传播视野融入叙事创新实践。唯有把红色基因深植于现代文旅产业体系,才能在守护精神根脉与激活文化生产力间找准平衡,使红色文化真正成为滋养民族复兴的精神养分,于新时代绽放持久而鲜活的生命力。
【作者系潍坊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本文系2024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合作项目“文旅融合视域下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以安丘市夏家沟革命策源地为例”(项目编号:24H162(Z))】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领导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先进文化。当前,红色文化传播仍面临资源开发模式单一,缺乏吸引力,传统传播手段互动性不足,受众黏性低,以及文旅产业与红色文化协同机制不完善等困境。对此,地方必须积极创新红色文旅产品体系推动资源多元开发、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沉浸式互动传播场景,并建立跨领域协同机制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从而切实推进文旅融合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的高质量发展。
一、当前红色文化传播困境
(一)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当前红色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符号化展陈”与“口号化复制”困境,未能将文化内核与当代审美需求融合。红色场馆仍以静态的文物陈列、图片展览、文字解说为主,缺少革命历史场景的具象还原和情感化叙事设计,导致参观者难以跨越时空与历史事件产生深度共鸣;纪念馆线性叙事仍聚焦时间轴梳理,而忽视个体生命体验的微观视角,使得革命精神成为抽象概念而非鲜活记忆。同时,资源开发过度依赖“红色经典”反复再现,使红色文化标志性符号被同质化包装,稀释了区域特色文化,导致地方性革命故事的独特性在宏大叙事中湮没。这种千馆一面的开发逻辑,既削弱了红色文化辨识度,又因缺乏差异化体验,难以满足新时代对个性化、沉浸式文化消费的需求,使红色文化在文旅市场竞争中被逐渐边缘化。
(二)传统红色文化传播手段互动性不足,受众黏性低
传统红色文化传播固守“教育者—受众”的单向灌输框架,存在传播媒介与受众主体性的深层割裂。主流传播渠道如纪录片、宣讲会、教科书等,多以权威话语主导单向输出模式,过分侧重政治的正确性传达,而忽视情感共鸣机制的构建,致使受众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例如,许多红色主题影视作品,一味渲染英雄主义与牺牲精神,却忽略了对人物的人性化刻画,使年轻群体在接触时易产生疏离感。同时,线下教育活动,多以集体参观、宣誓仪式等形式开展,缺乏对个体参与空间的精心设计,导致参与者在程式化流程中,很难建立起个性化认知。更需注意的是,传统传播方式在适应新媒体生态方面存在明显滞后,如短视频、虚拟现实(VR)等技术被简单视为展示工具嫁接嵌入,而非用于构建双向对话场景。这种传播逻辑的僵化直接造成受众黏性低下的问题,如短期的集中宣传或许能掀起话题热度,但由于缺乏持续性的互动机制,无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最终导致红色文化在公共话语空间中沦为周期性出现却转瞬即逝的存在。
(三)文旅产业与红色文化协同机制还不完善
文旅产业与红色文化的协同困境源于市场化运作机制和意识形态属性间的结构性矛盾。文旅企业受红色文化资源公益属性及政治敏感性制约,开发时多选择“安全保守”路径,如将红色景区简单定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回避商业化创新可能带来的争议。地方政府推动文旅融合时,多以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规律,造成资源配置失衡。例如,部分地区盲目扩建红色场馆却忽略配套设施建设,出现资源空置;部分地区将红色文化生硬嵌入娱乐项目,导致精神内涵被庸俗化解构。更深层的是,文旅产业链各主体缺乏价值共识与利益协调机制。其中,文化部门侧重教育功能;旅游部门追求经济效益;社区民众则渴望文化认同和生计改善。多元诉求的冲突让红色文旅项目常陷入重形式轻内容、重政绩轻体验的怪圈。
二、文旅融合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
针对上述困境,地方必须创新红色文旅产品体系推动资源多元开发、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沉浸式互动传播场景,并建立跨领域协同机制促进文旅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
