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农村电商和数字金融协同赋能生态特色农业发展

重庆社会科学院何佳晓

2025-05-14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面临着市场接入壁垒下的生态农产品价值转化不足、金融供给失衡下的产业融资困境等问题。农村电商和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融合的重要应用场景,为破解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瓶颈提供了解决方案。农村电商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的信息孤岛与市场割裂状态,以数字化交易平台为枢纽,重构生产体系和流通体系,将生态农产品推向市场。数字金融构建算法驱动的信用和风险评估模型,破解传统农业因抵押物缺失、搜寻信息成本高导致的信贷可得性困境,为生态特色农业提供资金支持。随着农村电商和数字金融的发展壮大,如何发挥两者的协同赋能效应,加快生态特色农业发展,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农村电商和数字金融协同赋能产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生产环节,推动农村电商与智慧农业生产的融合,利用电商平台消费数据和AI算法生成精准种养方案,依此推进改善农产品生长环境、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和优化农用化肥施用,同时联动实施农户数字化种养和绿色种养的信用积分制度,自动将农户行为转化为金融授信依据,达标者可获利率优惠的专属贷款。加工环节,支持和鼓励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数字化转型,加大数字化加工制造设备商的引进培育和设备融资租赁的发展,基于加工企业经营状况和风险等级的智能化监测预测分析开展预付款融资,结合电商物流数据实施加工品入仓后即可凭数字化仓单获信贷支持。流通环节,对整合盘活现有电商物流资源、实施改造升级的项目给予财政金融支持,依托电商快递订单开发订单质押融资。决策环节,集合特色农业资源、产业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信息和电商平台消费数据,建立县域生态特色农产品产销数字地图,助力实施数字订单农业反向定制、B端和C端供应链协同、经营主体数字化改造、供应链金融发展等系列举措,并为上下游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精准的信息咨询服务和政策支持。 
  农村电商和数字金融协同赋能生态农产品价值实现。一方面,通过产销精准对接、品牌溢价,构建生态农产品精品化价值实现体系,推动产业收益渠道由产品粗放式投入市场向高端品牌驱动溢价的转变。依托电商平台将小规模、多品种、特色突出的生态农产品生产与个性化、品质化消费有机衔接,通过需求精准触达破解传统多级分销体系下生态特色农产品高质低价困境。支持电商企业和农产品经营主体联合建立生态农产品种养基地和建设农产品标准化体系,通过电商平台用户行为分析生成品牌定位和建设的建议,指导农产品包装设计与品牌营销策略制定,同时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构建品牌价值动态授信模型,开展商标质押融资,从而支持和激励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培育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拓展特色农业多种功能、催生沉浸式消费新范式,构建生态农产品复合式价值实现体系,推动产业收益渠道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价值裂变。支持经营主体结合乡村自然风光、人文特色和非遗文化,通过直播电商开展农产品与旅游产品的联合营销。建设果园、茶园、农场全息投影馆,打造研学游基地,建立研学积分银行,积分可兑换和抵扣生态特色农产品消费。筛选利用电商平台、App开展果树、茶树、土鸡、土猪等云认养的优质项目,以数字金融提高对项目的金融服务效率和全过程风险控制,坚决防止以云认养为名实施非法集资。推动农牧业碳汇交易,有序发展碳汇质押贷款、碳汇保险、碳汇期货。
  农村电商和数字金融协同赋能资源优化配置。利用电商消费数据建立消费热力反哺种养决策系统,指导土地资源科学配置,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民种植积极性,推进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建设并给予贷款倾斜,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鼓励电商企业和金融机构联合推动直播运营、供应链管理、金融工具操作、绿色农业知识等模块化课程的开发和培训,提高生态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水平,增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线上申请贷款的操作能力,引导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支持通过直播电商开展农资、小型农机的线上销售和使用技能推广,规范个体和企业入驻电商平台开展种养技术咨询指导服务,依据电商平台消费数据开发特色农业科技需求指数并优先立项高需求科研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业有机废弃物全量高值生物转化、丘陵山区适用智能农机等领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及数字化风险防控,加快建立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农村电商推动山区乡村振兴的机理与路径研究”(21XGL00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