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冰雪是吉林省宝贵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发展资源,吉林省将冰雪经济作为老工业基地产业振兴的突破口。冰雪产业作为吉林省新兴经济支柱产业,目前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吉林省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建设现状及问题研判
(一)吉林省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状
吉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吉林省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该规划提出发展以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四大产业为主,冰雪科技等产业协同发展的“4+X”发展模式,为吉林省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虽然吉林省已经制定了冰雪旅游服务的相关规范,但与发达省份比较,可以看出,吉林省冰雪产业相关地方标准呈现出数量少、行业单一的明显问题,同时,已颁布标准中部分标准内容较为陈旧,需要进一步修订。
(二)吉林省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1. 冰雪相关产业体系不完善
冰雪旅游产业除了少数大型滑雪度假区之外,缺少资金支持,融资难度较大。我省冰雪产业中小企业无法在竞争者中站稳脚跟,龙头企业又十分有限。
2.冰雪旅游产业标准滞后
吉林省亟须对冰雪产业及冰雪体育运动类产业制定较多标准。无法系统地明确所需标准,标准的制定时限增加,加大了标准制定的周期。
3.冰雪相关的专业人才供需不平衡
受季节和地域的影响,省内的冰雪从业者缺乏工作的持续性,冰雪专业人才的输送渠道缺乏稳定性。人才的生成机制没有建立,人才的吸引和留住侧重点又没有向这些领域倾斜。
4.冰雪相关的基础设施不到位
吉林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仍存在着制约因素,最突出的是交通网络发展较慢,交通不畅。冰雪旅游景区多位于山区,开发难度大、工期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游客的出行效率和重游率。
5.缺乏长久的产业规划
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近些年来经济疲软。我省冰雪产业发展严重“偏科”,主要原因便是缺乏整体规划,长春、吉林、延边三地资源配置多、冰雪产业知名度高。
6.缺少冰雪与生态环境的联合
吉林的冰雪产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范围不明确和冰雪环境相关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度下降。监督机构的内生动力与外在机制不适配,难以保证冰雪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吉林省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冰雪产业体系
加快推动冰雪体育产业的基础设备建设与优化,提升市场的服务化水平,优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建立一个高效的横向协调机制,核心是将各个领域的专家和从业者聚集起来,共同参与到冰雪产业的成长过程中。
图 1 冰雪产业规划图
(二)推动冰雪产业标准化
吉林省制定的五项冰雪产业标准主要围绕冰雪场地建设以及冰雪旅游服务制定,对于冰雪运动器具的规范有所缺失。“产学研创一体化”是推动冰雪产业标准化的关键策略之一。与企业的紧密协作能够将实际问题融入研究范围,完善冰雪产业的标准体系。
(三)强化人才培养体系
为解决冰雪产业专业人才严重短缺问题,应建立一个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体系可以涵盖多个方面,高校应开设相关课程,专门培养从事冰雪相关工作的人才。
(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冰雪产业的基础设施在滑雪场、滑冰场等方面着重体现出其重要性。采取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冰雪场馆建设运营,支持学校冰雪运动场馆建设并根据相关规定向社会开放。
(五)完善冰雪产业规划
吉林省省内各大城市根据各自特点,在冰雪产业布局上做足了文章,也尝到了甜头,这得益于吉林省构建起的冰雪产业框架。从“吃住行游购娱”中充分发掘,促进产业链全要素的协同发展。
(六)强化生态环境的有机联合
健全有偿使用机制,将生态环境损害等纳入冰雪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冰雪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较少,要推进冰雪资源保护立法。建立山地冰雪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环境影响评价、行政问责等制度。
三、结论
吉林省冰雪产业位居国内前列,聚焦冰雪运动、旅游、文化、装备及现代服务业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推动区域协同治理与规划优化。吉林省作为冰雪产业核心区,正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与产业布局,强化冰雪旅游品牌效应,促进“冷资源”向“热经济”转化。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强跨区域协作,为全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一、吉林省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建设现状及问题研判
(一)吉林省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状
吉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吉林省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该规划提出发展以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四大产业为主,冰雪科技等产业协同发展的“4+X”发展模式,为吉林省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虽然吉林省已经制定了冰雪旅游服务的相关规范,但与发达省份比较,可以看出,吉林省冰雪产业相关地方标准呈现出数量少、行业单一的明显问题,同时,已颁布标准中部分标准内容较为陈旧,需要进一步修订。
(二)吉林省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1. 冰雪相关产业体系不完善
冰雪旅游产业除了少数大型滑雪度假区之外,缺少资金支持,融资难度较大。我省冰雪产业中小企业无法在竞争者中站稳脚跟,龙头企业又十分有限。
2.冰雪旅游产业标准滞后
吉林省亟须对冰雪产业及冰雪体育运动类产业制定较多标准。无法系统地明确所需标准,标准的制定时限增加,加大了标准制定的周期。
3.冰雪相关的专业人才供需不平衡
受季节和地域的影响,省内的冰雪从业者缺乏工作的持续性,冰雪专业人才的输送渠道缺乏稳定性。人才的生成机制没有建立,人才的吸引和留住侧重点又没有向这些领域倾斜。
4.冰雪相关的基础设施不到位
吉林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仍存在着制约因素,最突出的是交通网络发展较慢,交通不畅。冰雪旅游景区多位于山区,开发难度大、工期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游客的出行效率和重游率。
5.缺乏长久的产业规划
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近些年来经济疲软。我省冰雪产业发展严重“偏科”,主要原因便是缺乏整体规划,长春、吉林、延边三地资源配置多、冰雪产业知名度高。
6.缺少冰雪与生态环境的联合
吉林的冰雪产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范围不明确和冰雪环境相关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度下降。监督机构的内生动力与外在机制不适配,难以保证冰雪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吉林省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冰雪产业体系
加快推动冰雪体育产业的基础设备建设与优化,提升市场的服务化水平,优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建立一个高效的横向协调机制,核心是将各个领域的专家和从业者聚集起来,共同参与到冰雪产业的成长过程中。
图 1 冰雪产业规划图
(二)推动冰雪产业标准化
吉林省制定的五项冰雪产业标准主要围绕冰雪场地建设以及冰雪旅游服务制定,对于冰雪运动器具的规范有所缺失。“产学研创一体化”是推动冰雪产业标准化的关键策略之一。与企业的紧密协作能够将实际问题融入研究范围,完善冰雪产业的标准体系。
(三)强化人才培养体系
为解决冰雪产业专业人才严重短缺问题,应建立一个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体系可以涵盖多个方面,高校应开设相关课程,专门培养从事冰雪相关工作的人才。
(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冰雪产业的基础设施在滑雪场、滑冰场等方面着重体现出其重要性。采取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冰雪场馆建设运营,支持学校冰雪运动场馆建设并根据相关规定向社会开放。
(五)完善冰雪产业规划
吉林省省内各大城市根据各自特点,在冰雪产业布局上做足了文章,也尝到了甜头,这得益于吉林省构建起的冰雪产业框架。从“吃住行游购娱”中充分发掘,促进产业链全要素的协同发展。
(六)强化生态环境的有机联合
健全有偿使用机制,将生态环境损害等纳入冰雪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冰雪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较少,要推进冰雪资源保护立法。建立山地冰雪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环境影响评价、行政问责等制度。
三、结论
吉林省冰雪产业位居国内前列,聚焦冰雪运动、旅游、文化、装备及现代服务业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推动区域协同治理与规划优化。吉林省作为冰雪产业核心区,正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与产业布局,强化冰雪旅游品牌效应,促进“冷资源”向“热经济”转化。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强跨区域协作,为全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