(一)创新红色文旅产品体系,推动资源多元开发
为在文旅融合视域下推进红色文化传播,需要在创新红色文旅产品体系推动资源多元开发方面,以“差异化叙事+参与式体验”为核心重构开发逻辑。地方构建“主题化产品矩阵”时,要依据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与地域特色开发分众化产品线。例如,针对青少年群体设计红色研学营,借助角色扮演、剧本杀等形式将革命历史转化为可参与的叙事任务;面向家庭游客推出“红色家风”沉浸式剧场,以革命家庭生活场景为蓝本,融入民俗体验与非遗手作;针对深度文化消费者打造“红色精神溯源”徒步线路,串联革命遗址、自然景观与乡村民宿,形成“行走的党史课”。在突破传统静态展陈模式方面,可运用“动态叙事”技术活化资源,在革命旧址原址复刻中嵌入全息投影与机械装置,重现关键历史事件的时空动态,同时开发“口述历史”交互装置,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让观众与虚拟革命人物对话,形成个性化叙事。
(二)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红色文化沉浸式互动传播场景
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沉浸式互动传播场景需从多维度发力以实现传播升级。在物理空间营造上,可借助元宇宙理念打造混合现实场景,如通过VR技术数字化复刻革命遗址,让用户以虚拟化身的形式进入历史场景,参与当地所发生战役的决策推演;在实体场馆部署增强现实(AR)导览系统,使游客通过扫描文物便能触发3D动态影像,直观展现物品背后的微观史实,如红军草鞋的制作工艺及行军过程中留下的磨损痕迹。内容交互层面则可开发红色文化算法引擎,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生成个性化传播内容。例如,搭建红色文化知识体验,结合用户画像自动生成互动问答、剧情分支选项,将学习过程转化为具有游戏化特征的通关体验;创建用户生产内容(UGC)平台,鼓励游客将拍摄的红色文旅素材利用人工智能(AI)剪辑模板制作成短视频,并嵌入地理位置标签,形成“红色文化数字地图”。此外,建设跨平台的红色文化数字中台,打通景区、社交媒体、在线教育等数据接口,构建“线下体验—线上沉淀—社群传播”的完整闭环。
(三)建立跨领域协同机制,促进红色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地方为建立跨领域协同机制促进文旅深度融合,需从“制度设计+利益共生”入手破除产业壁垒。政策层面,可出台《红色文旅融合发展实施导则》,明确文化、旅游、宣传、财政等部门权责清单,同时建立政府主导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红色文化资源确权、项目审批与绩效评估。市场主体层面,推行“红色文旅特许经营”模式。设立红色文化IP运营基金,支持文旅企业通过竞标获取特定红色IP开发权,在确保精神内核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开展文创衍生品、实景演艺等市场化开发;探索“社会效益对赌协议”,确保企业在完成红色文化传播指标后可获税收减免或用地优惠。社区参与层面,创建“红色文旅合作社”,将当地居民纳入产业链,培训革命后代担任“精神传译员”,在导游讲解中融入家族口述史,把闲置民宅改造成“红色文化体验工坊”,由村民主导运营挑粮小道还原、纺车操作等体验项目。同时,联合高校、研究机构与行业协会建立红色文旅智库,定期发布产业融合指数与创新案例,为协同机制持续优化提供智力支持。
三、结语
文旅融合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传播,实则是历史基因与当代语境的深层对话,有助于借力创造性转化实现革命精神的代际传递。本文构建的“产品创新—技术赋能—机制协同”三维路径,既突破了传统传播的线性框架,又以沉浸式体验重塑了受众与文化的情感纽带,借跨界协作消解了产业与文化的价值壁垒。面对数字技术加速迭代、文旅消费需求持续升级的新态势,红色文化传播需进一步强化“科技+文化”双轮驱动效应,推进政府、企业、社区多方共建机制,同时将国际传播视野融入叙事创新实践。唯有把红色基因深植于现代文旅产业体系,才能在守护精神根脉与激活文化生产力间找准平衡,使红色文化真正成为滋养民族复兴的精神养分,于新时代绽放持久而鲜活的生命力。
【作者系潍坊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本文系2024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合作项目“文旅融合视域下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以安丘市夏家沟革命策源地为例”(项目编号:24H162(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