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前哨证券

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2025-04-11 作者: 刘艳 来源: 经济导报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举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思政课一体化纳入其中,明确提出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应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坚持系统观念,创新工作实践,充分彰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育人实效。
  锚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引领一体化发展方向。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这决定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必须锚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在彰显整体协同性的同时体现发展阶段性。所谓“整体性协同性”,是指始终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四个服务”的导向,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目标贯彻于大中小学各学段,充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谓“发展阶段性”,是指依据青少年学生不同发展阶段身心发展规律与教学规律,科学规划各学段育人目标,形成螺旋上升的进阶路径。具而言之,小学阶段重在培养道德情感认同,初中阶段重在夯实思想认知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强化使命担当。通过这种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目标体系设计,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统筹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教学内容,完善一体化内容体系。科学设计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教学内容,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前提。“纵向衔接”强调各学段教学内容应梯度推进、环环相扣,突破学段壁垒。具而言之,小学阶段立足日常生活实践,注重启蒙性学习,激发学生对高尚品德的向往;初中阶段侧重体验性学习,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展基础常识教育,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知识框架;高中阶段重在理论性学习,强化系统化、规范化知识传授,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大学阶段聚焦探究性学习,在深入讲解道理、学理、哲理的基础上,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由此形成从小学到大学“启蒙—常识—理论—探究”的完整链条式内容体系,确保各学段教学内容逐级深化。“横向贯通”则强调打通同一学段内课程内容的标准,确保教学内容在理论逻辑上一以贯之。
  采用因材施教、因“段”制宜的教学方法,提升一体化教学质量。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灵活运用针对性教学策略,实施“精准滴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方式主要是感性认知和直观理解,可通过设计趣味游戏、讲述生动故事及播放动画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接受真善美的熏陶与启迪。初中阶段,学生求知欲旺盛,应探索情景模拟、场馆教学、班团活动及志愿服务等形式,激发情感体验。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从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发展,应注重引入诗词典故、典型案例与时事热点,强化政治认知、政治情感与政治信念的培养与提升。大学阶段,学生认知能力趋于成熟,应利用专题式、案例式、探究式和调研式教学方法,结合经典研读、论坛研讨与文化探源等形式,强化思维训练与问题意识,确保教学既具深度又富广度,既立足理论又贴近实践。
  打造协同创新、内外联动的师资队伍,凝聚一体化育人合力。多措并举打造协同高效的师资团队,提升教师队伍“引领力”,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一是搭建一体化师资共享平台。探索组建“一体化协同创新中心”与“一体化建设共同体”,为跨学段集体攻关教学难点和共享优质资源提供坚实保障。二是健全一体化师资共享机制。重点完善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同题(主题)异构、资源共享及合作共建等机制,推动资源流通常态化与协作制度化。三是强化师资培训与交流。建立“区域协同+学段融合+分层递进”的培训体系,通过结构化研讨、教学展示、专题讲座及“同上一堂大思政课”等形式,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最终,培育一批示范学校与课堂,推出一批具有引领力和感染力的思政“金课”,助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整合多元优质、特色鲜明的育人资源,优化一体化育人生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遵循系统开发原则,充分挖掘多形态、高质量的育人资源,实现资源无界共享。一是拓展广泛覆盖的社会资源。立足区域特色,深入挖掘文博场馆、革命纪念地及社区企业等社会资源中的育人价值。围绕特定教学主题,结合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准定位情理共鸣点和信仰熔铸点,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二是利用精准高效的数字化资源。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打造集教学资源、教育创新、学术前沿及比赛活动于一体的数字思政综合服务平台,提升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推动思政课内容的可视化与图谱化呈现。三是深耕丰厚优质的文化资源。结合各学段的教学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深厚根基,以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价值引领,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系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维一体’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探究”(项目批准号:M202110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