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牡丹财经 广告

推进菏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策研究

中共菏泽市委党校毕衍鑫苏尚云

2024-06-07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多次强调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下称“两创”),是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为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山东省要求,菏泽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制度保障、内涵挖掘、创新加持等方法让“两创”继续落地生根,走出菏泽独有的“两创”之路。
  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菏泽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条件
  (一)“两创”的价值内涵
  从概念来说,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都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资源经过创造和创新实践,形成新的文化特质。“两创”目的最终都指向立足古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辩证取舍。
  “两创”蕴含丰富内容,是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方针指引。2017年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后,不少省市深入推进“两创”工程化,把“两创”当做路径方针,从指导实践的层面进行理解。值得注意的是,“两创”背后蕴含的思想不是单一的让文化“挣钱”,而是对文化问题和文化观念的深层剖析。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和创新,“两创”是基于传统文化特性和现实情况提出的重大决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
  (二)菏泽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现实条件
  第一,菏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两创”的基础和保障。有“一都四乡”之称的菏泽,汇聚牡丹文化、戏曲文化、武术文化、书画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多方面优秀传统文化,还有黄河文化、祖源文化、堌堆文化等众多正在挖掘的历史文化。菏泽现有国家级非遗32项、省级非遗80项、市级非遗233项,“非遗”传承项目及传承人数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一直处于山东省第一位。此外,菏泽传统文化核心始终围绕忠国重孝、正义团结、自强不息、重视教育、提倡协商等内涵。正是这些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内涵构成了菏泽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基础。
  第二,政府支持是菏泽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推力。菏泽市近些年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文旅新业态持续发展。在政策层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在实践层面培育构建以“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世界牡丹大会+各县区系列特色节会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节会品牌,支持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休闲街区、非遗工坊群等建设,打造夜经济文化产业商圈,推动文旅与教育、工业、体育等多方面跨界融合,深化智慧文旅建设等。一系列和全省战略统一又兼顾菏泽特色的政策和举措,是菏泽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稳固支撑。
  第三,菏泽人民的文化需求是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内在动力。无论是牡丹节会、黄河大集,还是曹州古城集市、曹县汉服展览,本地居民都积极参与,热衷在地方特色文化中找寻文化自信。从老人到孩童,日益兴起的文化消费,给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了更多的选择,承载了人们对特色文化的向往、对本地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带动更多的年轻群体向外传播菏泽声音,讲好菏泽城市文化故事,这些也是菏泽文化“两创”的动力所在。
  二、菏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及问题
  (一)菏泽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
  在精神文明实践领域,菏泽对于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进行了积极探索。如东明县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聚焦黄河文化在兴东新村迁建纪念馆,以“视频在线+现场观摩+群众互动”的形式讲好黄河故事与迁建精神,结合“优秀家风”分享会等活动发挥先进典型力量,传播新时代文明新风尚。
  在文化事业和文化平台搭建领域,近些年菏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菏泽市及县区长期开展文化惠民、传统文化讲座与体验活动,鄄城博物馆新馆正在建设,巨野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成武县博物馆的“又见红色经典——成武县文工团《智取威虎山》样板戏演出服饰展”获得第七届山东省博物馆十佳陈列展览奖项。
  在文化传播与品牌打造领域,依托世界牡丹大会和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擦亮菏泽“中国牡丹之都”文化品牌,依托国潮展示曹县汉服文化品牌魅力。在对外传播方面,发起包含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牡丹文化海外站、中国工笔画“世界国花”系列活动等在内的“牡丹出海”项目。
  在文化产业发展领域,近些年菏泽深挖牡丹资源和文化内涵,培育出牡丹企业120余家、科研机构20所,形成了从种植观赏,到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加工,再到工笔画、鲁锦、刺绣等文创艺术的全产业链条。
