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数字技术应用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路径

魏甫龙

2025-05-07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传统资助育人工作在资助对象认定精准度、受助学生诚信效果、育人功能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随着数字技术应用不断深化,通过合理应用数字技术可以助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资助对象认定精准度不足
  目前,高校认定资助对象主要依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但在实际认定过程中,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缺乏统一标准。大多数高校在认定时仅依靠学生自身提供的家庭贫困证明材料以及所在班级和院系的民主评议结果,导致一些学生为了获得资助,可能会隐瞒自身真实家庭经济状况或提供一些与现实不相符的证明材料,而高校负责审核的部门仅通过这些材料认定资助对象,未能动态了解学生的实际状态,对贫困生家庭实际情况了解不到位;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自卑心理不愿申请资助,再加上高校与相关民政部门之间的信息连通机制不完善,导致高校无法及时准确获取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信息。这些在学生资助方面出现的问题,会影响真正需要资助对象的精准度。
  (二)受助学生诚信教育效果不佳
  其一,学生诚信教育效果不佳,容易受到当前社会环境影响。虽说当前的社会环境整体积极向上,但仍然存在诚信缺失现象,比如企业欺诈消费者,生产不达标的商品,加之互联网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学生易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导致价值观扭曲,影响学生自身诚信意识的形成;其二,学生诚信教育效果不佳易受家庭环境影响,一些家长自身诚信意识淡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拖欠债务,违反交通规则等;其三,学生诚信教育效果不佳也与学生自身因素有关,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易受到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的影响,过于追求物质经济利益,忽视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三)资助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
  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发现,部分高校对资助育人工作认识不到位,过于强调资助的经济支持功能,认为资助仅仅是发放奖助学金、减免学杂费等经济支持,忽视了对受助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综合素质的关注,导致资助工作表象化;在资助工作过程中,缺乏对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助学金不需要通过付出努力和劳动即可获得,存在不劳而获的思想,甚至把获得资助当成“理所应当”,进而导致学生责任感下降,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在资助过程后,对受助学生的后续追踪和反馈落实不到位,未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变化和实际需求,无法根据后续反馈及时调整资助育人工作的策略。
  二、数字技术应用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提高资助对象认定精准度
  高校可利用大数据技术,联动民政等部门收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关数据,并对学生提交的资料进行数据联动整理分析,查验学生材料的真实性,确保审核工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同时可借助校园一卡通等,分析学生的食堂、超市等消费情况,在这一过程中若发现某些学生的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学习表现积极,可以将其列为关注对象,进一步了解其家庭情况;针对部分贫困生基于自卑心理不愿意申请贫困补助的问题,可以搭建网络心理辅导平台,并在平台上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树立正确心态。同时,在充分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通过班级互助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班级和院系的关爱和支持,引导其克服自卑心理,积极申请贫困资金支持以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高校还可以开通便携数字化自助申请平台,简化申请流程,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网站或者手机App线上申请并且上传相关资料,平台安排专人进行审核并及时反馈,在这整个过程中充分保护学生隐私,可采用人脸识别认证等选项加强全过程监管,确保学生个人信息不被泄露,消除学生顾虑。
  (二)多元开展诚信教育,筑牢学生诚信教育根基
  其一,利用数字技术搭建诚信教育平台,多种形式呈现各类诚信教育资料,提高学生对诚信的认知,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微博、抖音等线上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诚信教育宣传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话题讨论等,了解学生参与度,及时反馈调整宣传策略。其二,联合政府部门建立社会诚信监督网络,通过数字化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其三,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开发家庭教育诚信课程,并通过视频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其自身诚信意识,引导家长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其四,通过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系统,通过对学生诚信档案的分析和评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诚信教育方案。同时利用在线心理咨询平台,为学生提供诚信心理辅导服务,通过专业数字化工具对学生进行心理评估和干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诚信意识。
  (三)深化资助育人功能,助推资助育人更上新台阶
  其一,高校可以通过本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设资助育人专题板块,定期发布关于资助政策解读、育人成功案例等内容,使师生深入了解资助育人内涵,改变资助仅仅是经济支持的片面认知;其二,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学生全方位监测体系,除关注学生经济状况外,还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等,除为受助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外,更要给予他们一定的精神支持,实现物质帮助与精神支持的有机结合;其三,当前多数高校都为学生设置了勤工助学岗位,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岗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通过自身劳动和实践获得劳动报酬,既可以满足学生基本生活需求,也使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养成独立自主的行为习惯;其四,构建数字化追踪反馈平台,建立线上线下定期反馈机制,通过在线平台,问卷调查以及面对面交流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身学习心得以及遇到的困难,同时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功能及时反馈调整资助育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助推高校育人工作更上新台阶。
  三、结语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广阔发展平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大数据分析,高校能够更加精准识别资助对象,让每一份资助都落到实处。这不仅提高了资助工作的效率与精准度,更在育人层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展望未来,应持续深化数字技术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应用,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与方法,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广东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本文系2024年度广东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校级课题“数字化驱动高校资助精准化提升的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研究”(编号:2024XSZZ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