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萍
在数字化生存已成为大学生常态的今天,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各种社会思潮的交织和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及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如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青年一代的价值塑造和政治认同,更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与民族复兴伟业。为此,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一、坚持从“理论供给”到“产品供给”的内容创新
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其认知方式、信息获取渠道和价值观念深受网络媒体生态影响。因此,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首先应在内容上下功夫,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动摇,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时,应将宏大、抽象的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安全概念,转化为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和信息消费习惯的、具象化、可感知的优质“文化产品”和“信息产品”,实现内容的精准投送。例如,可通过微电影的创作,用视觉符号生动直观地展示网络安全教育的内涵。
二、坚持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力量”的队伍提升
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意识缺乏,教育体制不健全,仅仅依赖于思政教育和辅导员。可以说,构建多元协同育人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打破意识形态教育的局限性。提升教师队伍首先要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职责,推动所有教师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同样重要的是,要积极引入社会力量,通过聘请党政领导干部、理论专家、先进模范等担任校外辅导员,有效丰富教育资源。最后,建立家校协同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平台等渠道,引导家庭配合学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形成育人合力。
三、坚持从“线下为主”到“线上线下融合”的载体拓展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新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应突破以线下教育为主的传统模式,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新生态。从创新线下教育载体的角度看,可通过建设意识形态教育实训基地、组织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等方式,增强教育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同时,拓展线上教育,利用“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专题网站和新媒体矩阵。有鉴于此,应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线上学习、线下研讨的教学活动;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思想动态,实现精准施策;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当代大学生财富伦理观培育研究”(项目号:23Y010)中期研究成果。】
在数字化生存已成为大学生常态的今天,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各种社会思潮的交织和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及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如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青年一代的价值塑造和政治认同,更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与民族复兴伟业。为此,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一、坚持从“理论供给”到“产品供给”的内容创新
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其认知方式、信息获取渠道和价值观念深受网络媒体生态影响。因此,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首先应在内容上下功夫,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动摇,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时,应将宏大、抽象的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安全概念,转化为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和信息消费习惯的、具象化、可感知的优质“文化产品”和“信息产品”,实现内容的精准投送。例如,可通过微电影的创作,用视觉符号生动直观地展示网络安全教育的内涵。
二、坚持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力量”的队伍提升
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意识缺乏,教育体制不健全,仅仅依赖于思政教育和辅导员。可以说,构建多元协同育人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打破意识形态教育的局限性。提升教师队伍首先要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职责,推动所有教师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同样重要的是,要积极引入社会力量,通过聘请党政领导干部、理论专家、先进模范等担任校外辅导员,有效丰富教育资源。最后,建立家校协同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平台等渠道,引导家庭配合学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形成育人合力。
三、坚持从“线下为主”到“线上线下融合”的载体拓展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新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应突破以线下教育为主的传统模式,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新生态。从创新线下教育载体的角度看,可通过建设意识形态教育实训基地、组织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等方式,增强教育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同时,拓展线上教育,利用“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专题网站和新媒体矩阵。有鉴于此,应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线上学习、线下研讨的教学活动;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思想动态,实现精准施策;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当代大学生财富伦理观培育研究”(项目号:23Y010)中期研究成果。】