  在文化融入人民生活领域,积极融入“山东手造”工程,将曹州面人、曹县木雕、鄄城鲁锦等一系列特色非遗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积极推广“黄河大集”菏泽篇,先后开展“黄河大集”贺年会、“黄河大集”三下乡等系列文化活动,让更多群众通过民俗文化了解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二)菏泽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问题与挑战
  一是内涵挖掘不够深。第一,菏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相关研究阐发较为分散,缺乏强有力的整合。第二,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统一,有些地方存在只重非遗保护、忽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的现象。第三,与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联系不紧密,多数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依然“在纸上”,没有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教化育人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二是创新转化能力不够强。第一,创新方式存在着路径固化、方法简单等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更具表现力和现代性的呈现,数字化技术化手段运用较少。第二,产业化程度较低。文化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与其他形式、其他产业融合程度低,市场培育缓慢、文创产品创新度和市场接受度不高。第三,创新人才缺乏,“两创”领军人物、杰出人才较少。第四,“两创”与文旅结合不深,文旅项目和文旅宣传主要集中在美食和民俗文化,文化精品游、研学游较少,不少景区缺乏文化体验和文化互动项目。
  三是传播交流不够广。第一,针对菏泽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两创”的内涵解读不深,集中在牡丹文化、非遗文化,针对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素材少、传播频次低。第二,优质文化品牌较少,除了已有的牡丹文化品牌和相关手造品牌,其他文化品牌发展不同步。第三,菏泽优秀传统文化在本地群众、青少年群体中了解度低。
  最后是资金支持存在不足。与其他行业相比,财政、社会资本等在文化“两创”领域的投入力度不足。在非遗资源转换、文物挖掘与保护、文化景点深入开发等方面都需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
  三、推进菏泽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策略分析
  菏泽在落实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过程中,首先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在此基础之上深挖地方文化内涵,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推动菏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产业创新、形式创新、传播与平台创新、融入群众生活等形式落地生根、焕发新的活力。
  (一)立足制度保障,确保“两创”系统推进
  第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菏泽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组织保障。要发挥菏泽市委和市政府在“两创”文化工作方面谋大局、定方向的重大作用,重视文化“两创”工作的开展,确保相关决策部署真正贯彻落实。第二,要为菏泽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菏泽市要进行文化“两创”的深入发展,需要党和政府的统一谋划,在多方面进行系统布局与整体性推进。首先要构建有利于“两创”的财政制度,增加相关财政投入,设立“两创”专项资金,鼓励民间投资参与,推广发展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其次是要构建有利于“两创”进行的人才培养制度。要以重点人才工程项目为抓手,精准引进人才,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文化文艺、新文旅等相关领域人才。创新人才引育政策,让青年人才真正留得下、用得好。还要立足本地院校,通过设置相关专业,结合菏泽地方实际,造就一大批在理念、策划、产业等方面能担当重任的文化“两创”人才。最后是要构建有利于“两创”迸发活力的激励制度。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过程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传承人和相关工作者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两创”的实际工作中,在全市营造良好的“两创”风气。
  (二)挖掘文化内涵与精髓,奠定转化基础
  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建立在了解之上,不了解菏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源、内涵价值、发展脉络与精髓要义,后续的一切转化就没有核心和灵魂。第一,要切实推进菏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包括物质层面的古籍、遗迹,行为层面的风俗习惯与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例如菏泽的堌堆文化、尧舜文化都与祖源文化息息相关,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加大对重大古遗址的挖掘与保护,需要专家团队追根溯源、认真挖掘和保护,还要在此基础上,对古遗址蕴含的历史文化做出准确详细的解读。第二,在挖掘的同时要注重提炼加工,理清菏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两创”的难易主次。明确以哪些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进行“两创”,哪些有助于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哪些急需进行“两创”等。第三,在挖掘内涵、鉴别整理的基础之上对菏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新的阐释。在原有内涵之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进行全面把握,基于现实条件进行更符合现代人价值观的诠释和阐发。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和文学艺术形式为载体,赋予菏泽优秀传统文化更多的现代内涵。 >>下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