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党员日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三重探析

刘金莹吴宇婷

2025-03-31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党员日记作为党内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党的百年历程中涌现的典型日记案例,印证了这种教育形式在思想引导与组织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自我教育功能:党性修养的内化机制
  党员日记作为党性修养的内化载体,通过持续性的自我对话机制,构建起思想认知与行为实践的双向转化通道。这种教育形式区别于传统说教模式,强调党员在主动记录、反思、修正的循环中实现思想自觉,其核心在于激发主体意识,使党的理论要求转化为个体的价值追求。
  日常记录行为本身构成思想淬炼的起点。当党员将工作实践与理论学习中的困惑、感悟诉诸笔端时,实际上开启了自我审视的认知过程。如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干部刘荣在日记中系统记录心得与反思,通过文字梳理逐步提升政治觉悟。这种持续性的记录迫使书写者直面思想矛盾,在解构与重构中完成认知升级。
  自我教育功能的实现还依赖实践反馈机制。日记中记录的思想困惑往往成为后续行动的参照系,而实践结果又反哺认知更新。党组织通过批阅指导强化了自我教育效果。当支部委员在日记批注中引导思考方向时,个体的碎片化感悟便与组织要求形成共振。这种外部干预并非替代自我反思,而是通过设置思考框架,帮助党员建立系统的认知图谱。数字化时代,部分基层党组织将线下记录与线上分析结合,通过关键词提取等技术手段,更精准地识别思想动态,使传统教育方式焕发新活力。
  二、组织教育功能:党内政治生活的实践载体
  党员日记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实践载体,通过制度化运作构建起组织教育的基础平台。这种教育形式将个体思想成长与组织建设需求有机结合,使日常记录行为升华为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党组织掌握思想动态、优化教育策略提供了有效途径。
  在组织生活规范化建设中,党员日记发挥着桥梁作用。雷锋在1960年3月10日的日记中提到,“在今天的电影里,我看到了英勇的革命战士黄继光,他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这种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而牺牲了自己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永远学习的。”党组织通过组织党员观看革命题材影片,让党员深刻领悟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精神,这种双向互动机制使组织生活突破时空限制,形成持续性的教育反馈循环。
  党员日记还创新了组织监督形式。传统监督多依赖阶段性考核,而持续性的记录使思想动态变化轨迹可视化。当党员将工作中的困惑、失误如实记载时,实际上构建起自我监督与组织监督的双重防线。比如,1989年6月23日,“红八连”第23任党支部书记高继忠在组织生活会后记录下了连队党员给他提出的32条批评意见。此外,“红八连”党支部为每名党员发放一本《党员日记》,主要用于党员骨干记录在完成大项任务、参加重要活动、接受政治教育过程中,个人思想变化和心得感悟。
  三、价值传播功能:主流意识形态的具象表达
  党员日记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载体,通过日常化、生活化的记录方式,将抽象的政治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价值符号。这种具象化传播机制,使党的理论主张与党员个体经验产生深度联结,形成意识形态传播的“毛细血管”网络,有效增强价值引导的渗透力。
  在传播形态上,党员日记构建起政治话语的转译系统。如白求恩初到延安时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穷。但大家身上都充满了朝气。突然听到有战士说“报告长官”,白求恩闻声望去,这位长官的穿着和普通战士根本没有区别。白求恩在日记中记录道:“在中国,我觉得延安这个城市是中国最先进的城市。和武汉的景象完全不同,那里充斥着官僚主义,令人失望。延安不愧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根据地,这里的人们十分有朝气,街上都是一片蓬勃的景象,我忽然看见了一个新中国。”
  价值传播功能的实现依赖双重机制:情感共鸣与符号转化。《烽火晋察冀(刘荣抗战日记选)》所选刘荣抗战日记,真实记录了我晋察冀军民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程,记录了我党群众路线工作、游击战争的真实过程,令读者对那段革命历史有更为真切、直观的感性认识。党员日记通过情感共鸣与价值引导的双向互动机制,既能深化个体对党的理论认知,又能促进集体政治文化的传承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书写方式与数字化工具的有机融合,为党员教育开辟了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新路径。通过构建标准化写作框架、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实践转化等举措,可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青年项目“黑龙江青年工作的内在逻辑和创新路径研究”(23DIC005);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科普专项)“打造‘龙江微科普’——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短视频助力黑龙江省社科普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进路研究”(SKPJ20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