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2025-04-23 作者: 陈玲娟 来源: 经济导报
  陈玲娟

  摘要:本文论述了幼儿园非遗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的有效策略。通过研究开展途径及实践案例分析,论述了非遗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提出了幼儿园课程设计、社团活动开展、家园共育等方面的实施策略。通过实践也表明,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计;家园共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融合起来,要从幼儿园开始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让幼儿从小将爱国情感深植于心,使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幼儿园教育是全面的、启蒙的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也指出要激发幼儿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幼儿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幼儿的文化认知、道德情感、价值观形成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又具有民族特色,因此,幼儿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需根据3-6岁儿童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儿童为立场,构建适合3-6岁儿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新体系。
  一、加强园本教研,将传统文化融入园本课程中
  (一)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认知程度,将传统文化与幼儿一日活动相结合,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如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将认识节气的习俗与特点纳入教学活动,开展半日活动,了解节气习俗、南北方差异,开展与节气相关的手工制作等,将过于抽象、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赋予趣味化,幼儿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获取对传统文化的初步感知。
  (二)形式内容多样化。结合3-6岁儿童学习的特点,采用生动活泼、多元的活动方式,如中国传统节日开展游园活动,端午节开展香囊制作、包粽子、划龙舟、挂五色绳等活动;中秋节猜灯谜、做灯笼等;中国阳历年写福字、剪纸、投壶、画脸谱、扎染等,元宵节游园活动中通过手工制作元宵、猜灯谜等活动,了解元宵节习俗。幼儿通过直接参与、亲身感知了解相关节日的习俗,直接感知传统文化知识。
  (三)创设浓厚的传统文化环境。幼儿的学习特点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最大限度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求。幼儿园要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相应的中国传统节日或节气里,在幼儿园的走廊、墙面等张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图画和挂饰,如中国结、剪纸、国画等,营建浓重的文化气氛。班级环境创设中设置传统文化体验、操作区:摆放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民俗玩具,如皮影戏、泥塑、风筝、扎染等,供幼儿观赏和制作。通过这些环境创设,让幼儿在玩乐中理解中国的传统工艺,增强对传统工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依托园本资源,开展传统文化社团活动
  由于学龄前孩子年龄与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特色活动时,会出现活动内容零散、活动开展不深入、只了解初步知识技能而忽视情感体验,或简单模仿教师而缺乏创新等问题。为使幼儿能够系统与深入地认识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意义,在开展过程中依托园本资源,开展传统文化社团活动,例如陶艺社团,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园小班到大班设置能体现年龄差异的活动目标。小班上学期主要以初步了解和欣赏为主,引导幼儿制作简单的平面作品;中大班则过渡到制作立体形象;到大班下学期,鼓励幼儿进行自由创作和小组合作。活动的难度按不同年龄层层递进,这正与陶艺文化由简至繁的发展历程相契合,使幼儿对传统文化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也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
  三、创意玩转社团活动,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在传统文化社团活动中,单纯的模仿和机械操作容易让幼儿产生厌倦感。为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我们注重活动的创意性,不断激励幼儿在传统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例如,在陶艺社团中,除了教授基本的陶艺制作技巧外,还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将传统陶艺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陶艺作品。比如:男孩制作陶艺小汽车,完成后在美工区制作赛车跑道,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赛车比赛;女孩制作小兔子、胡萝卜,成品组成一幅“小兔吃萝卜”的画面;制作蝴蝶结、小花儿,完成后用弹力绳制作成扎头绳,更别具特色。此外,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将部分作品打孔做成挂饰,悬挂在楼梯处的防坠网上,在教学楼二楼的整个走廊墙上,设置陶艺作品展示框,让幼儿能呈现出自己的作品,并向其他小朋友分享创作心得,这不仅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和传承意识。同时,还通过亲子互动、家园共育等形式,让家长加入传统文化社团,比如在“庆元旦非遗对对碰”亲子游园活动中,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体验中,共同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幼儿在家庭的熏陶下,进一步深入体验和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扎染社团中,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前期染好的布料,制作出各种工艺品、娃娃服饰和装饰品等。在“再创造”过程中,他们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伴合作。孩子们可以参考老师提供的芭蕾舞者形象,为她们制作不同样式的芭蕾舞裙;为娃娃缝制自己喜欢的连衣裙;为好朋友制作别致的蝴蝶结发箍或发卡;制作精美团扇;为陶艺坊的陶罐搭配一朵独特的扎染花……孩子们还可以在展示区展示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将其作为小礼物送给好朋友。这种多样化的艺术创作形式,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活动兴趣,还吸引了更多小朋友的参与。
  四、打造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底蕴的班本文化
  依托园本课程,努力打造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的班本文化。例如,针对小班幼儿开展拓印画活动,中班幼儿开展剪纸创作,而大班幼儿深入学习茶文化。各班级积极打造具有浓厚文化气氛的班级环境,并通过定期举办作品展览,激发其他班级幼儿的参与兴趣,通过欣赏展览,也让孩子们了解了更多的传统文化。此外,每学期末的跨班级体验活动,让不同班级的孩子有机会体验其他班级独特的传统文化,不但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面,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五、家园共育,实现传统文化的资源共享与延伸
  我们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孩子一起进行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比如在中国传统节气或节日与孩子共同制作传统节日食品、讲述传统故事、参与传统节日文化庆典等。通过亲子活动的开展,家长不但与孩子共享了传统文化的乐趣,还能在亲子互动中增进彼此的感情。同时,我们也建立了“传统文化资源库”,将幼儿园收集到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和共享,家长可以在班级群中搜索到共享资源,更方便和孩子一起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同时,家长也将带领孩子参加的传统文化活动的照片、视频推送到班级群,让班级中更多的人了解,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定期举办传统文化游园会,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参与,一同体验传统文化习俗,共同推进传统文化的开展与传承。
  2024年中国春节申遗成功,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应从娃娃抓起。幼儿教育作为孩子们的启蒙教育,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单位:青岛市崂山区金家岭街道松岭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