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从资助到赋能:广东民办高校发展型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构建探究

魏甫龙赵玉崟

2025-10-13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2024年10月,财政部、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调整高等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的通知》(财教〔2024〕181号),标志着我国高校资助工作正式从“物质保障”向“高质量赋能”战略转型,首次明确将“提升资助育人水平”纳入核心目标。这一转型背后,是后脱贫时代高校“相对贫困”呈现隐蔽性、差异化特征,以及“大思政”格局下全员育人对资助工作的新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广东作为经济强省和教育大省,民办高校发展迅速,为众多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资助工作成为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一、广东民办高校资助育人的实践基础与创新萌芽
  (一)政策适配:地方特色资助体系落地
  2024年,广东省级财政为民办高校额外拨付资助资金3.2亿元,资金投向重点向应用型、技能型院校倾斜,精准匹配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定位。部分院校积极探索政策落地路径创新,如借鉴“学科竞赛挂钩奖助”模式,将学生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的成绩,纳入奖助资格评定附加指标,初步实现“以赛促学、以助促优”的联动效应,推动资助从“保基本”向“促发展”延伸。
  (二)实践亮点:院校层面的先行探索
  广东培正学院构建“四色模块”资助体系:“金色资助”覆盖奖学金与助学金,“蓝色贷款”简化助学贷款申请流程,“绿色成长”开设创业培训、职场礼仪等课程,“红色关爱”针对孤儿、残疾学生提供定制化帮扶,四大模块协同实现“经济支持+成长指导”双重覆盖。
  (三)共性瓶颈:系统性障碍待突破
  精准识别层面,多数院校仍依赖“纸质证明+人工审核”,难以应对“隐性贫困”问题——部分学生家庭收入虽达当地平均水平,但因家人重病、房贷负债等原因实际经济压力较大,却无法提供有效贫困证明,导致很多困难学生未能纳入资助范围。育人转化层面,部分受助学生反馈“仅收到资助金,未获得个性化能力提升指导”,资助与学业提升、职业发展的衔接存在断层,未能形成“经济支持—能力成长—就业增收”的闭环。协同机制层面,资助部门与教务、就业部门“各管一摊”,学生数据不互通,教务部门掌握的学业预警信息未同步至资助部门,导致无法为学业困难的受助学生设计针对性帮扶措施;就业部门的岗位需求信息未与资助项目结合,难以精准推送适配实习机会。
  二、创新框架:“三维驱动”的体系重构路径
  (一)技术创新:数字赋能精准识别
  借鉴智慧资助平台建设经验,构建“广东特色学生数据画像”,整合学籍、医保报销记录、校园消费流水、勤工俭学时长、家庭户籍、征信记录、社交行为、学业表现8类数据,通过大数据算法生成“贫困等级+发展需求”双标签。例如,将“农村户籍+年度医保报销超5万元+月均消费低于700元”的学生标注为“重点贫困+健康关注”,优先匹配医疗补助与心理辅导;将“勤工俭学累计超300小时+专业课成绩80分以上”的学生标注为“一般贫困+能力提升”,推荐竞赛培训资助、企业实习机会。根据学生标签自动筛选适配的资助项目,减少人工操作误差。
  (二)模式创新:项目化激活育人效能
  打造“模块化成长项目库”,实现资助与育人深度绑定。学业护航项目:围绕“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学科竞赛,构建“培训+激励”一体化支持体系。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开设竞赛核心能力课程,涵盖项目选题、方案设计、成果呈现等关键内容,帮助受助学生掌握竞赛必备技能。建立与资助挂钩的激励机制,受助学生参与课程培训并达到规定学时,可获得资助资金一定比例的“学习补贴”;若在赛事中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可额外给予专项奖励,同时将竞赛成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为后续升学、就业提供助力,推动资助资源向学业提升与能力成长转化。
  职业赋能项目:依托珠三角产业集群优势,联合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共建“企业冠名实训基地”,实现“实训—考核—就业”无缝衔接。实训项目设计紧扣企业岗位需求,确保学生掌握岗位必备技能。实训费用从专项资助资金中列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表现优异者直接获得企业实习邀约,实习期间表现合格可优先签订就业协议,形成“资助促实训、实训促就业”的良性循环。
  精神培育项目:以“励志+感恩”为核心,选拔学业优秀、成长经历励志的受助学生担任“资助宣传大使”,通过校园讲座、线上直播等形式分享奋斗故事;组织受助学生参与“百千万工程”志愿服务,如赴粤东农村开展“乡村电商推广”“留守儿童课业辅导”等,引导学生将受助之恩转化为回馈社会的行动。
  (三)制度创新:协同机制打破部门壁垒
  建立横向联动机制,成立“资助-教务-就业”月度联席会议,明确数据共享清单。教务部门每月同步学业预警名单、补考重修信息;就业部门每季度反馈受助学生求职情况、企业岗位需求;资助部门根据数据调整帮扶策略,如为学业预警学生匹配“一对一学业导师”,为求职困难学生推送定制化实习岗位。构建家校社协同体系,延伸家访实践,采用“线上云访+线下走访”结合模式,线上通过视频连线了解家庭情况,线下组织教师赴偏远地区实地走访;对接社区居委会、公益组织,引入社会资源——社区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公益组织提供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服务,形成“校园—家庭—社会”三方联动格局。加强队伍建设,培育“资助专员+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复合型团队,资助专员负责政策解读、资金发放;专业教师提供学业指导、竞赛辅导;企业导师开展职业规划、技能培训。三类角色通过微信群实时沟通,协同覆盖学生成长全场景。
  三、保障闭环:让创新落地的实施支撑
  (一)动态评估体系
  建立“四维评价指标”,实现全周期监测。物质保障率以“贫困学生资助覆盖率”为核心;能力提升度通过受助学生竞赛获奖率、毕业半年内就业率衡量;精神成长值结合学生满意度、志愿服务时长评估;社会回馈率通过毕业3—5年校友捐赠金额、回校宣讲次数跟踪长期效果。引入“一站式”评价机制。在校园App“资助服务”板块开设实时测评端口,学生参与项目后72小时内可对项目内容、导师指导、服务流程打分并留言;系统自动汇总数据,若某项目连续两周平均评分过低,触发整改预警,资助部门需联合责任方在15日内制定优化方案,并公示整改结果,形成“评估—反馈—整改—再评估”的良性循环。
  (二)资源保障路径
  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元资源体系:政府层面,对接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争取将“三维驱动”模式纳入省级教育改革试点,申请“民办高校资助创新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数字平台开发维护、项目化育人补贴;企业层面,开发“企业公益资助端口”线上平台,企业可发布定向资助计划,院校推荐符合条件的学生对接,企业优先录用表现优异的受助学生,实现“企业得人才、学生得机会、学校得资源”三方共赢;社会层面,联合公益基金会设立“民办高校资助专项基金”,面向社会募集资金,补充资助资源缺口。
  四、结论
  研究表明,数字赋能是民办高校资助精准化的基础,可解决“识别难”问题;项目化是实现“资助变赋能”的关键,能推动经济支持向能力培养转化;协同机制是保障体系落地的核心,助推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递进助学目标。总之,构建广东民办高校发展型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魏甫龙系广东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赵玉崟系广东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本文系广东理工学院科技项目“民办高校发展型精准资助育人体系完善研究”(项目编号:2022GKJSK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