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契合及实践路径

2025-05-07 作者: 范红肖 来源: 经济导报
  范红肖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认同方面差异日益显著,民族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多元。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探讨多民族国家的共同体建设、解决民族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契合。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理论契合
  一、历史唯物主义根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契合,本质上是源于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知。当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追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轨迹时,会发现它并不是偶然的精神构建,而是物质生产实践推动的必然结果。西方学者习惯以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理论框架来解读中国,却忽视了其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连续文明国家的独特性,这样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中华民族是无数人群经过长时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具有共同历史文化的共同体,其发展轨迹始终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
  尽管“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产生较晚,但其作为民族实体是清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呈现“自在”与“自觉”的双重演进逻辑。1857年,恩格斯在《波斯和中国》中首次使用“中华民族”指代反抗殖民侵略的中国人民群体。1902年,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1905年他进一步阐明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的,区分了“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这是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思想标志。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成为社会主流,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广泛认同“中华民族”,在外来力量的冲击下,自在的中华民族成了自觉的中华民族,彰显了强烈的中华民族一体化意识。改革开放后,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的怀抱,海峡两岸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中华民族中的各个民族又重新统一了起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规律的必然体现,是各民族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的内在要求,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这一历史进程的推进。
  二、阶级分析视角:民族平等与团结的辩证统一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民族平等并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宣言,而是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与实践路径转化为社会现实。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大民族主义与地方民族主义问题,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扶助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以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在阶级解放的基础上重构民族认同的政治工程。这一过程既要承认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要在更高维度上构建超越地域、语言、习俗差异的共同体认同。国家通过工业化建设、脱贫攻坚、教育普及等实践,使各民族群众在共同参与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命运交织的利益共同体。党中央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正是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成果。民族问题的最终解决不能脱离阶级解放的总体目标,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复杂挑战,更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在推动共同富裕中巩固民族平等、在强化集体认同中促进民族团结,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凝聚14亿人民奋斗意志的精神纽带。
  三、人民主体性:以人民为中心凝聚共同体认同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这一基本观点在我国的民族工作领域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各民族群众既是共同体建设的受益者,更是积极参与的主体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本质上就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共同发展的历程。在新时代的民族工作中,我们能够清晰地观察到人民主体性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政策实施和文化建构等多个方面呈现,并最终转化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认同。
  人民主体性首先体现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该制度确保了少数民族群众能够真正当家作主,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依法行使自治权。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生动展现了人民主体性原则,在脱贫攻坚战中,党和国家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困难,实施了一系列精准帮扶政策,通过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合作社等方式,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实现了从“被动受助”到“主动发展”的转变。
  人民主体性原则能够有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因为它遵循了认同形成的内在逻辑。从社会心理学来看,只有当成员们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以及对群体产生情感依恋和价值共鸣时,才能加强社会认同。只有始终把各族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当前,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努力、共同奋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9-09-27.https://www.gov.cn/xinwen/2019-09/27/content_5434113.htm.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214-215.
  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
  徐杰舜.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马戎.如何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理论体系建设[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1(04):36-46.
  褚松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3):92-97.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