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中药资源数据库建设,促进数据共享。”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国本土,受中国文化滋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是中国学派的医学研究成果,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性科学与技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医药典籍体现着中华文明的魅力。《黄帝内经》系中国现存最早的体系化传统医学理论著作。立足上述政策背景,探索《黄帝内经》的文化内涵与实践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内涵
《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受中华传统文化滋养,融合了多类知识。《易经·系辞》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由之衍生出中医诊疗的方法,例如:把“阴阳反作”看作疾病产生的原因,把“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作为疾病治疗的原则。《道德经》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被中国传统医学继承、发扬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黄帝内经》不仅储藏了疾病诊疗的理论与方法,还承载了“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从医道德规范。疾病诊疗的理论与方法,可以提高医生的中医素养与从业水平,提升大众的健康素养与健康水平。《黄帝内经》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囿于学识,本研究仅选取天人合一、阴阳平衡、治未病,来管窥《黄帝内经》的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体现着人类对与大自然关系的认识。人类是大自然系统的重要一环。立足温带,一年有着四季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类把总结的大自然规律,运用到日常生活,顺天而动。例如:中医理论认为春季与肝脏属木,春季要注重保养肝脏。
阴阳平衡体现着人类对和谐的追求。大自然有着四季变化。春秋阴阳大体平衡,气候宜人。夏天阳盛阴,天气炎热;冬天阴盛阳,天气寒冷。阴阳平衡成为人类追求的理想状态。例如:“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提示我们要用浸浴等方式,让身体出汗,驱除体表的寒气,实现阴阳的平衡。
治未病体现着人类对阴阳失衡的调节。《灵枢·逆顺》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该理念主张强化疾病发病前、发病初的早期干预,防止阴阳进一步失衡,导致疾病发作甚至恶化。这成为中医药康养的重要原则。
整体而言,天人合一是内在原则,阴阳平衡、治未病是具体表现。阴阳平衡是把天人合一的正效应发挥到极致,治未病是把天人合一的负效应降到最低;阴阳平衡是治未病的起点和目的,治未病是阴阳平衡的方式与策略。
二、实践路径
揭示《黄帝内经》的文化内涵旨在说明《黄帝内经》储存着什么文化。探索实践路径则旨在研究怎么释放《黄帝内经》的文化价值。前者关注《黄帝内经》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后者关注《黄帝内经》的文化内涵怎么用。
首先,基于语言科学,建设《黄帝内经》数据库。《黄帝内经》属于医古文。它蕴藏着医学专业知识,以古代汉语为表达方式。普通民众不大掌握医学知识,古代汉语水平一般。这就导致《黄帝内经》储藏的中医药文化难以被理解。故此应立足语料库语言学,对《黄帝内经》文本进行分词与标注,建设《黄帝内经》数据,促进中医药的数据化。此处的标注包括:词性标注以及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知识关键词标注。词性标注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医理论、翻译理论等为基础,综合考虑了语理、医理与译理,解决了语言上说得通、专业上说得对、翻译上容易做三大问题。《黄帝内经》讲解经络问题时,用到了身体部位名词,如“大指”“次指”“小指”等。基于古汉语单字成词的原则,“大指”似应切分为“大/adj(形容词)”“指/n(名词)”。但基于所指与外译的考虑,将其切分为一个词更为恰当:“大指/n”对应“手的第一个指头”,大指——thumb(英语)——le pouce(法语)。
其次,基于知识挖掘,构建中医药文化图谱。以中医药术语为核心,基于语义网络关系,构建中医药文化图谱。利用该图谱,创新中医药文化的整理、表达方式,让它与时俱进。用现代人容易读懂、听懂的方式,来表达中医药文化,加速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最后,基于多元场景,探索文化图谱的应用。
第一、调研需求,强化资源供给。以县域为单位,基于病历的数据化,分析本地居民的主要健康风险。聚焦具体疾病,基于文化图谱,裁剪出对症的中医药文化。利用新媒体艺术,创新相应中医药文化的表达方式,强化专业审核,保障内容的专业性与科学性,制作、推送短视频,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满足人们碎片化学习需求。
第二、依托学校,开展健康教育。依托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活动,例如:中医文化进校园、中医药文化主题夏令营、中医体验课、中医选修课等。强化中医药文化教育,从学生抓起。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魅力,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医学树立情感认同;热爱中医,主动了解、学习常用的中医药知识,从而产生行为认同;自觉按照中医药知识去调节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同时,可编写简版《黄帝内经》,提升医学人才培养效率,加强健康人才资源建设。
