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融合式教学模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教学方式。融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学生认知割裂问题的加剧。认知割裂表现为知识点碎片化、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科知识之间缺乏整合等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融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认知割裂现状分析
认知割裂(Cognitive Dissonance)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Bransford和David Perkins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最初主要强调学习者在不同学习任务或环境之间难以将已有的知识、技能或经验进行有效转移和应用的现象。随着心理学和教育理论的发展,认知割裂概念逐渐涵盖了不同知识点或知识体系不能有效融合,缺乏整体逻辑,学习者掌握的知识理论形成碎片化、分割化、孤立性和局限性的特征。
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学生面对海量信息时,缺乏有效的筛选和甄别能力,这种信息过载现象使得学生在获取信息时,难以区分信息的重要性和可靠性,短视频的刺激方式也会导致深度认知受到干扰,从而影响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深度加工和内化。同时,互联网信息多以碎片化形式呈现,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学生的认知难以深入和全面,只能形成零散、片面的认知。另外,学校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也不够紧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使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应用之间存在脱节。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影响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获取与知识沉淀的割裂,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割裂,学科之间的知识割裂。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对学生认知割裂的缓解机制分析
早期融合式教学模式(Blended Teaching)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混合式教学改革,且对混合式教学的定义较为狭窄,仅局限于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方式的融合。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2013年后,混合式教学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内涵进一步得到发展,丰富为“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境”。这个阶段,学者们将研究的视角从技术、教师转为学生,强调为学生创设一种能够真实参与且参与度高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下教学与辅导方式的混合。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转变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教师角色转变对学生认知割裂的影响
通过教师访谈、问卷调查、教学日志分析等方式,我们发现教师的角色要发生变化,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研究者和资源整合者,就能够有效缓解学生认知割裂,提升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具体表现在:
1.知识整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式或项目式学习,围绕核心主题串联不同学科知识点,打破学科壁垒。例如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主题下,融合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等知识剖析城市规划、资源利用、人口流动等问题,让学生构建综合知识网络,弥合知识割裂缝隙。教师自身也需具备跨学科知识素养,在日常教学中巧妙渗透学科联系,如语文写作课引入历史故事、科学现象来丰富素材,使学生潜意识感知知识互通性,逐步强化知识整合思维。
2.思维拓展: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假设、论证,从多角度思考求解,培养发散性、批判性思维。如讨论科技发展对社会伦理影响,学生在争议探讨中拓宽思维边界,摆脱单一认知定式。或者组织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绘制等课堂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可视化思维过程,分享不同思路碰撞,激发创新思维火花,助力学生突破认知局限,灵活应对复杂学习任务。
3.学习动力维持:教师通过赏识教育,及时肯定学生点滴进步,关注努力付出而非仅结果,增强学生学习自信与内在动力。如在学生艰难攻克数学难题时,表扬其坚韧钻研精神,让学生更愿主动挑战知识难点,持续连贯学习认知。同时创设丰富多样教学情境,如角色扮演模拟历史场景、虚拟实验室体验科学奥秘,以趣味性唤起学生好奇心,保持学习热情,避免因厌学情绪引发认知发展停滞、断裂。
4.实践衔接:加强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真实生产、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落地应用,真切感受知识实用价值,完善认知闭环。像机械专业学生在工厂实习操作中深化机械原理理解,修补理论与实践脱节认知裂缝。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教学,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日常问题,如用物理浮力知识解释游泳原理,化学去污知识清洁衣物污渍,拉近知识与生活距离,夯实认知基础,缓解认知割裂感。
(二)教师角色转变的形式设计与缓解机制
对于教师的角色转变,使用频率最高的转变形式如下表所示:
该表格也展示了每种角色转变的具体做法以及对学生认知割裂的缓解机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其中项目式学习和协作小组的效果最好。
(三)教师角色转变的潜在困难
融合式教学模式下转变教师角色存在着部分亟须解决的困难,比如教师在整合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时,面临资源质量参差不齐、资源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跨学科教学中,可能存在自身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难以有效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在时间分配上,老师们也很难平衡线上与线下教学时间,AI助力也对老师的多元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评估学生学习效果时,评估体系也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完善融合式教学创新教师角色转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教师培训
教学单位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培训内容应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AI工具的使用、跨学科教学方法、融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等。通过培训,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融合式教学模式,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和工具,有效应对学生认知割裂的问题。
(二)优化教学资源
教学单位应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线上课程资源、学术论文、案例库等,支持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整合知识。同时,需要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促进教师合作
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通过团队合作,教师可以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设计出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此外,教师之间的合作还可以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和分享,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完善评估体系
高校应完善评估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估体系应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例如,可以通过项目报告、实践操作、团队合作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评估体系应为教师提供更全面的反馈,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教通[2022]166号】
采用形式 角色转变 具体做法 缓解机制
问题导入 引导者 案例、预习、提问 教师设计分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到抽象原理的思考,帮助学生整合碎片化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项目式学习 引导者、研究者 案例、跨学科教学团队、展示 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
科研指导 引导者、研究者 导师制、论文研讨 指导学生开展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素养
AI辅助 资源整合者 智能平台、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 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精准识别认知割裂点并提供针对性干预
翻转课堂 引导者 课前作业、讨论 传统的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颠倒,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即时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情景模拟 引导者 情景剧、辩论、角色扮演 教师在模拟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将模拟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决策能力
