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研学旅行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5-05-14 作者: 关洁 来源: 经济导报
  关洁

  特定的空间与历史情节两者相互强化,从革命前辈的一言一行,到扭转大局形势的壮举,无一不渲染着爱国爱党的情怀。如何将爱国主义凝练的价值观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文化传承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应有之义。
  高职院校青年是文化传承的主体,高职院校研学旅行是将思政育人贯彻到全员、全程及全方位的重要学习方式,是深化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活动开展及研究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指引,加强深化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以期获得高职院校研学旅行协同育人机制的有益启示。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研学旅行协同育人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研学旅行内涵的创新解读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的,通过集体旅行、集体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研学旅行的内涵被赋予更深程度的意蕴,研学旅行的概念有待于深度解读。研学旅行教育过程具有三个要素:一是研学旅行的主体,即学生及研学旅行师;二是研学旅行的方案,即研学课程开展的行程计划;三是研学旅行的客体,即校外教育活动开展的目的地。
  古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集体旅行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经验的来源不仅仅来自研学旅行师,结伴而行的同学、旅行过程中的服务人员及研学过程中鲜活的事例皆可发挥育人作用。从研学旅行主体这一要素来看,研学旅行的内涵中蕴涵着“三全育人”教育理论中“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
  时间具有固定方向且不断前行,在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体现行程计划的方案是时间前行的例证,体现于活动之前、之中及之后,贯穿学生习得经验的全过程。从研学旅行开展行程这一要素来看,研学旅行的内涵中蕴涵着“三全育人”教育理论中“全程育人”的教育理念。
  研学旅行活动产生的事件合集离不开空间这一基本要素,研学旅行群体在特定空间内聚集,在特定情节下,产生情感节点,内化习得经验。从研学旅行客体这一要素来看,研学旅行的内涵中蕴涵着“三全育人”教育理论中“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体系的创新构建
  对“三全育人”视域下研学旅行内涵的深度解读可知,研学旅行是生动演绎学科知识的情景融合,具有融合性及感官体验性;是发挥学科思政育人的时空场所,具有过程性及空间尺度性;是“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具有全员性及潜在濡染性。基于此,研学旅行的构成要素可划分为三个维度,即全员育人——研学旅行的育人主体;全程育人——研学旅行的时间载体;全方位育人——研学旅行的空间载体。
  1.全员育人:研学旅行的育人主体
  学生是在一定场所下受教育的个人,从研学旅行的角度看,受教育的个人亦是在社会中不断习得生存、交流、适应及创造能力的社会人,受教育的过程体现了育人主体的宽泛性。从社会的育人功能来看,构建“学校—社会—旅社—师友”协同育人模式,可提升研学旅行育人成效。其可行性体现在,依托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充分融入育人要素,依托人文情怀引导优势,筑成合力育人共同体,实现全员育人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充分接触育人资源及增强旅学体验。
  2.全程育人:研学旅行的时间载体
  为使研学旅行的育人效果达到最优,研学课程开展的行程计划需依托一定理论基础课程,研学旅行的课程目标即达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合,呈现理论与实际的推理、逆推过程。学校育人的课程教授中,科学知识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及逻辑性,来源于生活中的感性常识,感性材料经过收集、概括、归纳、分析、抽象形成具有学术符号样式的科学知识。研学旅行的过程,是将抽象的学术符号归原到感性材料的过程,作为全程育人的时间载体,在经验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联结。
  3.全方位育人:研学旅行的空间载体
  学生是在一定场所下受教育的个人,全方位育人的旨意在于,育人的场所不局限于固定场所,应整合各空间的优势、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育人元素渗透。研学旅行可作为全方位育人的空间载体,帮助学生进行身心和环境的交互,使其在社会空间中“论、思、行”,以获得参与性认知,延展在学校空间中习得的“听、读、写”,以获得建构性认知,根据不同情境背景的熏陶,进行知识、能力及思想的补充、融通及综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研学旅行协同育人的环链机制
  (一)全员育人:强化研学旅行的同化效应
  全员育人,是三全育人中整合人才资源进行德育的重要方式,强调学生接触的人群都具有一定的育人作用。研学旅行的育人主体区别于传统高职院校课程教育,传统教育中的高职院校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人群,与学生身份具有很大的差异,不能由此及彼进行融入式育人。而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脱离了学校课程严格的时间、空间框架,教师、组织者、服务人员与学生同吃同住,感受同一故事情节、环境渲染,弱化了“高高在上”的统治地位,显现出作为经历事件的共同的“人性”,弱化身份的代沟,教师可从隐性教育路径进行知识、能力及思维等方面的引领学习。前者与后者的育人效果差异,是可想而知的,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能够实现全员育人,以强化研学旅行的同化效应,达到德育的根本目的,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二)全程育人:优化研学价值的引领方向
  全程育人,是三全育人中贯穿德育的时间过程,强调将德育渗透到学生每个阶段性的成长过程。研学旅行的育人过程,同样呈现出积铢累寸的教育成果。核心思想的育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全程育人与研学旅行的结合是终身学习的深层诉求。研学旅行前的课程准备与设计、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研学旅行后的反思与总结,形成思政育人的合力,由多样的教学方式充盈教学内容,进而丰富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时间具有前进性,事件及情节在特定时空的填充,可帮助学生形成核心价值体系,帮助教师构建与时俱进的思政育人体系,引领优化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达到德育的根本目的,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三)全方位育人:深化具身认知的研学过程
  全方位育人,蕴含思政元素空间的再整合,蕴含着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育人期望,强调环境多维度、多方位的濡染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及德育作用。研学旅行的活动开展空间,即祖国的大好河山,山河之间蕴涵着历史的风土人情、革命的光荣印记、丰富的育人元素,使学生在空间中进行体验,缔结空间(环境)与情感的纽带。全方位育人理念下的研学旅行,是深化具身认知的过程,帮助学生通过身体与自然的在世交互活动,建立意识、思维及认知等心理活动,孕育观点、素养及价值观等高阶思维,以达到德育的根本目的,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作者系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讲师。本文系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2025ZCY353);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吉林省高考综合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GH24275);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GJX2023D912);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模式创新研究”(JGJX24D106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