第三、训练模型,释放乘数效应。立足《黄帝内经》数据与中医药文化图谱,融合病历数据,依托语义网络关系、理论与实践对照关系等,训练中医药智能模型,促进中医药的智能化,为中医学习者、工作者、爱好者提供智能助手。用户凭借提示词,可以获取能满足个人需求的医学知识与康养方法,提升自身健康素养。未来还应利用该模型,赋能健康用品制造、保健饮品、理疗等相关产业发展,培育高精尖健康智能产业集群,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释放中医药数据的乘数效应。
第四、开展康养,建设健康中国。立足中医治未病理念,强化康养,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运动建议等角度,创新数字健康管理服务运营模式,培育数字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弥合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科学研究、实践应用等之间的裂痕,促进中医药的产业化。
第五、加强外译,助力对外传播。采集国外官方媒体对于中医药的新闻报道,建设动态流通语料库,开展世界中医药舆情监测,了解世界各国对于中医药的评价与态度。可优先选择儒家文化圈国家、对中医药态度友好的国家作为外译对象国。与相应的母语人合作,用母语社团成员惯用的表达方式,将《黄帝内经》翻译成外语,助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与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
综合来看,以《黄帝内经》文本分词与标注为起点,构建中医药数据;并基于语义网络关系,开展知识挖掘,构建中医药文化图谱。基于中医药文化图谱,一方面创新中医药文化的话语表达体系,依托学校教育,立足现实需求,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的对内科普与对外传播,提升居民健康文化素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促进中医药的数据化、现代化、国际化;另一方面开发中医智能模型,为中医从业者、爱好者提供智能助手,赋能中医药产业与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智能健康产业集群,充分释放中医药数据的乘数效应,促进中医药的智能化、产业化、集群化,助力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梁京涛系河北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系讲师;赵烨系灵寿县北洼乡中心学校二级教师;梁东华系平山县平山镇南贾壁村完全小学二级教师。本文系2025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文化视域下《黄帝内经》数据建设与应用研究”(ON202549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文化内涵
《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受中华传统文化滋养,融合了多类知识。《易经·系辞》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由之衍生出中医诊疗的方法,例如:把“阴阳反作”看作疾病产生的原因,把“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作为疾病治疗的原则。《道德经》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被中国传统医学继承、发扬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黄帝内经》不仅储藏了疾病诊疗的理论与方法,还承载了“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从医道德规范。疾病诊疗的理论与方法,可以提高医生的中医素养与从业水平,提升大众的健康素养与健康水平。《黄帝内经》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囿于学识,本研究仅选取天人合一、阴阳平衡、治未病,来管窥《黄帝内经》的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体现着人类对与大自然关系的认识。人类是大自然系统的重要一环。立足温带,一年有着四季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类把总结的大自然规律,运用到日常生活,顺天而动。例如:中医理论认为春季与肝脏属木,春季要注重保养肝脏。
阴阳平衡体现着人类对和谐的追求。大自然有着四季变化。春秋阴阳大体平衡,气候宜人。夏天阳盛阴,天气炎热;冬天阴盛阳,天气寒冷。阴阳平衡成为人类追求的理想状态。例如:“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提示我们要用浸浴等方式,让身体出汗,驱除体表的寒气,实现阴阳的平衡。
治未病体现着人类对阴阳失衡的调节。《灵枢·逆顺》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该理念主张强化疾病发病前、发病初的早期干预,防止阴阳进一步失衡,导致疾病发作甚至恶化。这成为中医药康养的重要原则。
整体而言,天人合一是内在原则,阴阳平衡、治未病是具体表现。阴阳平衡是把天人合一的正效应发挥到极致,治未病是把天人合一的负效应降到最低;阴阳平衡是治未病的起点和目的,治未病是阴阳平衡的方式与策略。
二、实践路径
