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丁一
高校思政课在引领政治方向上具有重要作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强调高校思政课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依循学生身心特征和成长规律,采用多样化方法和手段提升针对性和亲和力,揭示出高校思政课要具有精准性这一涵义。
一、精准思政:高校思政课发展新转向
伴随着网络时代发展而生的人工智能技术,为高校思政课发展带来了新的复杂变化。一方面,受到网络的冲击,学生更易接收到来自西方价值观的入侵,给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带来挑战。另一方面,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授课方式中,学生往往表现出被动、懈怠的特性,而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均与网络密切相关,也更加关注自身意见受到重视、要求得到满足、诉求得以回应。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授课方式已不能满足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迫切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改革创新。精准思政的出场可以有效破解当前思政课的困境。人工智能作为精准思政的重要技术支持,能够通过大数据运算等方式,获取学生、教师的思想动态数据,进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依据。
二、人工智能助推精准思政的价值意义
高校思政课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也需进行自我更新与完善,人工智能助推精准思政既是对高校思政课创新诉求的回应,也是对高校思政课技术丰富的支持。一方面,体现了高校思政课的创新诉求。精准思政通过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可以判断出哪些是大学生思政课堂最需要的内容,动态监护及回收学生对于内容的掌握和认知情况,从而精准调整内容的供给。由于教育客体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教育客体对于教育内容的排列次序也存在不同的需求。基于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育内容以及排列次序,而需要根据教育客体的个性需求,实时更新内容以及内容的排列次序。另一方面,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技术支持。人工智能作为新兴技术,可以为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提供极大技术支持。其一,可以为丰富教育场域提供技术支持,为高校思政课实现多场域教学提供可能;其二,可以精准掌握大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基础、当前需求等学情,有利于突破传统思政课难以实现对大学生学情的精准采集和分析的困境;其三,可以为构建科学高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提供技术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复杂的评价内容以可视化、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还可以使评价指标更具有简便性、可测性。
三、人工智能助推精准思政的实践路径
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措施为发挥人工智能特有技术优势创造一切必要条件,保障高校思政课精准化发展有效实施。
一是精准识别,把握学生思想动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能够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价值引领和情感支持。人工智能技术既可以突破时间界限,实时动态捕捉与大学生思想动向相关的行为,并转化为数据,进而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动向数据的全样本采集和分析,达到全面动态地勾勒出大学生思想动向整体形态的效果,也可以突破空间的界限,通过人脸、行为识别或语音分析等算法全方位采集不同学生的课堂表现、校园活动等实时数据,准确而完整地把控课堂内外表现。例如语音分析算法可以采集学生语气、声调以及声音的变化,并对其归一化处理,将其与心理情绪相对应,从而把握学生思想动向。
二是精确供给,提供个性定制内容。其一,人工智能可以搭建“智慧云平台”,以其海量存储功能汇聚、链接和整合各类学习资源,并能将其根据监测到的需求精准定制个性“自助餐”,供学生选择。其二,人工智能可精准抓取学生兴趣点,方便老师将热点事件和知识内容以学生更易接受、更感兴趣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这是达到精准供给的关键。最后,人工智能可以补齐学生短板,通过计算机代码分析形式,将学生在思想、道德、政治方面的突出问题转化为数据模型直观呈现给教育者,以便教育者根据学生短板精确供给内容,达到“靶向治疗”的效果。
三是实时评估,监督教师智能素养。思政教师作为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的主体之一,其智能素养是否合格至关重要。一方面,在搭建教师智能素养评估体系方面,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超级感知系统掌握思政课教师的行为数据,将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融入算法系统,对思政课教师行为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动态监测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另一方面,在反馈教师智能素养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教师评价结果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出来,便于教师一目了然自己的智能素养,并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短板尽快自我提升。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生态场域建构研究”(23YJC710103)】
高校思政课在引领政治方向上具有重要作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强调高校思政课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依循学生身心特征和成长规律,采用多样化方法和手段提升针对性和亲和力,揭示出高校思政课要具有精准性这一涵义。
一、精准思政:高校思政课发展新转向
伴随着网络时代发展而生的人工智能技术,为高校思政课发展带来了新的复杂变化。一方面,受到网络的冲击,学生更易接收到来自西方价值观的入侵,给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带来挑战。另一方面,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授课方式中,学生往往表现出被动、懈怠的特性,而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均与网络密切相关,也更加关注自身意见受到重视、要求得到满足、诉求得以回应。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授课方式已不能满足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迫切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改革创新。精准思政的出场可以有效破解当前思政课的困境。人工智能作为精准思政的重要技术支持,能够通过大数据运算等方式,获取学生、教师的思想动态数据,进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依据。
二、人工智能助推精准思政的价值意义
高校思政课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也需进行自我更新与完善,人工智能助推精准思政既是对高校思政课创新诉求的回应,也是对高校思政课技术丰富的支持。一方面,体现了高校思政课的创新诉求。精准思政通过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可以判断出哪些是大学生思政课堂最需要的内容,动态监护及回收学生对于内容的掌握和认知情况,从而精准调整内容的供给。由于教育客体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教育客体对于教育内容的排列次序也存在不同的需求。基于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育内容以及排列次序,而需要根据教育客体的个性需求,实时更新内容以及内容的排列次序。另一方面,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技术支持。人工智能作为新兴技术,可以为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提供极大技术支持。其一,可以为丰富教育场域提供技术支持,为高校思政课实现多场域教学提供可能;其二,可以精准掌握大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基础、当前需求等学情,有利于突破传统思政课难以实现对大学生学情的精准采集和分析的困境;其三,可以为构建科学高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提供技术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复杂的评价内容以可视化、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还可以使评价指标更具有简便性、可测性。
三、人工智能助推精准思政的实践路径
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措施为发挥人工智能特有技术优势创造一切必要条件,保障高校思政课精准化发展有效实施。
一是精准识别,把握学生思想动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能够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价值引领和情感支持。人工智能技术既可以突破时间界限,实时动态捕捉与大学生思想动向相关的行为,并转化为数据,进而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动向数据的全样本采集和分析,达到全面动态地勾勒出大学生思想动向整体形态的效果,也可以突破空间的界限,通过人脸、行为识别或语音分析等算法全方位采集不同学生的课堂表现、校园活动等实时数据,准确而完整地把控课堂内外表现。例如语音分析算法可以采集学生语气、声调以及声音的变化,并对其归一化处理,将其与心理情绪相对应,从而把握学生思想动向。
二是精确供给,提供个性定制内容。其一,人工智能可以搭建“智慧云平台”,以其海量存储功能汇聚、链接和整合各类学习资源,并能将其根据监测到的需求精准定制个性“自助餐”,供学生选择。其二,人工智能可精准抓取学生兴趣点,方便老师将热点事件和知识内容以学生更易接受、更感兴趣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这是达到精准供给的关键。最后,人工智能可以补齐学生短板,通过计算机代码分析形式,将学生在思想、道德、政治方面的突出问题转化为数据模型直观呈现给教育者,以便教育者根据学生短板精确供给内容,达到“靶向治疗”的效果。
三是实时评估,监督教师智能素养。思政教师作为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的主体之一,其智能素养是否合格至关重要。一方面,在搭建教师智能素养评估体系方面,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超级感知系统掌握思政课教师的行为数据,将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融入算法系统,对思政课教师行为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动态监测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另一方面,在反馈教师智能素养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教师评价结果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出来,便于教师一目了然自己的智能素养,并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短板尽快自我提升。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生态场域建构研究”(23YJC7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