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公立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核心力量,其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协同育人机制既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抓手,也是落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下称二院)实践案例,从机制构建、模式创新、实践培养等维度,探讨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一、强化党建引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体系
(一)完善党委领导下的责任分工机制
公立医院应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的协同育人架构。二院通过党委主导的“大思政工作理念”,明确党委在战略规划、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的统筹地位,将思政工作纳入医院章程,形成“党委—支部—科室”三级联动体系,并通过“支部建在科室”模式,将党建触角延伸至临床一线,强化党员在业务中的示范作用。
(二)优化跨部门协同机制
打破党建、思政与业务的隔阂是关键。二院建立“党政办+组织人事+医务+科教”联合工作机制,将思政教育融入医疗质量评估、科研伦理审查等环节,实现业务考核与思想引领的双向联动。并通过“党建带群建”模式,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在职工思想动态跟踪中的作用。
(三)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制度创新是协同育人的基础。二院将协同育人模式制度化,即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文化、人才、创新、服务为驱动,通过修订《职工代表大会章程》等文件,确保民主管理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将思政表现纳入绩效考核,提高“医风医德”评价分占比,强化医务人员的思想自觉,同时将患者满意度、医疗纠纷发生率等要素纳入支部考核,形成多维评价激励体系。
二、创新“思政+”融合模式,增强教育实效性
(一)思政教育与医疗实践的深度耦合
二院将思政元素融入诊疗全流程,在康复科开展“党务查房+人文查房”,在查房过程中通过实际案例讨论,来引导医务人员理解患者心理需求,培育医者仁心;同时结合医院本身的精神专科特色,引导、推动心理咨询师入驻病区;在急诊科设立“党员先锋岗”,将急救技能培训与职业精神教育结合,形成党员带头的“技术+责任”双提升机制。
(二)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载体
新媒体技术为思政教育注入活力。二院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推出“寻找最美患者(家属)”系列活动、“益心向党 医心为民”系列宣传片等;结合微信视频号主题直播以及院内典型人物视频访谈,增强教育的感染力;通过医德先进事迹日常群分享活动,以身边真实事件传递职业信仰。
(三)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思政转化
挖掘医院历史基因是激发内生动力的有效途径。2024年是二院建院40周年,通过建设“益心”文化中心,完成旧物旧照片收集、整理1万余件,编制建院40周年纪念画册,通过“我和二院的故事”等系列活动将二院40年的奋斗精神与医院的医学人文相结合,实现思政教育的历史化表达。
(四)构建校院协同的思政育人生态
推动医学教育与思政教育一体化,二院与丽水学院共同为实习生遴选党员专家,以担任学生的职业导师。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实现“临床带教+思想引领”双职责,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与效用性。
三、深化实践育人,构建全周期成长体系
(一)专业化思政队伍建设
选拔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二院在思政队伍建设方面的核心目标,通过实施“双带头人”培育计划,科室主任同时担任党支部书记,将党建工作与科室业务紧密结合,从业务开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精准把握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定期邀请党校等专家开展理论培训,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职业素养与劳动教育结合
二院设立“志愿服务积分制”,将社区义诊、健康宣教纳入职称评审指标。医务人员参与社区义诊活动,依据义诊时长、服务患者数量等多维度因素进行积分累计;在健康宣教工作方面,则以举办讲座的场次、参与讲座的受众规模等因素作为积分累计。通过这些举措引导医务人员在服务中深化职业认同,培养扎根基层的责任意识。
(三)分层分类培养机制
针对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方案,对青年医生重点强化科研伦理教育,将GCP培训与科研诚信教育结合;对护理人员则侧重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开展“叙事护理”活动,同时将“微笑礼”“眼神礼”等职业礼仪纳入考核,提升服务温度;针对管理岗位人员,开设“医疗纠纷调解沙盘推演”等实战课程,强化复合型能力。
(四)构建“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网络
延伸思政教育链条。通过开设“家长健康课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开展健康体检、慢性病管理、健康生活方式宣传等活动,将家庭健康管理知识普及,将医德教育渗透至社会单元。
四、结论
公立医院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协同育人,本质是通过机制重构与价值重塑,将“救死扶伤”的职业使命升华为“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自觉。未来需在三个方面深化探索:一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思政教育的个性化推送;二是完善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网络;三是推动“医学人文”与“红色文化”的理论互鉴。唯有如此,才能构建起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域覆盖的“大思政”格局,为健康中国战略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医疗人才。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
