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到,“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全方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抓手,生态修复是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重要路径。
与工业固碳相比,生态修复固碳增汇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传统的生态修复包括自然修复和人工建设修复两种类型。过去几十年来,我国针对典型生态系统(森林、农田、草地、湿地、海岸带等)研发了多样的固碳增汇技术,积累了丰富的修复经验。然而,一些忽视自然规律、过度追求“人为碳汇”导致“碳泄露、碳库丢失”的行为值得反思。
笔者认为,为有效发挥生态修复在碳中和、碳达峰国家战略目标下的“动力引擎”作用,现行生态修复措施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1)传统的生态修复措施缺乏“减排增汇”视域的系统性思维,导致修复高投入、高耗能、生态增汇能力差、恢复后生态系统不稳定等,亟须将“双碳”目标纳入生态修复的工作内涵和目标中。2)生态修复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重要模式,目前尚未形成针对其全要素、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碳排放与碳汇效应测算统一标准。3)生态修复资金主要来自政府预算和社会捐赠,缺乏社会资本投入,亟待探索生态修复碳汇交易市场,点“碳”成“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实现理念。
“双碳”目标与生态修复应发挥协同增效作用
作为全国第一个以生态修复为主题的无居民海岛,珠海市长琴岛深刻把握新时期发展主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价值理念,成为中国海洋海岛生态修复先行示范。追溯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因香港机场建设需求,其被作为采石场卖给了香港一家公司,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实施生态修复前,岛屿存在土层裸露、土壤瘠薄,植被覆盖率极低,山体结构破坏严重,动物资源及活动区域不足、沙滩侵蚀、水土流失等生态脆弱现象。针对此状况,长琴岛实施了山体边坡复绿、湖泊岸线整治、生态廊道建设、沙滩修复、动植物保育等生态修复工作,修复后力求创造“岛绿、滩净、水清、物丰、人岛和谐”的“和美”新格局。当然,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修复的内涵及理念已经发生了改变,如何将“双碳”目标纳入生态修复的内涵和目标中发人深思。如通过大面积喷播海岛原有优势树种式实现山体边坡复绿,是否忽略了碳汇树种的组合配置?能否更大程度地实现固碳释氧功能特点与生物多样性的有机融合?水泥熟料作业过程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是否有标准化、规范化的碳排放评价方法衡量生态修复过程中大量铺设水泥地造成的碳泄露?人工沙滩修复需考虑地形地貌、波浪动力及沙滩自身的粒度等,补沙造价高昂,若想满足沙滩砂质舒适度,或须从外地引入,如何权衡交通运输过程中造成的大量碳排放?
面向新时代新政策,生态修复要避免修复理念“纸上画”、修复效应“墙上挂”、修复成果难持久等问题,给生态修复套上“碳约束”的缰绳,规避为“修复”而“修复”,充分发挥“双碳”目标与生态修复的协同增效作用。生态修复作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双碳”目标的政治站位一定程度促进了生态修复“减排增汇”新兴生态要义的产生,为“双碳”目标背景下生态修复措施制定及修复效应评价再转型再创新带来了一系列机遇与挑战。同时,生态修复作为受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正向演替、自我维持的科学手段,通过干预和调控生态环境承载力负荷压力,使其由无序排放向有序减排增汇转变,为赋能“双碳”目标创造条件。
生态修复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
为提出面向“双碳”目标的生态修复策略,笔者建议通过四条路径,积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夯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强化生态系统碳汇提升能力,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绿色低碳发展。
融合目标:切实将“双碳”目标深度融入生态修复工作目标。借助“双碳”政策指引,牢固树立“减排增汇”意识,重视受损生态空间林、草、滩涂等高碳汇型自然资源保有率。
改革管理:探索建立生态修复“1+N”碳汇能力管理制度,完善全过程闭环管理。“1”是指生态修复项目碳汇能力管理办法,明确“规划管理—项目建设—监测评估”的全生命周期碳汇能力管理愿景;“N”是指修复过程中包括方案编制、监测评估、工程验收等在内的一系列配套碳量评价内容。制定生态修复碳汇项目方法学和相应标准规范。
坚定理念: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 based solutions,Nbs)。尊重自然规律,以自然恢复为主,利用自然过程,因地制宜制定生态修复工作方案。如,桉树是强碳汇能力树种,但桉树化感作用会减少生物多样性;干旱半干旱荒漠区域种植森林或灌木林增汇效果有限,反而导致土壤流失等;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开展“湿”改“林”工程,这种地类转换将会造成土壤碳汇丢失,其综合增汇功能值得商榷。
盘活市场:进一步促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修复,充分发挥市场化碳交易机制对生态修复的激励作用,实现生态修复成果作为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为企业抵消生产碳排放量、减少减排成本,赢得更大发展空间提供可能。盘活生态修复碳汇交易市场,点“碳”成“金”,助推“双碳”目标落地,构筑生态强国别样发展之路。
(作者谢欣利工作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市自然资源和不动产评估发展研究中心;李晴岚工作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张晖工作单位为深圳市自然资源和不动产评估发展研究中心;宋沛塬工作单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本文系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林业管理处项目“深圳市生态系统碳汇提升路径与应用技术服务”,编号:129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到,“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全方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抓手,生态修复是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重要路径。
