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2024-09-20 作者: 孙慧娟 来源: 经济导报
  孙慧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对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教育领域的高校思政课堂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思政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渠道和手段,促进了思政课堂的高质量发展。本文聚焦新质生产力对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从技术赋能、内容革新、实践创新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析,探讨了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思政课发展路径,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创新思路,进而促进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变革与提升。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校;思政教学
  引言:新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科技革命风暴席卷而至,催生了新质生产力的勃勃生机,它以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标志,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思政课作为新时代培育人才的重要阵地,理应积极融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浪潮,借力技术进步、制度变革和要素跃升,赋能高质量发展。将新质生产力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思政课理论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也是发挥其育人使命的关键举措,通过技术创新、制度革新和要素跃升,高校思政课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为培养新时代所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新质生产力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
  赋予思政教学新的时代使命
  新质生产力的融入赋予了高校思政课崭新的时代使命,它深刻揭示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时代背景,促使当代大学生从时代变革的视角入手,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原创性与实践指导意义[1]。其次,它凸显了高质量发展的光荣使命,引导大学生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相联系,通过掌握新质生产力理论,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它将有效应对国际竞争与挑战的时代命题,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在提升我国国际竞争优势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它破解了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帮助大学生理解了新质生产力在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理论指导作用,促使他们可以主动参与新时代的发展进程。
  提高思政课程的实践应用性
  新质生产力融入思政课程教学,有力地提升了高校思政课的实践应用性。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理论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其强调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些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将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提高其实践意识,促使其掌握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实践要求的融入,拓宽了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维度,使得思政课不再局限于理论说教,而是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理解经济发展规律,参与到创新实践中去,并通过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此外,新质生产力蕴含丰富的思想性和时代性,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教育契机,而教师通过解读新质生产力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创新精神、社会责任等价值观念,可以使思政课教学更加接地气,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创新精神和社会担当。
  强化学生的担当意识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正是强化大学生自觉履行发展新质生产力责任担当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首先,思政课教学可以加强大学生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教师通过分析历史发展进程,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对国家的影响,树立科技强国、实业报国的理想信念。同时,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开展思政课教学,能够激发大学生担当历史使命的责任感,为他们参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思想动能。其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优化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2]。通过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课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参与行业应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且教学内容中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分析,可以让大学生了解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背景,增强其参与其中的自觉性。最后,思政课教学提升了大学生实践自觉性。在教学中强调新质生产力的产生与历史背景,能够使大学生意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紧迫性,同时结合思政课教学中对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的教育,使大学生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自觉承担起时代重任。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完善顶层设计,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完善顶层设计,明确技术要素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且顶层设计还需涵盖政策的有效支持,确保新质生产力融入教学的过程中不会因为旧有的思维模式和路径而受阻。例如,在政策层面,相关单位要为教学实践提供适宜的环境,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督和反馈机制,使得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高校思政课朝着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其次,思政课教学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授课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理论的传授,而应深入探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从中挖掘出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将自身需求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加自觉地参与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此外,思政课教学还要重视学生的个体价值和创造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研究活动,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现实热点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后提出自身见解,以此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思辨能力。
  优化教学内容,开展多元化思政教学
  在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其课程体系建设应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整合思政课程资源,打造涵盖多学科、多领域的课程集群,确保思政课体系的完备性和适应性,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首先,教师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当前的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深入讲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背景及其重大意义,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其内涵。其次,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思政课教学应增强“立志爱国”“崇尚创新”等模块,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并引导其在实际学习中锻炼创新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加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注重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式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以提升其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及时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素材,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关心的话题,如生育政策的变迁、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等,帮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从而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深化实践导向,提升思政课程实践效果
  强化实践教学,首先要深入调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观察能力。对此,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现象、民生问题和技术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观察能力;其次,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模拟法庭辩论、市场调研等思政课实践活动,将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贯通,或者以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内容为实践主题,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和潜力;最后,学校可以与社区、企业、博物馆等合作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实地参观学习,促使其深入了解新质生产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蔡俊.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探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25-27.
  [2]仇竹妮,刘文艳.新质生产力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路径[J].吉林教育,2024,(6):6-8.
  [作者系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本文系2024年校内思政课题“新质生产力视阈下高校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路径研究”(项目号XNSZ2401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