一、强化党建引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体系
(一)完善党委领导下的责任分工机制
公立医院应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的协同育人架构。二院通过党委主导的“大思政工作理念”,明确党委在战略规划、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的统筹地位,将思政工作纳入医院章程,形成“党委—支部—科室”三级联动体系,并通过“支部建在科室”模式,将党建触角延伸至临床一线,强化党员在业务中的示范作用。
(二)优化跨部门协同机制
打破党建、思政与业务的隔阂是关键。二院建立“党政办+组织人事+医务+科教”联合工作机制,将思政教育融入医疗质量评估、科研伦理审查等环节,实现业务考核与思想引领的双向联动。并通过“党建带群建”模式,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在职工思想动态跟踪中的作用。
(三)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制度创新是协同育人的基础。二院将协同育人模式制度化,即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文化、人才、创新、服务为驱动,通过修订《职工代表大会章程》等文件,确保民主管理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将思政表现纳入绩效考核,提高“医风医德”评价分占比,强化医务人员的思想自觉,同时将患者满意度、医疗纠纷发生率等要素纳入支部考核,形成多维评价激励体系。
二、创新“思政+”融合模式,增强教育实效性
(一)思政教育与医疗实践的深度耦合
二院将思政元素融入诊疗全流程,在康复科开展“党务查房+人文查房”,在查房过程中通过实际案例讨论,来引导医务人员理解患者心理需求,培育医者仁心;同时结合医院本身的精神专科特色,引导、推动心理咨询师入驻病区;在急诊科设立“党员先锋岗”,将急救技能培训与职业精神教育结合,形成党员带头的“技术+责任”双提升机制。
(二)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载体
新媒体技术为思政教育注入活力。二院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推出“寻找最美患者(家属)”系列活动、“益心向党 医心为民”系列宣传片等;结合微信视频号主题直播以及院内典型人物视频访谈,增强教育的感染力;通过医德先进事迹日常群分享活动,以身边真实事件传递职业信仰。
(三)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思政转化
挖掘医院历史基因是激发内生动力的有效途径。2024年是二院建院40周年,通过建设“益心”文化中心,完成旧物旧照片收集、整理1万余件,编制建院40周年纪念画册,通过“我和二院的故事”等系列活动将二院40年的奋斗精神与医院的医学人文相结合,实现思政教育的历史化表达。
(四)构建校院协同的思政育人生态
推动医学教育与思政教育一体化,二院与丽水学院共同为实习生遴选党员专家,以担任学生的职业导师。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实现“临床带教+思想引领”双职责,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与效用性。
三、深化实践育人,构建全周期成长体系
(一)专业化思政队伍建设
选拔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二院在思政队伍建设方面的核心目标,通过实施“双带头人”培育计划,科室主任同时担任党支部书记,将党建工作与科室业务紧密结合,从业务开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精准把握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定期邀请党校等专家开展理论培训,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职业素养与劳动教育结合
二院设立“志愿服务积分制”,将社区义诊、健康宣教纳入职称评审指标。医务人员参与社区义诊活动,依据义诊时长、服务患者数量等多维度因素进行积分累计;在健康宣教工作方面,则以举办讲座的场次、参与讲座的受众规模等因素作为积分累计。通过这些举措引导医务人员在服务中深化职业认同,培养扎根基层的责任意识。
(三)分层分类培养机制
针对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方案,对青年医生重点强化科研伦理教育,将GCP培训与科研诚信教育结合;对护理人员则侧重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开展“叙事护理”活动,同时将“微笑礼”“眼神礼”等职业礼仪纳入考核,提升服务温度;针对管理岗位人员,开设“医疗纠纷调解沙盘推演”等实战课程,强化复合型能力。
(四)构建“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网络
延伸思政教育链条。通过开设“家长健康课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开展健康体检、慢性病管理、健康生活方式宣传等活动,将家庭健康管理知识普及,将医德教育渗透至社会单元。
四、结论
公立医院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协同育人,本质是通过机制重构与价值重塑,将“救死扶伤”的职业使命升华为“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自觉。未来需在三个方面深化探索:一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思政教育的个性化推送;二是完善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网络;三是推动“医学人文”与“红色文化”的理论互鉴。唯有如此,才能构建起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域覆盖的“大思政”格局,为健康中国战略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医疗人才。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