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的探索与思考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超楠

2024-07-12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摘要:乡村振兴对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马克思主义则能够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科学可靠且多样化的学理依据,有助于提高乡村振兴发展建设成效。为此,文章分别从缩小城乡生产力差距、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等多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展开深入探讨,以此助推乡村振兴不断向好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城乡差距;路径

  前言:站在马克思主义角度,深入探索和思考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路径,既是我国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目标达成的一个关键举措。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展开深入研究,以此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成效,推动各地乡村能够真正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缩小城乡生产力差距
  通过解读马克思主义有关城乡关系理论来看,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者之间生产力的差距上,所以有效解放以及提升乡村地区的生产力,是加快乡村振兴,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路径。对此,建议从以下两点着手:
  首先,应该加快提升农村农业科技方面的创新发展能力,需要确保在生产资料不变或者是土地资源略有缩减的前提下,借助持续优化相对落后生产工具来不断增强乡村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科技兴农战略,加大力度落实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以此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以及规模化发展。
  其次,利用创新发展理念鼓励和引导广大乡村地区落实好农业产业建设工作,努力延长各类农产品的相应产业链,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大力推动第一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进行有机结合,促使农业能够快速转型升级,不断地为乡村生产力优化、提升进行助力[1]。
  打造高质量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
  结合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分工理论来看,分工本身属于影响市场规模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于城乡发展初期阶段来讲,城乡分工能够做到专门化以及专业化生产,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和质量,使得农村以往形成的自给自足生产经营模式得以转变,使得大量的农村剩余产品可以快速涌入市场当中,也能够促进农业人口不断地向城市转移,这使当时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的人地矛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目前来看,这一过程持续的时间过长,而且整个过程中各类要素均是单向地向着城市进行流动,而城市资本及人力资源等则很难向农村流动,这便导致城乡要素出现了严重不平衡问题,从而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所以站在马克思主义角度来看,有必要打造一个完善的高质量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以此彻底打破城乡间各类要素存在的流动障碍,从而为农村地区的要素“回流”以及“涌入”提供支持和帮助。此外,还应该想办法持续增强农村对各类要素的吸引力,比如在教育、医疗以及技术等多个方面推行有关优惠政策,以此促进优质要素能够快速地向农村地区进行聚集,从而促进乡村振兴工作加快落实。
  进一步加大城乡合作力度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协作观对促进城乡合作,加快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马克思看来,“实现工农结合属于彻底消灭城乡差距的一条关键路径”“通过协作以及分工形成的生产力,不会产生资本消耗”。这便表明协作能够产生更多额外的生产力,同时不需要用到资本的参与;同时也表明,乡村振兴本质上并不是简单的乡村地区单独进行振兴,其实际上意味着城乡之间关系将会发生变化,城乡应该做到分工协作,共同发展进步。所以,新时期,各地区各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城乡合作在加快乡村振兴中发挥出的重要价值和作用,进一步降低城乡间交流成本,切实将城乡各自具备的产业优势全面有效地发挥出来,以此使城乡间能够做到互补以及有机融合,从而达到共同发展进步的目的。例如,应该推动城乡之间从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等多个方面实现充分合作,以此促使城市相关创新成果能够在农村地区实现高效的成果转化;切实消除户籍制度在教育以及医疗等方面产生的城乡限制,促使一系列公共服务能够在城乡之间真正地做到共建共享;进一步促进城乡人才互相交流与合作,以此达到推动城乡科技水平协同发展以及共同提高的目的。以上所述,均有利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快速推进,对达成乡村振兴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和意义[2]。
  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协作观、分工理论以及城乡关系论等,均对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更好地找准乡村振兴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提高乡村振兴的实效性,真正加快各地乡村的振兴速度。这对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它能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可持续性,支持农业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立足于本土化实践。本文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展开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希望以此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工作成效,推动各地乡村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家慧,王凤志.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困境和对策探析[J].安徽乡村振兴研究,2023(4):19-26. 
  [2]马征,刘占奎.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向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