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初中物理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余洪

2025-04-02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摘要:初中物理课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物理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探讨了通过优化教学环境、加强实验探究、促进跨学科融合、培养信息素养以及激发自主学习能力等策略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还能培养其综合能力,为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核心素养;科学探究;问题解决;跨学科融合;信息素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物理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优化教学环境,营造探究氛围
  物理教学应注重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解决方案。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推理过程中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此外,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其在团队讨论和协作中提升综合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最节能的家用电器模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实验室的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例如创建一个“浮力实验角”,让学生通过不同密度的液体进行浮力实验,进一步培养探究能力。
  二、加强实验探究,提高实践能力
  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动手实验,学生可以直观理解物理原理,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实验活动,如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电路连接方式对电流的影响等,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高度的物体下落,记录数据并分析重力加速度的变化,以培养他们的实验分析能力。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如设计简单机械结构或改进实验装置,让学生在创新实践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促进跨学科融合,拓宽思维视野
  物理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广泛的联系,如数学中的计算方法、化学中的能量转化、生物中的生理现象等。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物理问题,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能量守恒定律时,可结合生物和化学中的相关知识,如探讨“动物如何利用能量维持体温”,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此外,物理课程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如利用编程模拟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时,让学生利用Python编写简单的模拟程序,观察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从而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四、培养信息素养,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多样化。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物理相关的科学研究,学会甄别和筛选有效信息,并合理运用数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例如,在研究气压变化时,可以让学生查阅气象数据,结合实验进行分析,如“探究气压变化对天气预报的影响”,提高其数据处理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物理问题,通过阅读科学论文、观看科普视频等方式拓展知识储备。
  五、激发自主学习能力,增强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提前提供学习资料,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并在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例如,在学习“杠杆原理”时,可让学生查找生活中的杠杆应用,如“如何利用杠杆减少日常劳动强度”,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此外,项目式学习(PBL)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学生可以围绕一个现实问题,如“如何设计节能电路”展开研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智能家居物理应用”研究,让他们设计基于传感器的节能方案,从而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六、结语
  初中物理课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优化教学环境、加强实验探究、促进跨学科融合、培养信息素养以及激发自主学习能力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未来教学应进一步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王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物理教育,2020,39(6):45-47. 
  刘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31(4):112-115. 
  袁鑫.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J].物理教学研究,2022,40(3):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