揭示《黄帝内经》的文化内涵旨在说明《黄帝内经》储存着什么文化。探索实践路径则旨在研究怎么释放《黄帝内经》的文化价值。前者关注《黄帝内经》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后者关注《黄帝内经》的文化内涵怎么用。
首先,基于语言科学,建设《黄帝内经》数据库。《黄帝内经》属于医古文。它蕴藏着医学专业知识,以古代汉语为表达方式。普通民众不大掌握医学知识,古代汉语水平一般。这就导致《黄帝内经》储藏的中医药文化难以被理解。故此应立足语料库语言学,对《黄帝内经》文本进行分词与标注,建设《黄帝内经》数据,促进中医药的数据化。此处的标注包括:词性标注以及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知识关键词标注。词性标注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医理论、翻译理论等为基础,综合考虑了语理、医理与译理,解决了语言上说得通、专业上说得对、翻译上容易做三大问题。《黄帝内经》讲解经络问题时,用到了身体部位名词,如“大指”“次指”“小指”等。基于古汉语单字成词的原则,“大指”似应切分为“大/adj(形容词)”“指/n(名词)”。但基于所指与外译的考虑,将其切分为一个词更为恰当:“大指/n”对应“手的第一个指头”,大指——thumb(英语)——le pouce(法语)。
其次,基于知识挖掘,构建中医药文化图谱。以中医药术语为核心,基于语义网络关系,构建中医药文化图谱。利用该图谱,创新中医药文化的整理、表达方式,让它与时俱进。用现代人容易读懂、听懂的方式,来表达中医药文化,加速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最后,基于多元场景,探索文化图谱的应用。
第一、调研需求,强化资源供给。以县域为单位,基于病历的数据化,分析本地居民的主要健康风险。聚焦具体疾病,基于文化图谱,裁剪出对症的中医药文化。利用新媒体艺术,创新相应中医药文化的表达方式,强化专业审核,保障内容的专业性与科学性,制作、推送短视频,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满足人们碎片化学习需求。
第二、依托学校,开展健康教育。依托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活动,例如:中医文化进校园、中医药文化主题夏令营、中医体验课、中医选修课等。强化中医药文化教育,从学生抓起。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魅力,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医学树立情感认同;热爱中医,主动了解、学习常用的中医药知识,从而产生行为认同;自觉按照中医药知识去调节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同时,可编写简版《黄帝内经》,提升医学人才培养效率,加强健康人才资源建设。
第三、训练模型,释放乘数效应。立足《黄帝内经》数据与中医药文化图谱,融合病历数据,依托语义网络关系、理论与实践对照关系等,训练中医药智能模型,促进中医药的智能化,为中医学习者、工作者、爱好者提供智能助手。用户凭借提示词,可以获取能满足个人需求的医学知识与康养方法,提升自身健康素养。未来还应利用该模型,赋能健康用品制造、保健饮品、理疗等相关产业发展,培育高精尖健康智能产业集群,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释放中医药数据的乘数效应。
第四、开展康养,建设健康中国。立足中医治未病理念,强化康养,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运动建议等角度,创新数字健康管理服务运营模式,培育数字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弥合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科学研究、实践应用等之间的裂痕,促进中医药的产业化。
第五、加强外译,助力对外传播。采集国外官方媒体对于中医药的新闻报道,建设动态流通语料库,开展世界中医药舆情监测,了解世界各国对于中医药的评价与态度。可优先选择儒家文化圈国家、对中医药态度友好的国家作为外译对象国。与相应的母语人合作,用母语社团成员惯用的表达方式,将《黄帝内经》翻译成外语,助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与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
综合来看,以《黄帝内经》文本分词与标注为起点,构建中医药数据;并基于语义网络关系,开展知识挖掘,构建中医药文化图谱。基于中医药文化图谱,一方面创新中医药文化的话语表达体系,依托学校教育,立足现实需求,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的对内科普与对外传播,提升居民健康文化素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促进中医药的数据化、现代化、国际化;另一方面开发中医智能模型,为中医从业者、爱好者提供智能助手,赋能中医药产业与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智能健康产业集群,充分释放中医药数据的乘数效应,促进中医药的智能化、产业化、集群化,助力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梁京涛系河北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系讲师;赵烨系灵寿县北洼乡中心学校二级教师;梁东华系平山县平山镇南贾壁村完全小学二级教师。本文系2025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文化视域下《黄帝内经》数据建设与应用研究”(ON202549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