协作小组 引导者 展示、提问、智能平台 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协调,帮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反思评估 研究者、资源整合者 问卷调查、成绩分析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估,帮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
一、融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认知割裂现状分析
认知割裂(Cognitive Dissonance)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Bransford和David Perkins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最初主要强调学习者在不同学习任务或环境之间难以将已有的知识、技能或经验进行有效转移和应用的现象。随着心理学和教育理论的发展,认知割裂概念逐渐涵盖了不同知识点或知识体系不能有效融合,缺乏整体逻辑,学习者掌握的知识理论形成碎片化、分割化、孤立性和局限性的特征。
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学生面对海量信息时,缺乏有效的筛选和甄别能力,这种信息过载现象使得学生在获取信息时,难以区分信息的重要性和可靠性,短视频的刺激方式也会导致深度认知受到干扰,从而影响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深度加工和内化。同时,互联网信息多以碎片化形式呈现,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学生的认知难以深入和全面,只能形成零散、片面的认知。另外,学校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也不够紧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使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应用之间存在脱节。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影响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获取与知识沉淀的割裂,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割裂,学科之间的知识割裂。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对学生认知割裂的缓解机制分析
早期融合式教学模式(Blended Teaching)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混合式教学改革,且对混合式教学的定义较为狭窄,仅局限于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方式的融合。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2013年后,混合式教学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内涵进一步得到发展,丰富为“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境”。这个阶段,学者们将研究的视角从技术、教师转为学生,强调为学生创设一种能够真实参与且参与度高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下教学与辅导方式的混合。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转变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教师角色转变对学生认知割裂的影响
通过教师访谈、问卷调查、教学日志分析等方式,我们发现教师的角色要发生变化,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研究者和资源整合者,就能够有效缓解学生认知割裂,提升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具体表现在:
1.知识整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式或项目式学习,围绕核心主题串联不同学科知识点,打破学科壁垒。例如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主题下,融合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等知识剖析城市规划、资源利用、人口流动等问题,让学生构建综合知识网络,弥合知识割裂缝隙。教师自身也需具备跨学科知识素养,在日常教学中巧妙渗透学科联系,如语文写作课引入历史故事、科学现象来丰富素材,使学生潜意识感知知识互通性,逐步强化知识整合思维。
2.思维拓展: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假设、论证,从多角度思考求解,培养发散性、批判性思维。如讨论科技发展对社会伦理影响,学生在争议探讨中拓宽思维边界,摆脱单一认知定式。或者组织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绘制等课堂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可视化思维过程,分享不同思路碰撞,激发创新思维火花,助力学生突破认知局限,灵活应对复杂学习任务。
3.学习动力维持:教师通过赏识教育,及时肯定学生点滴进步,关注努力付出而非仅结果,增强学生学习自信与内在动力。如在学生艰难攻克数学难题时,表扬其坚韧钻研精神,让学生更愿主动挑战知识难点,持续连贯学习认知。同时创设丰富多样教学情境,如角色扮演模拟历史场景、虚拟实验室体验科学奥秘,以趣味性唤起学生好奇心,保持学习热情,避免因厌学情绪引发认知发展停滞、断裂。
4.实践衔接:加强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真实生产、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落地应用,真切感受知识实用价值,完善认知闭环。像机械专业学生在工厂实习操作中深化机械原理理解,修补理论与实践脱节认知裂缝。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教学,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日常问题,如用物理浮力知识解释游泳原理,化学去污知识清洁衣物污渍,拉近知识与生活距离,夯实认知基础,缓解认知割裂感。
(二)教师角色转变的形式设计与缓解机制
对于教师的角色转变,使用频率最高的转变形式如下表所示:
该表格也展示了每种角色转变的具体做法以及对学生认知割裂的缓解机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其中项目式学习和协作小组的效果最好。
(三)教师角色转变的潜在困难
融合式教学模式下转变教师角色存在着部分亟须解决的困难,比如教师在整合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时,面临资源质量参差不齐、资源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跨学科教学中,可能存在自身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难以有效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在时间分配上,老师们也很难平衡线上与线下教学时间,AI助力也对老师的多元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评估学生学习效果时,评估体系也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完善融合式教学创新教师角色转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教师培训
教学单位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培训内容应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AI工具的使用、跨学科教学方法、融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等。通过培训,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融合式教学模式,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和工具,有效应对学生认知割裂的问题。
(二)优化教学资源
教学单位应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线上课程资源、学术论文、案例库等,支持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整合知识。同时,需要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促进教师合作
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通过团队合作,教师可以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设计出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此外,教师之间的合作还可以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和分享,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完善评估体系
高校应完善评估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估体系应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例如,可以通过项目报告、实践操作、团队合作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评估体系应为教师提供更全面的反馈,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教通[2022]166号】
采用形式 角色转变 具体做法 缓解机制
问题导入 引导者 案例、预习、提问 教师设计分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到抽象原理的思考,帮助学生整合碎片化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项目式学习 引导者、研究者 案例、跨学科教学团队、展示 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
科研指导 引导者、研究者 导师制、论文研讨 指导学生开展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素养
AI辅助 资源整合者 智能平台、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 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精准识别认知割裂点并提供针对性干预
翻转课堂 引导者 课前作业、讨论 传统的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颠倒,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即时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情景模拟 引导者 情景剧、辩论、角色扮演 教师在模拟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将模拟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决策能力
协作小组 引导者 展示、提问、智能平台 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协调,帮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反思评估 研究者、资源整合者 问卷调查、成绩分析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估,帮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