与工业固碳相比,生态修复固碳增汇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传统的生态修复包括自然修复和人工建设修复两种类型。过去几十年来,我国针对典型生态系统(森林、农田、草地、湿地、海岸带等)研发了多样的固碳增汇技术,积累了丰富的修复经验。然而,一些忽视自然规律、过度追求“人为碳汇”导致“碳泄露、碳库丢失”的行为值得反思。
笔者认为,为有效发挥生态修复在碳中和、碳达峰国家战略目标下的“动力引擎”作用,现行生态修复措施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1)传统的生态修复措施缺乏“减排增汇”视域的系统性思维,导致修复高投入、高耗能、生态增汇能力差、恢复后生态系统不稳定等,亟须将“双碳”目标纳入生态修复的工作内涵和目标中。2)生态修复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重要模式,目前尚未形成针对其全要素、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碳排放与碳汇效应测算统一标准。3)生态修复资金主要来自政府预算和社会捐赠,缺乏社会资本投入,亟待探索生态修复碳汇交易市场,点“碳”成“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实现理念。
“双碳”目标与生态修复应发挥协同增效作用
作为全国第一个以生态修复为主题的无居民海岛,珠海市长琴岛深刻把握新时期发展主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价值理念,成为中国海洋海岛生态修复先行示范。追溯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因香港机场建设需求,其被作为采石场卖给了香港一家公司,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实施生态修复前,岛屿存在土层裸露、土壤瘠薄,植被覆盖率极低,山体结构破坏严重,动物资源及活动区域不足、沙滩侵蚀、水土流失等生态脆弱现象。针对此状况,长琴岛实施了山体边坡复绿、湖泊岸线整治、生态廊道建设、沙滩修复、动植物保育等生态修复工作,修复后力求创造“岛绿、滩净、水清、物丰、人岛和谐”的“和美”新格局。当然,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修复的内涵及理念已经发生了改变,如何将“双碳”目标纳入生态修复的内涵和目标中发人深思。如通过大面积喷播海岛原有优势树种式实现山体边坡复绿,是否忽略了碳汇树种的组合配置?能否更大程度地实现固碳释氧功能特点与生物多样性的有机融合?水泥熟料作业过程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是否有标准化、规范化的碳排放评价方法衡量生态修复过程中大量铺设水泥地造成的碳泄露?人工沙滩修复需考虑地形地貌、波浪动力及沙滩自身的粒度等,补沙造价高昂,若想满足沙滩砂质舒适度,或须从外地引入,如何权衡交通运输过程中造成的大量碳排放?
面向新时代新政策,生态修复要避免修复理念“纸上画”、修复效应“墙上挂”、修复成果难持久等问题,给生态修复套上“碳约束”的缰绳,规避为“修复”而“修复”,充分发挥“双碳”目标与生态修复的协同增效作用。生态修复作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双碳”目标的政治站位一定程度促进了生态修复“减排增汇”新兴生态要义的产生,为“双碳”目标背景下生态修复措施制定及修复效应评价再转型再创新带来了一系列机遇与挑战。同时,生态修复作为受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正向演替、自我维持的科学手段,通过干预和调控生态环境承载力负荷压力,使其由无序排放向有序减排增汇转变,为赋能“双碳”目标创造条件。
生态修复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
为提出面向“双碳”目标的生态修复策略,笔者建议通过四条路径,积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夯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强化生态系统碳汇提升能力,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绿色低碳发展。
融合目标:切实将“双碳”目标深度融入生态修复工作目标。借助“双碳”政策指引,牢固树立“减排增汇”意识,重视受损生态空间林、草、滩涂等高碳汇型自然资源保有率。
改革管理:探索建立生态修复“1+N”碳汇能力管理制度,完善全过程闭环管理。“1”是指生态修复项目碳汇能力管理办法,明确“规划管理—项目建设—监测评估”的全生命周期碳汇能力管理愿景;“N”是指修复过程中包括方案编制、监测评估、工程验收等在内的一系列配套碳量评价内容。制定生态修复碳汇项目方法学和相应标准规范。
坚定理念: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 based solutions,Nbs)。尊重自然规律,以自然恢复为主,利用自然过程,因地制宜制定生态修复工作方案。如,桉树是强碳汇能力树种,但桉树化感作用会减少生物多样性;干旱半干旱荒漠区域种植森林或灌木林增汇效果有限,反而导致土壤流失等;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开展“湿”改“林”工程,这种地类转换将会造成土壤碳汇丢失,其综合增汇功能值得商榷。
盘活市场:进一步促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修复,充分发挥市场化碳交易机制对生态修复的激励作用,实现生态修复成果作为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为企业抵消生产碳排放量、减少减排成本,赢得更大发展空间提供可能。盘活生态修复碳汇交易市场,点“碳”成“金”,助推“双碳”目标落地,构筑生态强国别样发展之路。
(作者谢欣利工作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市自然资源和不动产评估发展研究中心;李晴岚工作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张晖工作单位为深圳市自然资源和不动产评估发展研究中心;宋沛塬工作单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本文系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林业管理处项目“深圳市生态系统碳汇提升路径与应用技术服务”,编号: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